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攻佔東南亞的戰前準備

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攻佔東南亞的戰前準備

在華北、華中地區局勢尚且還算穩定的情況下,大本營很快就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在中國南部沿海進行實戰練兵!

這個決定對於日軍全體高層的震動非常大,不明所以的人並不覺的有什麼部隊,但是對於日軍軍團級、方面軍級乃至更高級的軍官而言,這就是一個非常的明確的信號——大日本皇軍要對南方動手了。

北進南下之爭在日軍中由來已久,盧溝橋事變爆發以來,中國已經獨立抵抗日本侵略者4年之多。由於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反抗日本侵略者,日軍迅速吞併中國的野心也被徹底擊碎,中日雙方在戰場上形成僵持狀態。

然而,此時的日本本土仍然保有大量的有生力量沒有投入中國戰場。

不是日軍不想投入更多的兵力,儘快打垮中國,而是日本雖然空有蛇吞象的野心,卻沒有足以支持進行持久戰爭的資源與實力。

當已經在中國戰場上泥足深陷、無法脫身之時,日本國內對如何擺脫戰爭困境有着兩種完全不同的考量。

一派秉持日本長期以來的「大陸政策」,認為應當憑藉德軍入侵蘇聯的契機,北上進攻蘇聯,完成與盟友德國會師的同時,獲取蘇聯境內豐富的石油礦產資源,從而增強戰爭實力打破中國戰場上的僵局。

另一派則認為,應該趁英美等國忙於應對德國之時,南下佔領已經淪為英美殖民地的東南亞各國,並且在獲取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同時,徹底斷絕英美等國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從而早日完成「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

在1939年之前,北進派是佔據着絕對的上峰的,但是諾門坎事件卻讓日軍艱難的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北進不可行。

諾門坎戰役再次證實了蘇軍火力和機動力量的壓倒性優勢,日軍認識到自己與蘇軍相差太遠:從坦克數量、性能到後勤部隊的汽車運輸能力,從火炮的數量、炮兵素質到單兵武器的自動化程度,從戰場總體指揮到諸兵種的合成上,從戰場形勢分析至作戰理論都遠遠不及蘇軍。

儘管日軍方面最後用含糊其辭的言語掩蓋了在諾門坎地區碰壁之後的狼狽,但是事後卻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方針或做出有實際意義的行動,再次針對北方的蘇聯。

加之海軍認為北進西伯利亞無立竿見影的利益,而南下東南距則會迅速得到石油、錫、鋁、橡膠等日本急需的戰器物資。這樣,在陸、海軍的南進、北進紛爭中,諾門坎事件成了最後一個決定性的砝碼,天平倒向了海軍一邊。

陸軍由於戰敗而喪失了發言權,北進的路被堵死了。

更重要的是,在1939年8月23日,就在日、蘇間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時,蘇聯、德國突然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對日本政府來說,無異於外交上的當頭一棒,他們希望通過《**產國際協定》來利用德國牽制蘇聯的政策徹底破產了。

外交上、軍事上的雙重慘敗,使日本政府無法接受,平沼內閣全體辭職。

這一系列事實使日本軍界、政界終於認識到:北進是不可能的。

由此,經過長時間的徘徊與爭議,「南下」派最終獲得了徹底的話語權。

一來呢,從張鼓峰戰役到諾門坎戰役,驕狂的日軍一次又一次在與蘇軍的作戰中嘗盡了苦頭,卻討不了什麼便宜。面對仍然有着大量蘇軍駐守的北方,日軍便失去了再戰的勇氣。

二來,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歐洲局勢,英美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中調走了大量有生力量,防衛變得十分虛弱。

最後,美國除了繼續加大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外,開始對日本進行制裁,以此敦促日本放棄對中國的佔領企圖。

這對資源匱乏而又不甘心就此收手的日本來說,無疑堅定了與英美決裂、南下太平洋的決心。

眼下日本和蘇聯終於在外部局勢的動蕩之間達成了共識,簽訂了中立條約,完成了媾和!

暫時穩住了蘇聯之後,日軍終於可以抽出手準備對東南亞各國動手了!

對於東南亞地區日本人早已經是垂涎三尺了,自德軍在歐洲突然發動了對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法國的大規模進攻后,英、法聯軍節節敗退。此刻,戰局急轉直下,比利時、荷蘭、法國被德軍佔領,英國亦遭到很大的威脅,因而這些國家對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之統治能力隨之減弱。

西歐戰場的形勢,給多年企圖進犯東南亞的日本,造成了奪取英、法、荷蘭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的一個有利之機。

按照日軍高層的話說,這是「天佑」大日本皇軍,「天佑」大日本帝國。

為此,日本政府與軍隊,在1940年的秋、冬季,即從政略和軍備方面,加緊着手攻佔東南亞與對付美軍向中南太平洋地區支援英、荷的作戰準備。

1941年1月16日,日軍大本營在研究處於新情況下日本戰略方針的會議上,認為對中國已陷入長期戰,短期內無法結束這場戰爭,因而決定在進軍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時,對中國戰場採取長期的作戰方針。

隨後,日軍大本營向南京的中國派遣軍,正式下達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的「昭和16年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以便集中力量對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作戰。

同日,參謀總長杉山元,關於進軍越南問題,上奏了裕仁天皇。

煙俊六的中國派遣軍,根據大本營的指示,制訂出對中國作戰的4條指導方針,即:加強封鎖;恢復治安;繼續發動空中進攻;進行靈活的短切作戰,以消耗中國軍隊之抗戰力量。

在穩定中國戰場的局勢的同時,日本就進攻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做軍事準備。

日軍大本營始終認為,進攻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之作戰計劃,首先是以海軍所組成的一支強大機動艦隊,對美國駐於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隱秘地進行致命的突然襲擊,使其無力向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緬甸等地增援。

與此同時,陸軍則在嚴守秘密的情況下,同時對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發動登陸進攻。

所以大本營很快就從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抽調4個師團的兵力,作為登島作戰的第一序列,同時還在國內組建了不少新的步兵師團。

除了編組新的陸軍師團、海軍艦隊、航空部隊外,日軍方面還儲集了113個師團會戰份的彈藥,81個飛行團1個月所需之航空資材,車輛用油44萬噸,可供23個師團用100天的主食。

此外還徵集了部隊遠洋運輸所需之船隻,作為運輸船隻。

接着還根據戰地交通條件較好的情況,將先期進攻的4個師團由騾馬化改為摩托化,並組成了南方軍、各軍司令部和船舶運輸指揮機構。

制定了對東南亞海上、陸上、空中的作戰計劃,將原隸屬於中國派遣軍的安藤利吉中將之華南方面軍劃歸大本營直轄。

做完這些準備之後,日軍大本營該意識到這些部隊之前很少和海軍方面配合作戰,貿然進行登島作戰可能存在風險,因此決定對用於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首先登陸的4個師團,進行大規模的臨戰訓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攻佔東南亞的戰前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