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蠢蠢欲動的日本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蠢蠢欲動的日本

蘇德戰爭就像是一顆深水炸彈一樣震驚了全世界,不管是歐洲亞洲還是美洲,各國領導人都被這個消息震驚的張大了嘴巴,滿臉的不敢置信。

蘇聯的強大是深入人心的,不管也不會有那麼多國家懟他深深忌憚,而美英等國之所以一直執行綏靖政策,其目的就是想要讓德國日本東西夾擊蘇聯。

正是因為知道蘇聯的強大,各國都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絕對不會去招惹蘇聯,最起碼目前不會。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德國雖然攻佔了整個歐洲大陸,但是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他們還沒有攻克,這個時候與蘇聯開戰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正常人是絕對不會這麼乾的。

然而,德國人就是這麼幹了,而且他們還在戰爭爆發后打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戰績!

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發生戰爭,其影響絕對是超乎想像的!

對於蘇聯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因為戰爭開始后不但有大量的蘇聯軍隊被德國軍隊殲滅,同時德國空軍還對蘇聯國內的各大工業城市展開大規模的轟炸,大批的民眾因此喪生。

而對於歐洲的老百姓而言,這似乎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因為德國人的矛頭指向蘇聯之後,必然會放鬆對歐洲各國的壓制,尤其是對於搖搖欲墜的英國,那更是如此。

此戰對於亞洲各國而言,影響更是深遠!

蘇德戰爭對於亞洲影響最大的兩個國家無疑是日本和中國,相比於中國,日本的影響更大。

作為盟友,德國進攻蘇聯本應該和日本打招呼,但是鑒於蘇聯和日本剛剛簽訂了中立條約,德國人並沒有告訴日本他們的行動。

沒錯,關於德蘇開戰這件事情,日本政府事先沒有接到德國政府的任何正式通知!

事實上日本對於蘇德之間的關係一直都非常的關心,畢竟蘇聯駐紮在遠東地區的那幾十萬紅軍一直都是懸在日軍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可能砍下來。

因此日本駐德大使和武官一直都在收集兩國的軍事動向,尤其是進入4月以來,駐德大使曾多次電告關於德蘇開戰的情報。

因為他們發現,近段時間德國大軍陸續向東線集中,非常的頻繁,大有開戰的意圖。

接到消息后,日軍參謀本部為之召開首腦會議,討論並分析了有關德蘇開戰的情況,結論是德蘇不會馬上開戰。

參謀本部的那些人認為德國大軍向東線集中是為了支援外交的,德國不會做出強行對英、對蘇兩面作戰的蠢事。

所以當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傳到東京之後,日軍上下都傻眼了!

尤其是日本外相松岡洋佑,更是驚訝的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因為就在不久前松岡洋佑剛剛結束訪歐,在與德國外相里賓特洛甫商談的時候,對方曾誇口說:「無論如何也要打垮蘇聯,照現在看,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辦到。」

然而,松岡外長當時並沒有理解這就是表示要開戰的意思。

甚至於就在戰爭爆發前三周,松岡洋佑還曾發給里賓特洛甫一份文電內稱:「鑒於目前我國周圍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希望德國現在盡量避免同蘇聯發生武裝衝突」。

當時,里賓特洛甫回答說:「現在德蘇開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確信,如果戰爭爆發,用兩、三個月時間就可以結束作戰。軍隊已經調動完畢,蘇聯也在列陣對峙。戰爭的最終目標仍然是英國,如果現在打垮蘇聯.英美就不會動手。」

然而,松岡外相卻似乎認為德蘇之間的懸案可以通過外交途徑得到解決,並未對此重視。

但是卻不曾想到德國人如此的果斷,這麼快就下定決心,並立即對蘇聯展開全面進攻。

而蘇德戰爭爆發是鐵一樣的事實,在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日本又該何去何從,這很快就成了日本高層爭論的焦點了。

因為德蘇開戰意味着日本可以從北方蘇聯的沉重壓力下解放出來,這時可以趁機南下,建立自給自足的態勢,這是一種論點。

另一聲音是,德蘇開戰意味着北方蘇聯的削弱,這時應該北進,消除北面的憂思。

這其實還是日軍上下一直在爭論的南下和北進政策,從之前的國際局勢來看,南下似乎更符合日本的利益。

但是眼下隨着蘇德戰爭爆發,陸軍省佐藤賢了軍務科長等人都覺得眼下對與大日本皇軍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大本營應該立即和美國妥協,解決北方問題。

蘇德戰爭爆發十天後,7月2日,日軍高層召開御前會議,出席會議的除首相、內相、陸、海、外三相、陸海軍兩統帥部長和次長、樞密院議長外,河田藏相和鈴木企劃院總裁也參加了會議。

會上,首相近衛大公爵發言,稱考慮到當前世界形勢,尤其是德蘇兩國開戰後的形勢和美國的動向、歐洲戰局的進展以及處理中國事變對策的有關方面等,現在迅速決定帝國應採取的對策,是帝國目前的當務之急。

因此,政府和大本營陸海軍部反覆協商,草擬了一份《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希望日本國策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基礎不應該因為世界形勢的演變而有絲毫的改變,繼續努力解決當前的中國事變。

但除此以外,為了確立自存自衛的基礎,還要在南進的同時,隨時解決北方問題,以消除北部邊境的憂患,適應世界形勢,尤其是適應德蘇戰爭的演變。

首相之後,參謀總長和軍令部長都作了發言,最終決定大本營陸海軍部加強了對蘇戰備。

儘管御前制定了對蘇戰備的決議,但是關於解決北方問題使用兵力的規模問題,因為陸軍省和參謀本部之間想法不同,所以遲遲定不下來。

陸軍省當局想採取徹底的「瓜熟蒂落主義」,在可能的情況下,用前述駐滿洲、朝鮮的大約16個基幹師團所轄的兵力來解決北方問題。

對此,參謀本部當局的企圖則主張,根據需要進一步從中國和日本國內向滿洲增兵,以23個基幹師團的兵力,強行解決北方問題。

這樣增加兵力,必須以國家意志作出有關武力解決北方問題的決定,單憑統帥部是辦不到的。

而且對北方行使武力要受季節的制約,最遲必須在9月上旬開始行動,在嚴冬季節到來之前結束預定的作戰。

因此,如果要用23個基幹師團的兵力強行解決北方問題,那就要估計一下運送增派兵員所需要的時間,至少要在一個月以前就得開始增調兵力。

而這一行動的決斷,又完全取決於德蘇戰爭的演變情況如何。

經過一番爭論之後,陸軍當即最終以演習的名義來完成軍事調動以及補充關東軍的真實意圖!

為此,從7月上旬到中旬,日軍方面下令徵召和動員。準備從7月下旬到9月,最大限度地利用鐵路、船舶、港灣,把應徵人馬和動員部隊運送到了滿洲和朝鮮。

這次動員和集中是日本陸軍創建以來最大的一次,滿洲國作為戰場,面貌為之一變。

而且為了準備作戰而積聚在滿洲、朝鮮的作戰物資,儘管後來多次轉用於南方和國內,但在戰爭結束時還剩下了大約全部的一半。

由於大規模地增派,關東軍的兵員倍增,總兵力大約達70萬,馬匹約14萬,飛機約6百架,實力大為增強,東北局勢日漸緊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蠢蠢欲動的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