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張發奎的垂詢

第四百九十八章:張發奎的垂詢

張發奎的話讓李國耀想到了幾天他在武漢看到的情況,確實如同張發奎說的那樣,整個武漢城此時已經是群雄激憤,抗日熱情高漲。

隨着戰爭的臨近,再加上之前接連幾次大敗仗,大量的戰爭難民由安徽和江西等地湧入武漢,使的大武漢整座城都充滿了報仇雪恨的氛圍。

而且為喚起國人、聲援抗戰,也顯示對抗日統一戰線的支持,國共兩黨在武漢籌劃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救亡宣傳、獻金支援抗戰的活動。

消息傳出,立刻贏來國民黨左派、進步人士、社會賢達的同聲響應,此後一連數日,設在漢口日租界90號的那幢灰色的3層小樓,終日門庭若市,熱鬧異常。

而前幾日,蔣委員長又在武漢發表了主戰講話,使的武漢城的抗戰熱潮再次推向了新的高潮。

政府的主戰姿態、軍民們心中對日本人的仇恨以及宣傳廳、各救亡團體廣泛的宣傳,終於使武漢再次掀起一股熾熱的抗日救亡狂潮。很快,這股大潮傳向重慶、廣州、西安等內地各大城市。

而在7月7日,這股鋪天蓋地的大潮被推向了頂峰。

當天上午,老蔣慷慨激昂的抗戰周年報告已先把這把火煽了起來。雖然他浙江口音濃重,但豐富的表情、豪邁悲壯的言辭,還是具有很大的鼓動性。

整個武漢傾城而動,公祭抗日烈士、遊行集會、宣傳演說,整個城市一片喧騰。而在這些活動中,最熱鬧、最感人、最激動人心的,還是武昌閱馬場廣場的武漢各界獻金活動。

前來獻金、助興的男女老幼、官吏商賈、工人農民、車夫乞丐、兵士難民,把偌大個廣場圍得滿滿登登。在這裏,看不到平日官吏的虛偽、貴婦的孤傲、商販的奸詐、兵士的蠻橫……有的,只是平等和愛心。

只有這時,人們才能感到平日一副麻木相的陌生人,原來血管里也在奔涌著激蕩的熱血,中國人的熱血。

只有這時,人們才能體會到每一個散發着體溫的銅板的份量。良知未泯的中國人將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個個感人的場面。

李國耀也參加了當天的活動,他先是聽了蔣委員長的講話,這是政治任務,不僅僅是李國耀,第61軍以及所有在武漢的中高級軍官都奉命參加了。

不過聽完報告之後李國耀沒有去參加招待午宴,看着那些山珍海味他吃不下,所以散會後他便帶着第61軍幾乎全部的高級軍官到了城區的募捐現場。

在募捐現場,李國耀看到了他這輩子最感人的一幕。

李國耀當時過來得時候正好趕上一個商人在捐獻錢財,只見他挨近募捐箱旁,解開一層層緊包着的絹帕,把厚厚的一摞錢擺在了箱上。

他望着台下的眾人,嘆口氣說道:「絲廠垮了,就變當了這500塊錢。原想到後方再重新干,現在想透了。回鄉下老家去,只要日本人不走,到處兵荒馬亂,能辦成什麼呢?如果這點兒錢能買幾條槍,讓前線的弟兄們多殺幾個鬼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看着錢落入金箱,商人還是落了淚。但這眼淚中,也有他的驕傲。

而在商人後面的捐獻錢物的是一個柱著拐的傷兵,披着破得像布簾一樣的舊軍服,從顏色和制式上看,應該是西北軍的傷兵。

只見他艱難地移到台前,從身上摸索半天,掏出了全部的10元錢,然後就要往箱子裏放。

工作人員見狀實在不忍,上前勸道:「兄弟,你是功臣,為國家已經獻出了一條腿。這錢可能是你最後的撫恤金,捐了它,你何以為生?」

傷兵慨然道:「河南前線丟了這條腿,可我不後悔,只可惜我再上不了戰場了。如今華北淪陷,我是有家難回。你們就成全了我吧,只當這10塊錢是給我自己報仇。」

說完,傷兵唏噓飲泣不已。

更讓李國耀感動的是,他甚至於親眼看到兩個手提粥罐的乞丐從身上摸出一把銅子,面帶愧色地對工作人員說道:「我們兄弟倆討了三天,只有這2毛9分,硬是沒湊足3角,請你們收下吧。要飯,已經低人一等了,要是再當亡國奴,怕是得鑽到地下去了。」

說實話,那一刻李國耀感動了,他也落淚了!

當天李國耀不但將身上所有的現金全部捐了出去,隨後還讓人給組織這次募捐活動的政治部第三廳的人送去兩萬元,略表心意。

儘管這些錢對於驚人的戰爭支出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但是這讓李國耀看到了中國人眾志成城共赴國難的決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被外敵壓迫到最後一刻時,是最容易動員、喚起的。

武漢獻金之踴躍,場面之感人,是國民政府多年來所沒有的。

錢的多少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它在喚醒一個沉睡的民族,一個滿身傷痕的醒獅。

別人怎麼想李國耀不知道,但是他知道武漢這一仗,無論如何要打出個樣子。否則,真的要讓父老鄉親傷心了。

散會後,李國耀原本打算早點回去佈置任務,趕往自己的防區,但是卻沒想到張發奎點名讓他留下。

待眾人散去之後,張發奎將李國耀帶到自己的辦公室,並親自為他泡了一杯茶水。

隨後張發奎面色凝重地說道:「這裏沒有外人,我就託大叫你一聲肅嚴老弟,今天把你留下,主要是薛伯陵給我發電報,說九江城不好守,如果我實在沒有把握的話可以找肅嚴老弟商量一下,據薛伯陵所言,肅嚴老弟在防禦戰方面頗有造詣!」

張發奎雖然把姿態放的很低,但是李國耀卻不敢得意,他可是知道眼前這位可不是一般的人,絕不是桂永清、黃傑之流所能相提並論的。

據李國耀所知,這位張大司令雖然出身農門,但是一生卻波瀾壯闊,堪稱傳奇。

張發奎是廣東人,出生於1896,從小就不服舊社會,不愛束縛。

他讀小學的時候,學校領導貪圖錢財,在伙食上剋扣同學。他非常生氣,連合同學發起「**」,衝進學校廚房砸爛全部的鍋碗瓢盆。後來他執意進入軍校,期間表現突出,一畢業就回到廣東軍隊,從排長做起。

1921年孫先生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為了保護他的安全,粵軍組建了一個警衛團對其進行貼身保護。當時的這個警衛團團長如今知名度並不高,可是底下的三個營長日後都是大名鼎鼎的一方名將。

這三個營長到底是誰,說出來嚇死人,一營長為薛岳、二營長為葉挺、三營長就是張發奎。

當然在那個時候,三個人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愣頭青,但是很快歷史就把他們推上了時代的舞台中央。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兵變,張發奎率部與叛軍激戰於有着粵北南大門之稱的翁源。

由於張發奎的英勇抵抗,使陳炯明起了愛才之心,特地派出張曾就讀於廣州陸軍小學時的校長翁式亮作為說客,以圖拉攏這位將來的悍將。

儘管當時的張發奎孤立無援,加上孫先生領導的革命前途未卜,可他還是一口回絕了恩師的邀請。

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他乾脆帶着部隊退入始興仙人洞,當起了「山大王」。直到後來粵軍第一師師長梁鴻楷邀請他一同來驅逐陳炯明,張發奎方才重新出山。

後來孫中山重新回到廣州,張發奎因積累戰功而升為團長。之後更是一路平步青雲,直到現在已經是上將兵團司令。

更為傳奇的是,新中國成立后曾授銜十大元帥,其中有八人曾在張發奎麾下擔任過職務,這在全國也是獨一份。

再這樣一個大牛面前,李國耀怎麼敢託大呢,因此不由的仔細斟酌了起來,該如何回答張發奎的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八章:張發奎的垂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