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歷史的節點:夏熙宗與趙芳媛(六)

第100章 歷史的節點:夏熙宗與趙芳媛(六)

聽了他們的話,熙宗實際上有些動搖,於是他回到後宮徵求趙芳媛的意見,而趙芳媛當時就斷言,李繼桐成不了大器,並且反問了熙宗一句:「難道陛下立了儲,便能避免他人對皇位的覬覦了么?」

確實,歷朝歷代少不了權位之爭,就算提早立了儲,也只能使他成為眾矢之的。但是如果不立儲,那麼還是會引起皇子們對這個位置的覬覦而引發爭鬥。

世上之河皆可渡,可唯有這條名為慾望的河,沒有人知道該如何渡過。

熙宗在是否立儲這個問題上一直搖擺不定,這件事情拖了大半年,最終依然無法決定下來,他決定還是暫時緩緩吧。

只是,雖然熙宗又暫緩的意思,也確實安穩的渡過了一段較長的時期。而隨着他的兒子們長大,這個問題越發尖銳。

在熙宗的三個兒子中,雖然長子李繼桐暗弱,但次子李繼杼卻明顯比他的長兄強得多,他不僅聰明伶俐,而且以精明強幹著稱,更能討父母喜歡。但也正因為如此,熙宗才對他不放心,因為他能看出,李繼杼雖然小小年紀,但雙眼中的慾望卻不少,或者說論心機,他比那些野心之輩更甚。

歷史記載,熙宗次子瀝王李繼杼以心機深沉著稱,且心狠手辣、為了權位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人。

相比之下,三子李繼桅就要讓熙宗放心多了,如果說李繼杼是小人的話,那麼李繼桅就是庸人,他的大哥雖然也很平庸,可跟他比起來,也算是有才多了。

其貌不揚,資質一般,凈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交友也不廣泛,就才能上講,也只能當一個七品縣令。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平庸的人卻打敗了兩個兄長,拿下了天下至尊的位置,並且在他的父皇靈柩前繼了位。

這個決定對當時的很多人來講,尤其是已經依附於李繼杼和李繼桐的官員們來說,實在算不上什麼好消息。

究竟是什麼促使熙宗做出了這個決定?

在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徐德言,南境隨州人士,寒門出身,夏熙宗廣平十六年進士及第,隨後入朝為官,當時任尚書僕射,閣部宰輔。

正是他向熙宗進言:「瀝王鑽於權術,性情陰鷙,小人也。清王身無寸功,胸無大志,庸人也。可要即皇帝位,用小人不如用庸人。陛下不是一直擔心,皇子之間會發生骨肉相殘的慘劇么?若是立瀝王,不出一年,淳王和清王必將喪命。若是立清王,則淳王與瀝王都能倖免。」

聽了他一番話之後,熙宗便決定立李繼桅為儲,只是他一開始也沒打算李繼桅能突然開竅,在病中也只是交託他一些簡單的事情,朝中政務全都由皇後趙芳媛定奪。

按例,天子生病不朝,會由太子監國,可實際上那時卻是皇后監國。此舉雖然不合禮法,但卻是安穩朝局的重要舉措,後世一般認為,若是讓毫無治國經驗的李繼桅來主持朝局,不出十日,朝中必然大亂。

而在文武群臣中,皇后的影響力本來就大,所以反對的聲音很小,總體上對皇后臨朝沒有異議。

然而,文武們沒有異議,不代表別人沒有,李繼桅在成為太子之後,也結交了不少人,有一些是當朝權貴之子,他們這些人都想靠着跟李繼桅的關係,在將來入仕之後能平步青雲。可現在看到大權旁落,心裏自然不甘,可跟皇后和自己的父輩們作對,他們還沒有這個膽子,於是他們只能攛掇太子。

廣平二十二年,熙宗因病中依然在宮中修養,卻不知道前朝出了大事。

這天,太子李繼桅在上朝時突然發難,以「外戚干政、企圖造反」的罪名指皇後趙芳媛之弟私下聯絡大臣,暗中打造兵器,有不軌之舉。所以,勸趙芳媛退居內宮,朝政交由太子代掌。

趙芳媛當然很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太子的這點小手段在她的眼中不過是兒戲,她早已將全部事情都查得一清二楚。所謂暗通朝臣不過是私下結交了幾個好友,經常聚在一起喝酒而已,而暗造兵器則純屬子虛烏有,系太子黨栽贓陷害。

由於後來李繼桅登基為帝,對這種不光彩的事,當然要選擇避諱,所以當時的史官在記錄的時候語焉不詳,只知道事發僅僅三天,李繼桅便在朝上向趙芳媛請罪,根據史書上的描寫,李繼桅認錯的時候,態度誠懇,最後更是痛哭流涕,懊悔不已,上面還記錄了他的一句話:「兒臣悔不該錯信人言,冤枉了舅舅啊!」

當然,事情真相到底是如何,就沒有人知道了。

廣平三十年秋天,纏綿病榻多時的夏熙宗李承志沒能熬過這年的深秋,撒手人寰了。逝世前留下遺詔,由太子李繼桅於柩前繼位,趙芳媛垂簾聽政,輔佐新帝。

原本所有的事情都隨着夏熙宗的逝去而畫上一個句號,可是,夏熙宗雖然走了,可他的妻子、兒子還活在世上,這段圍繞着權位、親人間彼此廝殺的血腥歷史註定將繼續下去,因為天下只有一個,天下的主人也只能有一個。

趙芳媛名為輔佐,實則代政,這道遺詔的意思誰都聽得出來,而它的真偽亦是難辨,在趙黨之亂平定后不久,夏廷即宣佈這道詔書為矯詔。可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已經沒有人知道了,自然任由他們說。

李繼桅登基為帝,年號開文,死後謚號為中,所以史稱夏中宗。他是繼夏定宗以來,夏朝又一位庸弱之主,朝政掌握在其母,太後趙芳媛手中。

就像熙宗被輔政大臣們綁住手腳一樣,中宗也被他的母后綁住了手腳,他也想反抗,可他一沒有熙宗的聰明才智,二沒有像趙芳媛一般的政治手腕。在嘗試幾次對趙芳媛來說不痛不癢的反抗之後,中宗便放棄了。

可雖然中宗放棄了,但不代表他的朋黨們會放棄。

夏中宗開文三年,元歷1220年春,安國公、利州刺史安維於南境利州起兵發動反叛,打着「誅國賊,護皇權」的旗號,趙芳媛派遣左羽林軍上將軍鄭思順率兵平叛。

只過了半個月的時間,鄭思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叛軍,並擊破叛軍老巢,活捉了安維,趙芳媛下令將安維就地斬首,以儆效尤。

安維是李繼桅的死黨之一,安國公安業之子,而安業曾擔任過李繼桅的老師,因而兩人關係很好。

直到後來,安業因得罪趙芳媛而遭到貶黜,其子安維在安業死後承襲了國公的爵位,但他心裏對趙芳媛還是有很深的恨意的,再加上李繼桅被趙芳媛操控,明白自己沒有出頭之日的安維決定鋌而走險,最終他失敗了。

而正是因為這次叛亂,趙芳媛以「交友不慎,行為不當」為由,軟禁了中宗,從此開始獨攬朝政。

期間,不少朝臣都勸趙芳媛退居後宮,還政於中宗,但都被趙芳媛拒絕了,同時,堅定的站在趙芳媛一邊的人還是很多的。

歷史記載,趙芳媛對李氏宗親並不信任,所以竭盡全力將李氏宗親擠出朝廷的決策中心,大力任用自己的親信。並對反對自己的人毫不留情,曾在一個月內,連續將六個反對自己的官員處以極刑。

她的獨斷專行,讓諸多李氏親貴們極為不滿,他們屢屢在宮闈和地方上鬧事,甚至派出了刺客想要刺殺她,但都沒有得逞。

平心而論,從開文元年到開文二十年,在這段時間中,趙芳媛依然保持着熙宗的做法,注重選拔人才,發展水利、興農桑、減免賦稅等舉措,夏朝整體國力呈現上升趨勢,儘管她有些方面的確做得過了,但瑕不掩瑜,從歷史總評來看,趙芳媛還是功大於過的。

而讓後世對她議論最多的,莫過於在她晚年爆發的趙黨之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皇朝風雲之弘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皇朝風雲之弘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0章 歷史的節點:夏熙宗與趙芳媛(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