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必然性

第421章 必然性

不過,需要說明,這並不唯一,像是黃強在《論古典戲曲題材的繼承性》一文中就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無論是統治階級高壓政策迫使劇作家在抨擊社會黑暗時只能採取借古喻今的手法,還是戲曲重寫意、重表現、重形式因素的賞心悅目而要求採取眾所周知的故事的「主唱說」,都只限於解釋某一類戲曲作品,並不具有針對所有歷史題材劇作的普適性。

同時,對於古代戲曲歷史化傾向,他的解釋是:首先是由於劇作家受到強調出處、鄙薄杜撰的文學傳統觀念的影響,明清曲論家好考證本事來源證明了這一點。

因為文人喜歡從書本中討生活,以淹通典籍為傲,自然在戲曲創作中追求有本事可考。

此二點雖不免偏激之處,但亦有一定道理,與上述原因互補,可以對古典戲曲歷史化傾向的成因作出比較全面的解釋。

《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則主要從文人作為創作主體的角度分析了古典戲曲偏重歷史題材的原因,認為這是在文人獨特的心態背景下進行的。

具體從「失路儒生」進退兩難中的自尊、文人在社會歷史中的自我定位、久蔭不散的黨人心態、反思與感傷交織的遺民心態、發憤情緒支配下的自喻與補償心理五個方面分析。

同時,文人相互認同的志趣也使得他們對歷史上的文學家題材有着特殊的關愛,並在這類題材作品中表現出一貫的文學創作方法。

再者,文人的歷史題材戲曲創作也往往在作者強烈的現實功利的直接引導下進行,這幾方面原因從作者角度分析了影響古典戲曲創作的取材傾向,對上述分析是有益的補充,比較深刻地揭示了戲曲本事來源的歷史化傾向之成因。

而在我國古典戲曲偏重歷史題材這一論斷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考慮,元明清戲曲故事從歷史資料和現實生活中吸取養分的具體途徑都有哪些。

像是《古典戲曲劇本題材的選取及走勢》、《元雜劇的題材來源分類研究》兩篇文章及《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列專節對此進行了總體概述。

其中《古典戲曲劇本題材的選取及走勢》就分六個方面分析了戲曲故事的本事來源,其中包括:取材於經史、傳記,如《漢宮秋》、《趙氏孤兒》、《浣紗記》、《秋胡戲妻》、《白兔記》、《桃花扇》等。

取材於詩歌、散文,如《牆頭馬上》、《青衫記》、《長生殿》等;取材於民間故事和傳說,如《桃花女》、《荊釵記》、《東窗事發》等;取材於夢幻、神話、寓言,如《臨川四夢》、《柳毅傳書》、《張生煮海》、《中山狼》等。

取材於傳奇、話本、筆記小說,如《單刀會》、《紅拂記》、《倩女離魂》、《李逵負荊》、《西廂記》、《雷峰塔》等。

以及從現實生活中發掘題材,或實錄、或虛構、或改編而進行創作,如《綠牡丹》、《鳴鳳記》、《拜月亭》、《風箏誤》等。

這個分類稍嫌混亂,相較之下,《元雜劇的題材來源分類研究》中的分類要清晰得多。

而《元雜劇的題材來源分類研究》以現存162種元代雜劇為對象考察了戲曲故事的來源,對來源於不同途徑的戲曲本事進行了統計。

其中來源於歷史資料記載的有65種,近佔總數的一半;來源於小說作品的30種,佔總數的14;源於流行在民間的故事和傳說共16種。

其中除7種還未詳考外,有9種是與歷史人物或小說著作有聯繫的;而本事出於詩歌、散文、戲曲的一共9種。

在未詳待考的40種雜劇中,從劇情可推測涉及歷史人物的有7種,有小說和民間故事傳說的15種。

在此基礎上對其取材在總體傾向和類型上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指出:元雜劇本事來源於歷史和小說的佔有絕對優勢,並且與具有民間故事傳說的敘事性作品構成了元雜劇的題材主流。

至於《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則主要以歷史劇(注:該書中的歷史劇指的是中國古代劇作家所創作的歷史題材劇。

鑒於中國古代歷史意識的泛化使得「歷史」概念外延擴大,該書中歷史劇的研究對象包括劇中情節有相關文獻依據的《琵琶記》、《荊釵記》、一些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歷史劇、絕大部分的三國戲、小部分的楊家將戲和水滸戲。

以及以荒誕形式表演歷史故事的戲劇)為對象進行溯源探索,指出歷史劇的原始本事主要源於正史、野史和作品本事三種路徑,這一分類更為簡明。

源於正史的歷史劇或直接取材於正史材料,如關漢卿《曹太后死哭劉夫人》雜劇,其題目所顯示的內容今查惟見之於正史《五代史-后妃傳》,而不見諸其他材料。

或經由野史實現對正史的間接取材,如孔文卿《東方事犯》雜劇,正史《宋史》卷365《岳飛傳》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誣殺岳飛,但不言秦檜夫婦東窗設計及秦檜陰間受罰事,劇中主要情節源於洪邁《夷堅志》。

或經由歷史小說實現對正史的間接取材,其中對正史的取材有直接取材與間接取材兩種情況,直接取材於正史的歷史劇不參考其他如野史、小說、戲曲、傳說文學作品等相關材料。

間接取材是指利用在正史基礎上產生的野史、小說、戲劇、傳說、詩文作品等相關材料,並且有可能同時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多環節綜合的間接創作。

野史指二十四史正史之外的私人修撰的別史、雜史、雜傳、雜記等,野史作為本事,可以直接演繹為歷史劇,也可經由小說、歷史劇而衍化成新的歷史劇。

正史、野史之外,文學藝術作品以文字形式流傳後世也最易為後世創作歷史劇提供尋找本事的線索,因此成為戲曲本事的又一源頭。

以文學藝術作品為本事來源,同樣可直接取材,如馬致遠《青衫淚》雜劇直接由白居易《琵琶行》詩演繹而來。

也可間接取材,或通過既有的歷史劇達到對原始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本事的取材,或通過既有小說實現對文學藝術作品創作本事的取材。

或從文學藝術作品所透露出的創作過程的原始本事到歷史劇的產生所經由的環節不只一個,所經由的線路也不只一條,而是多環節、多路徑的綜合。

同時要注意這三大源頭之間存在着相互滲透的關係,可能共同為戲曲故事提供本事來源。

在題材論一節中則從創作實踐結果而論選材方法,總結了歷來關於戲曲創作題材來源的主要觀點。

其中包括:1.取材史籍說,及直接從歷史文獻中截取歷史劇創作所需材料的方法,是中國古代歷史劇選材的主要方法。

這種方法突出的提倡者和實踐者是蔣士銓,他的《四弦秋》就因有感於此前的歷史劇歪曲歷史人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創作。

2.取材文學創作說。以前代文人尤其詩文作家為主人公的歷史劇的取材,多從主人公曾經創作的詩文或后之說唱文藝中尋找可資利用的創作材料。

像是洪昇《長生殿》即是從詩歌、小說、說唱藝術中尋找的創作源泉。

3.取材筆記說。從野史筆記中取材,是以歷史傳說為創作對象的歷史劇的主要選材方法。

4.鄉野調查說。孔尚任寫作《桃花扇》之前,關於「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顯然他堅持的選材方法是在創作前作廣泛調查,而絕非僅憑正史「一言堂」式的宣傳,蔣士銓也是這一主張的堅持者。

5.據理臆測說。這是從歷史劇創作中的虛構角度而發,對以上四種選擇方法的不足作了必要的補充。

如張堅以屈原為主人公創作的《懷沙記》,本於《史記》及《外傳》,但根據歷史人物特有的性格及生活環境對其在歷史上應有的行為事迹進行了合理推導,使得劇作內容和意蘊大為豐富。

6.綜合運用說,也即綜合運用上述選材方法。

此節雖從選材角度而言,但這些方法本身就表明了古典戲曲本事來源最重要的幾種途徑。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着眼於詳細探討古典戲曲本事來源的某一途徑,如鍾素梅的學位論文《詩歌與戲曲之間的文體類型比較研究以元雜劇改編白居易的詩歌為例》主要着眼於文人「歌詩賦記」等傳統詩文作品。

對以此為本事來源的戲曲作品進行了細緻歸納梳理,指出,從文體而言,包括樂府詩、賦、散文、記論、近體詩、歌行等在內的文人作品都是古典戲曲取材的源頭。

從內容角度而言,由於古典戲曲的特點是「合歌舞白以演一事」,因此用以作為本事的往往多限於故事性、敘事性強的史傳、唐人傳奇以及宋人小說。

而從文人樂府詩、賦、散文、記論、近體詩、歌行等文學性抒情性作品中取材時,往往對敘事性較強的題材繼承其故事情節,對於故事性較弱的題材,則或虛構故事或增飾人物,以豐富其內容。

《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列專章分析從唐代小說到元雜劇和明清戲曲的嬗變情況與規律,指出了唐代小說與元明清戲曲作品之間的對應關係。

當然嗎,這實際上也是對古典戲曲題材在以唐傳奇為代表的小說這一文學樣式中的本事化溯源,顯示了唐傳奇小說對後世戲曲創作的影響。

上述所及雖然只是或就某一時期戲曲、或就某一類型戲曲、或就某一題材來源進行的故事本事的溯源與分析,但正如前《歷史化?本事化?因襲性——古代戲曲題材綜論之一》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古代戲曲具有取材本事化和劇作改編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同時決定中國古代戲曲還具有題材上的繼承性和因襲性。

至於因襲性是指某些題材在不同時期不同作家手中蹈襲沿用,雖選擇的切入點可能不同,提煉的主題有異,藝術風格也有不同程度的變遷,但眾多劇作往往萌生於某一個本事母題,從而使劇作間具有裔派承傳的血緣關係。

因此,雖然明清戲曲可能在具體創作過程中對題材的擇取和裁剪各不相同,但緊接元雜劇的發展階段使其不可能不受到元雜劇的影響,不僅繼承元雜劇故事源於以往的本事作為劇本創作的材料,同時也將元雜劇本身作為可資借鑒的素材,這就規定了明清戲曲故事的本事來源同元雜劇並無大的差異。

當然,由於時代特點和劇作家創作心態的不同,在具體的取材傾向和類型特點上還是會有不同。

如《明代戲曲題材論新探》中指出,明代前期歷史題材創作受到限制,後來又逐漸放鬆,明末取材於現實政治鬥爭的戲曲創作明顯增多,顯然與戲曲創作的時代背景有關,這一問題在論述元明清戲曲故事的題材類型時再深入探討。

同時,歷史題材的泛化也使所謂歷史劇中包含着其他類型的戲劇創作,因此就歷史劇進行的本事溯源亦大致與其他類型戲曲故事的本事來源途徑相通。

就總體而言,元明清戲曲故事本事的主要來源是歷史題材,具體途徑分為歷史事件及作為其載體的史書傳記等、民間口頭流傳的傳說故事、以及小說、詩歌、散文、戲曲、詩話等各體文學藝術作品這幾類。

這裏提到的歷史事件及作為其載體的史書傳記等可以視為狹義的歷史題材,這一狹義的歷史題材仍然在元明清戲曲故事的本事來源中佔據最主要的地位,同時文學作品中的素材也成為元明清戲曲本事的重要來源。

戲曲故事對這兩大來源的倚重首先與上述所及古典戲曲本事取材的歷史化傾向直接相關,其次要考慮到這兩類素材在創作和接受兩方面改編為戲曲的可行性。

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古典戲曲的特徵是「合歌舞白以演故事」,具備強烈的敘事性,因此,史書、小說等敘事文學作品往往成為戲曲改編的首選。

如唐傳奇、宋話本等都講究新奇性和曲折性,便於改編為情節跌宕起伏的戲曲;而史傳資料也並不僅僅再現歷史。

同時還融入了主觀評價,乃至撰寫者的增飾潤色,尤其「紀事本末」的特點使其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敘事文學這都為這兩大類素材改編為戲曲提供了可行性。

從戲曲接受方面來說,歷史往往通過野史、民間故事和傳說等方式為民眾熟知,以唐傳奇、宋話本小說為代表的敘事文學又以其新奇曲折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從它們當中取材易於為觀眾接受,不論是寄託遙深之作還是純粹的娛樂之作,都更容易引起興趣,贏得更多的觀眾,註定了戲曲取材於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必然性。

……

……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買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買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21章 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