第六百九十一章:熊耳山保衛戰(二)

第六百九十一章:熊耳山保衛戰(二)

筱冢國五郎這邊打的同樣不順利,剩餘的兩千多部隊從山亭出發,一路東進,直奔熊耳山。

然而山亭本身就是一座山區小城,四周都是大山,出門便是延綿不絕的山丘,因此他們沒有什麼緩衝,部隊一出門就遭到了張騰蛟所部的瘋狂阻擊。

筱冢國五郎是一個聰明的人,他雖然看不起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在經歷了之前的苦難行軍路之後便收起了輕視之心。

在部隊休整的這兩天,他便不斷地派出精銳小分隊外出偵查地形,同時從棗莊城裏調來了幾十個熟悉地形的本地偽軍當嚮導,準備在接下來的進攻中大顯身手。

與第12軍司令官尾高龜藏想要晉陞大將一樣,筱冢國五郎最迫切的是想要通過此戰晉陞到少將級別。

筱冢國五郎很清楚大日本皇軍的晉陞規則,在皇軍內部向來有「熬資歷」的說法,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畢業的優秀學員,可以被陸軍本部招收,只要不犯大錯誤,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晉陞,最終升遷到師團長、參謀本部長等位置的大有人在。

這麼看的話,軍官的升遷似乎很容易,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樣的升遷方式只是針對軍校里出來的學員。

恰恰筱冢國五郎卻並非正規科班出身,他只是出身普通大頭兵,能晉陞到大佐聯隊長已經超乎所有人的預料了。

針對一般的士兵而言,其他國家的士兵如果表現優異,很快就會被提拔為軍官,但日軍內部的等級觀念非常森嚴,士兵想要當上軍官是非常困難的。

日本陸軍是存在普通士兵的晉陞通道的,但這個晉陞通道卻有限制。因為等級觀念的限制,士兵們就算晉陞,也只有成為下級軍官的份。

一般來說,少尉就已經是日本士兵晉陞的極限了,因為士兵想要晉陞到少尉至少要升四級,分別是二等兵、一等兵、伍長、軍曹、曹長以及少尉。

少尉在日軍中可以指揮多少人呢?

按照日軍編製,少尉一般是小隊長。一個步兵小隊有54人,包括7個人的小隊指揮部、3個13人的步兵分隊和1個8人的擲彈筒分隊。

除了少尉之外,日軍中的大頭兵其實還有那麼一點機會更上一層樓,但需要抓住機會——深造。

根據規定,表現比較優異的基層軍官會有機會被調回日本本土,到陸軍士官學校里短期培訓。

這樣一來,他們也就多了一重「陸官學員」的身份,從日本森嚴的等級制度上說,他們「升華」了,一步邁入中上層階級,晉陞通道再次打通,旅團長、師團長、參謀長或許是奢望,但聯隊長、大隊長還是有可能達到的。

而筱冢國五郎便是這樣一個從底層爬上來,並且抓住深造機會的一個軍官,只不過當他晉陞到大佐聯隊長的時候已經是48歲了。

其實像他這樣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軍官能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令人驚訝了,但是筱冢國五郎卻不滿足區區一個大佐聯隊長,他要像前輩阿部規秀那樣當一個將軍。

只不過他現在已經48歲了,馬上就要過了晉陞將軍的極限年齡了。

在大日本皇軍中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大佐晉陞少將的黃金年齡是40歲到45歲,像他這樣從士兵晉陞起來的軍官可能會有所放寬,但也不會超過48歲。

也就是說,如果今年他再不能晉陞少將的話,那麼這輩子他也只能止步於大佐軍銜了。

筱冢國五郎不甘心,想想他這一路走來付出了太多太多了,他一定要晉陞到將軍的行列,那樣才能改變自己以及家族的命運。

好在這次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只要活捉或者是擊斃那個可惡的**軍官,那麼一切都還有機會。

為了避免機會被另外兩路大軍搶走,筱冢國五郎並沒有按照土屋兵馬預定的12日上午八點開拔,而是五點多就命令士兵起床,六點多便開始行動。

但是令筱冢國五郎沒有想到的是,前兩天還一切正常的山道一夜之間被人挖的破破爛爛的了,不要說車子不能走,就連戰馬也行動不便。

無奈之下,筱冢國五郎只能命令戰車部隊以及運輸車隊全部留在城裏,所有兵員和軍官全部徒步前進。

筱冢國五郎不是不知道這樣一來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將受到影響,但沒辦法,條件就是這條件,除非他們放棄這次任務,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然而部隊一出城就被從天而降的一通迫擊炮給炸懵了,只見這些火炮來的突然,而且炮彈的密度也非常大,在極短的時間內至少有一百發炮彈落到了第212聯隊的行軍隊伍里。

炮彈肆虐過後,筱冢國五郎當即派出搜索隊攻擊前進,但是當他們衝上疑似敵軍炮兵陣地的時候,除了滿地雜亂的腳印外,什麼都沒有留下。

而日軍這邊卻被一通炮彈炸的人仰馬翻,清點傷亡,陣亡86人,傷263人,不到幾分鐘的時間,一個加強中隊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報銷了。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各種狙擊手、神炮手以及正規阻擊陣地層出不窮,只打的筱冢聯隊上下心驚膽顫的。

兔頭山.國軍阻擊陣地。

第一大隊副大隊長陸頂安高舉著望遠鏡,望着山下密密麻麻正在吃晚飯的鬼子兵,神色平靜。

一旁,三中隊長許志剛則是有些驚嘆地說道:「這幫狗娘養的真是舒服,每天三頓乾的,哪像咱們,每天只能吃兩頓乾的一頓稀的!」

陸頂安看了他一眼,說道:「你個狗日的還不知足,咱們部隊的伙食比起日本人確實是有所不如,但是比起其他國軍部隊那可是好多了,別忘了很多部隊連稀的都沒得吃!」

許志剛笑了笑說道:「哈哈哈,那可不,誰讓咱們老打勝仗,司令捨不得兄弟們受苦!」

「那你小子可要好好表現,要是打不好,老子把你踢到其他部隊吃八寶飯去!」

「哈哈哈,還是算了,享受不了啊!」

「知道就好,知足吧,比起其他國軍部隊,兄弟們都活在天堂里!」陸頂安感慨地說道。

陸頂安這話可不是胡說,山東遊擊總隊的伙食儘管油水不大,尤其是進入山東之後,部隊已經很多天沒有吃肉了。

但是比起其他國軍部隊來說依舊好的不得了,最起碼他們能吃得飽,每天早晨和中午兩頓那都是饅頭米飯管飽,菜裏面多多少少要有點油渣或者是碎肉。

然而其他國軍部隊可就沒有這個待遇了,限於國力,很多國軍部隊真實的情況是吃不飽穿不暖,忍飢挨餓、灰頭土臉,戰力疲弱、以十敵一。

與抗日神劇相比,真實的國軍既不能手撕鬼子,也不會擊殺特技,也沒有精力和女間諜調情談戀愛,然而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民以食為天,軍中當尤甚,精良合理的後勤是戰鬥力的保障。但翻開眼下中國軍隊飲食史,滿篇只寫着兩個大字——辛酸。

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伙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

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

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對於現在的都市白領來說,兩天也吃不了這個份量。

但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呢?根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戰期間,每日需耗費4000~7000卡的熱量。就算非激戰狀態下的正常訓練和駐紮,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

以此標準計算,一名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內,每天不能少於1.5公斤。這樣一對比,國軍的一天三頓9兩米,就遠遠不足了。

或許有人要說了,這1.5公斤是主食+副食的總量,9兩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夠標準了。

然而國軍士兵平時的副食,用四個字概括——基本為零。什麼罐頭肉、乾菜,想都別想。

戰事不緊時,伙夫買到青菜就吃青菜,買到蘿蔔就吃蘿蔔,啥都買不到,就用鹹菜熬一鍋湯,大家一人一勺湊合吃。

很多時候,就只有一口鍋盛雜糧米飯,沒有任何副食。

這米飯也不幹凈,裏面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苦中作樂的國軍官兵名之曰「八寶飯」。

拿主食來說吧,雖然規定一天三頓9兩米,但實際抗戰期間,國軍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兩頓飯,上下午各一頓,也就是說一天只有6兩米果腹。

只有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以及後方最受重視的黃埔學員,一天才能吃到三頓飯。

再說副食。更多時候只能是鹽水煮菜,擱今天就是標準的減肥餐,一個國家賴以倚仗的軍隊就吃這個,只有一口鍋,盛雜糧米飯,沒有任何副食。

無法想像,受環境所迫,國軍大兵們只能將「有啥吃啥」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比如駐紮雲桂一帶的部隊,就發明出把芭蕉的根兒剁成小塊、擱水裏泡三天,再切絲兒炒了的吃法,這是許多國軍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

你不吃,有的是別人搶著吃。

雜糧大餅就鹹菜上面說的都還是非戰鬥情況下,真正戰鬥期間國軍的伙食狀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一線作戰的伙食有兩種,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隨身攜帶的應急口糧。

二戰期間,幾乎所有參戰國軍隊的應急口糧主力都是牛肉罐頭,然而絕大多數國軍士兵一輩子連罐頭長啥樣兒都沒見過。

中國軍隊的戰時應急伙食,一般是北方農民常吃的那種雜糧大餅,再有就是小學課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麵。

一塊大餅或者一撮炒麵,就著隨身帶的鹹菜,就是一頓飯了。

然而應急伙食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只有兩三天的量,戰爭一打起來沒日沒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隨身口糧哪兒能支撐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後方的伙夫燒好了飯,冒着槍林彈雨送上前線。

但日本空軍異常強大,陸軍炮火又極為猛烈,白天送飯基本沒可能了,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趁著黃昏送一次飯,這下國軍一天只能吃一頓了。

這還是好的,在關鍵的一線激戰中,國軍後方被日軍火力完全封鎖,送飯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來。

比如著名的萬家嶺戰役,到處都是山地激戰,伙夫幾乎是爬著一點點前進。

一頓飯送上來,少說都得一兩天時間,做好的飯到了國軍手裏,已經發霉變質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九十一章:熊耳山保衛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