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東北挺進軍這邊忙着接收蘇聯的援助的時候,綏察一線的暫九軍也沒有閑着,大批的部隊集結起來,對河北以及晉中的日偽軍不斷地發動進攻。

儘管每一次規模都不是很大,大多控制在旅團一級,師一級的部隊幾乎很少出動,但即便是如此,也使得華北方面軍上下非常的緊張。

進入1944年以來,華北方面軍更多的精銳被抽調走了,以至於番號在前二十的野戰師團,華北方面軍一個都不剩了。

當然了,方面軍的兵員並未因此減少,反而增加了不少。

先說日軍方面,隸屬於華北方面軍的那些獨混旅團大部分被升格為了守備師團,從國內來的補充兵源源不斷地抵達華北,使的華北方面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了38萬人。

與此同時,日軍對協同作戰的偽軍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編,經過擴編,偽軍的總兵力由之前的12萬直接增加到了21萬。

至此,整個華北方面軍的總兵力飆升到了近六十萬。

但兵員增加並不意味着戰鬥力也在提升,恰恰相反,由於大批的精銳部隊被抽調走,而補充進來的不是新兵蛋子就是沒長大的毛孩子,日軍的戰鬥在迅速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岡村寧次有點坐不住了,不斷地調集部隊圍剿防區內的八路軍。

目的並不單單是為了消滅八路軍,也有以戰代練的意思,他們需要拿戰鬥力更差勁兒的八路軍練練手,提升部隊的作戰能力,樹立那些新兵蛋子的必勝信心。

然而這些情況都被李國耀看在眼裏,所以李國耀命令留守總部的徐虎和王戰海立即制定作戰計劃,不斷地向日軍佔領區滲透的同時,並對其前沿部隊發動進攻。

與岡村寧次一樣,李國耀之所以命令部隊進攻,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打擊日軍,同時也是為了轉變雙方的攻守態勢。

這段時間華北方面軍被抽調走大量的精銳,暫九軍也一樣,在李國耀的命令下,大批的精銳部隊由察北調往東北,目前已經達到了8萬人,另外還有五萬人在察北草原待命。

這麼多精銳被抽調走,說是對暫九軍沒有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這些精銳部隊被抽調走之後,暫九軍原本的精銳部隊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滿打滿算也就五六萬人而已。

儘管緊急將各地的守備團升格為了一線野戰部隊,但是這戰鬥力依舊下降的很厲害。

在這種情況下,徐虎和王戰海請示李國耀,希望可以收縮兵力,轉為守勢。

但是李國耀卻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反而命令他們繼續向日偽軍的防區發動進攻。

對此徐虎等人都非常的不解,畢竟實力下降之後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固守,這進攻是什麼鬼?

而李國耀對此的解釋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與其被動防守,不如化被動為主動。

這一招可不是李國耀自己想出來的,而是和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學的。

在整個三國時期,尤其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為例,諸葛亮絕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在赤壁之戰中,正是諸葛亮的出現並幫助孫劉聯軍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自此之後,按照隆中對的方針,劉備西進益州,佔領了兩川和漢中的部分地區,從而順利建立了蜀國。

但是在整個三國歷史的中後期,諸葛亮卻一直的在北伐中原、匡扶漢室,具體到行動就是「六齣祁山」。

對於諸葛亮的「六齣祁山」,不少人認為諸葛亮這是在掏空蜀國的國力,而且北伐中原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反倒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進程。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說這樣的話的人根本就沒有看清楚諸葛亮六齣祁山真正的用意,諸葛亮根本就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防守。

首先,我們簡單回顧下《三國演義》中的六齣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馬上叛漢附魏;第二次時,什麼城池也沒打下來就回去了;第三次,雙方一陣亂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劉禪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諸葛亮只能班師回朝,不過還是殺了魏國名將張郃;第五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總的來看,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僅沒有幫助蜀國擴大多少國土和人口。反而因為頻繁出兵,徵集糧草,戰爭損耗等原因,導致六齣祁山成為了一場「只賠不賺的買賣」。

以諸葛亮中國智聖的稱號,難道真的看不清楚的其中的道理嗎,顯然不是。

但是,諸葛亮依舊我行我素的堅持了下來,甚至於連自己的性命都葬送在了五丈原北伐的路上,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國土範圍來說,蜀國可以說是最小的。

當然,國土小一點也就算了,但是考慮到蜀國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區,山地多,平原自然沒有魏國和吳國那麼多。在古代這個農業經濟為主的階段,沒有肥沃的平原,不僅造成經濟實力的羸弱,也會導致人口和生產力的下降。

根據史料的總結歸納:蜀、吳、魏的人口分別約為:94萬、52萬、443萬;軍隊分別約為:8萬、20萬、50萬。

也就是說,不管是人口規模還是軍隊數量,蜀國都是最弱小的。

但是,很明顯的是,諸葛亮是不允許蜀國一直弱小的,這樣他也對不起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之情。

於是,他需要用戰爭來搶奪土地和人口。由於聯吳抗魏的總體方針不能破壞,南邊和西邊不僅土地荒涼,而且也沒有什麼人口。所以,他只能向著北邊的魏國進軍。

除了搶奪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銀外。諸葛亮作為難得的軍事天才,是希望通過六齣祁山來完成蜀國對魏國的攻勢防禦。

由於整體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國之於強大的魏國都應該處於防禦的態勢。但是,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採用保守的防禦的話,由於當時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隨着時間的推移,魏國的人口和經濟只會得到越來越快的增長。等到魏國吃飽喝足的時候,蜀國就只能坐以待斃。

為此,秉承著「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觀點,諸葛亮不僅自己六齣祁山讓魏國軍隊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準備進攻蜀國,而且還在死後讓姜維繼續堅持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從而實現延長蜀國生存時間的目的。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只是偏安在川蜀一個地區,魏國只需要集合好軍隊,一步一個腳印就能推進到成都。但是,正因為諸葛亮的頻繁進攻,魏國軍隊一直被牽着鼻子走,所以在沒有覓得攻打蜀國的良好機會。

最後,不管是六齣祁山還是九伐中原,表面上來看確實沒有取得多大的功績。但是在實質上,二者都是在用進攻來延續蜀國的生命。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諸葛亮很清楚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他也明白魏國和蜀國在整體實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採用保守的防禦的話,由於當時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隨着時間的推移,魏國的人口和經濟只會得到越來越快的增長。

等到魏國吃飽喝足的時候,蜀國就只能坐以待斃。

為此,秉承著「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觀點,諸葛亮不僅自己六齣祁山讓魏國軍隊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準備進攻蜀國,而且還在死後讓姜維繼續堅持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從而實現延長蜀國生存時間的目的。

曹魏一看蜀國竟然還有心思和能力北伐,不得了啊,這個刺頭比自己想像的還要牛逼,暫時還是不要招惹這傢伙為好。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實力強大的曹魏竟然沒有主動南下,反而在漢中一線採取了守勢,這一守就是幾十年,直到諸葛亮去世才轉為進攻狀態。

眼下暫九軍和華北方面軍的狀態和三國時期的魏蜀兩國差不多,華北方面軍實力要遠超暫九軍,尤其是在精銳不斷外調的情況下,暫九軍的處境更加的危險。

一旦讓岡村寧次察覺到暫九軍的虛弱,一定會集中兵力解決掉這個禍患的。

但如果暫九軍一直維持對華北方面軍的攻勢的話,岡村寧次就很難察覺暫九軍本身外強中乾的現象,一旦等到暫九軍恢復實力之後,便不會再擔心小鬼子進攻了。

因此在李國耀的命令下,從北平一線到保定再到大同,暫九軍都在行動,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頭哥,很執著的撕咬着華北方面軍,搞的岡村寧次有點焦頭爛額。

PS:求月票,求月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