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怒斥國書

第72章 怒斥國書

聽完翟文秀念的德宗罪己詔,普王李誼和眾將次第起身。李懷光和李晟引翟中使入座后,普王倒也沒有累贅的寒暄,開門見山道:

「所以,聖上赦免了田悅等僭稱四王的河東四節度,便是那朱泚的弟弟、偽燕王朱滔也給赦免了,獨獨詔令四方勤王之師討伐朱泚?」

「回普王,聖意正是如此。」翟文秀恭敬道。

普王道:「中貴人,朔方、神策二師合軍后,本王日日身不卸甲,巡營督軍,不敢有負聖上重託。軍中兒郎們也操練不懈,只待冬雪稍融,便可拔師東進,兵鋒直至長安城門。但是,……」

他瞧了瞧李懷光和李晟的臉色,繼續道:「但是此番涇師長安兵變之前,朔方和神策兩軍均已遠征河東,聞聽社稷蒙塵,又在苦寒之中急行回撤,一路吃了不少苦。如今暫時屯駐在咸陽,也不是什麼膏腴之地。若春初要打長安,不知聖上那裏,賞格設置、軍餉犒勞可安排停當?」

翟文秀一愣。

他平素在御前跟着霍仙鳴,倒也沒少見普王。老早,師傅霍仙鳴就隱晦地提示過他,普王在天子心中的份量,與其他諸位親王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陛下對太子下的詔令、怎樣揣度還不一定的話,那麼派給普王做的差事,或者體面,或者淬鍊,必定不是可有可無之責。

因而,直到來咸陽的路上,翟文秀仍然以為,普王是天子派到朔方軍中監視藩鎮節帥的至信宗親。他甚至還盤算著,若那朔方蠻子李懷光不肯在吐蕃國書上蓋下帥印,自己是否可以向普王求助。怎地此刻,自己屁股還沒坐熱,普王先為邊軍說話,給堂堂天使出了個難題?

翟文秀俯身施禮:「普王如此體恤大唐官健,這真是,兩位李帥自聖上處得來的大恩典。不過,老奴就是個跑腿傳旨的內侍,此番前來只為聖上委派的一件重要差事,御前的其他情形,老奴實在也無福知曉吶。」

聞及此言,居於首座的李懷光心想:天子跟前,果然一個閹奴都不是等閑之輩,三言兩語就繞道了此行真正的目的上。

普王沒有接話,李晟瞄了一眼李懷光,見他下巴微微一點,於是和風細雨地向翟文秀道:「中貴人請講,是何大事。」

翟文秀將前傾的身子挺直,清清嗓子,正色道:「普王殿下,兩位李帥,諸位將軍,去歲也是這個時候,我大唐與吐蕃在秦州清水會盟,劃定東唐西蕃的疆界所在,雙方使臣皆著朝服、行大禮,鄭重其事。此後整年,吐蕃人果然未再犯唐。前些時日,當初赴清水之盟的吐蕃大相尚結贊,派了使者去到奉天覲見聖上,言及可出兵入唐,助聖上平定賊泚之亂。條件不過是將盟界東移三十里,倒比當年回紇人出兵的胃口,小些。所以……」

「中貴人,」李懷光終於開口,打斷了翟文秀,「中貴人真是慷慨,三十里疆土竟如此不當回事。老夫雖然去歲大半年都在河東戰場拚命,但唐蕃地界西北線就貼着我朔方鎮,這個清水之盟劃了多少地出去,老夫還是略知一二。離我朔方豐州不到百里,離涇州、梁州只有五十里,離益州(成都)連五十里都不到。」

翟文秀聽得一頭霧水。他久居內廷,比不得李懷光、韓游環、姚令言這些藩鎮將領熟稔邊防地形。

見他臉色微現懵懂怯意,李懷光的一腔老血更是升溫:「中貴人,老夫率領朔方兒郎們打了一輩子西蕃蠻子,他們的心掏出來有幾個窟窿,老夫比誰都清楚。你道那尚結贊比回紇人老實些?我呸!回紇人當年出了那麼點兒騎兵,就硬是分去我朔方軍平定安史逆賊的一半功勞,但他們也不過是進洛陽搶了些錢財和女人,又硬是用幾匹劣馬要走了我大唐幾年的稅賦,說到底和那長安西市的奸商也無甚區別。可吐蕃人呢,今年要三十里地,明年再要三十里,後年呢,後年就已經能將他們吐蕃人的東都建到長安鼻子底下了罷!」

他說得慷慨激昂,左右一瞧,見普王和李晟也是一臉義憤,一老一少向自己投來讚許的眼神,不禁更為得意,幾乎忘了去判別兩人的目光有幾分真假。

然而在稍遠些的座位上,姚令言趁著李懷光止語歇氣的間歇,趕緊插嘴道:「元帥所言,皆是至理,只是,中貴人銜旨而來,咱們,且聽貴人把話說完,再作計議。」

翟文秀感激地看了一眼姚令言,心道,此人冷靜識禮,雖是叛師涇原軍的節度使,倒和朔方這邊鎮老武夫很不一樣,怪不得他帶出的養子皇甫將軍,會教聖上也看得中。

李懷光略帶不滿地瞟了一眼姚令言,並未給翟文秀面子,繼續沒好氣地問道:「姚節度大概還蒙在鼓裏,中貴人,你此行可是沖着老夫掌中的帥印而來?」

翟文秀只得硬著頭皮訕訕道:「元帥果然雖在咸陽,對西邊行營中的軍國大事,也消息靈通。歲末,吐蕃的已遣使將國書送到奉天城,聖上也是閱看過的。吐蕃大相尚結贊,提出國書須由如今的平叛兵馬大元帥蓋印,這不才有了老奴這趟當差來咸陽。」

李懷光站了起來,走下座席,來到翟文秀的面前。翟文秀忙起身,心中打鼓,不敢直視李懷光。

李懷光卻輕輕一笑道:「中貴人,老夫也想看看那國書。」

翟文秀道:「那是自然。來人……」

庭下早已侍立多時的一位宦官,抱着個梨木匣子,匆匆進來,打開蓋子,向李懷光奉上。

普王和李晟皆暗自帶着看好戲的心情,只有姚令言倏地緊張起來。這幾日,他能感到李懷光在許多事上有意避開他,不再與他商議。他畢竟說得好聽叫客居、說得直白就是流落在朔方軍中,受主帥幾分冷遇也不值得抱怨。但此時,他仍希望李懷光莫做傻事,萬萬不可那自詡不世功臣的武人粗莽勁上來,將國書給撕了!

李懷光將國書湊到眼前,看了片刻,撇了撇嘴巴,到底還是又放入匣子。然後帶着一絲與自己的年紀身份不那麼匹配的狡黠神色,側過頭去向翟文秀道:「這吐蕃人的字,和蚯蚓似的,老夫着實看不懂,這帥印,蓋不得,莫叫蠻子給誆了去。」

翟文秀心中的擔憂已經慢慢轉為惱怒。他雖是內侍,好歹也是天家使者,被爭鋒相對地駁斥可以,被拙劣無賴地戲弄卻不行。但他想着臨行前師傅霍仙鳴叮囑的話,只得暗暗先罵了幾聲「賊軍漢」瀉火后,面上依然笑容可掬地向李懷光道:

「元帥莫為難老奴了,這國書上,原也是有唐文的。元帥,要不再勞駕細觀?」

李懷光一拂袍袖,提高了嗓門,一字一頓道:「二十年前,吐蕃悍將馬重英(即達扎路恭,作者注)趁我大唐內亂之際攻陷長安,燒殺搶掠揚長而去,那赤松贊普還嫌搶得不夠多。如今這窩子狼兵再入長安,豈非舊禍重演?此其一。其二,國書上寫明,吐蕃願出兵五萬,若我沒記錯,去歲聖上詔令藩鎮軍士東進評叛時,給我們朔方軍的賞格是,每個軍士一百緡賞錢。若吐蕃兵與吾等一同攻克長安城,也循此討賞,這五百萬緡錢,聖上給還是不給?其三,吐蕃人素來狼子野心,覬覦我大唐疆土,一旦允其長驅直入我中原腹地,又與我唐人軍隊合兵,萬一陣前倒戈,殘殺我朔方軍與神策軍,真是防不勝防,所釀大患,必十倍於賊泚之亂。」

他侃侃而談,言語順溜,此刻風姿,着實不像個武將。姚令言於一旁觀察,暗道,李懷光平素粗獷驍勇,怎地今日說話,堪比聖上跟前口齒犀利的文臣,定是那李晟教唆過了。

翟文秀越聽越沒指望,也覺得不必再服軟裝慫地哄李懷光把印蓋上,遂也是將笑臉一抹,冷冷地問道:「所以,元帥的意思是,讓老奴,再將這國書原封不動地送回聖上御前?」

李懷光盯着翟文秀,狠狠道:「自是如此。怎麼,中貴人看得懂吐蕃語,卻聽不懂老夫的唐語?」

「元帥,你,你敢抗旨?!」翟文秀終於被逼得提高了調門,尖利的聲音聽起來稍稍顫抖,實在很有些色厲內荏的意味。

姚令言忙站了起來,半是對着李懷光,半是對着翟文秀,勉力勸道:「借兵縱然再十萬火急,兵馬大元帥之印也不是三言兩語便能蓋得的。時已黃昏,中貴人不如先在客帳安置,此事明日再議?」

「姚節度,聖上要的,是朔方節度使的大印,又不是你涇原節度使的大印,你摻和什麼。」

只聽普王有些揶揄的聲音,幽幽響起。

姚令言無奈,只得噤聲。李懷光倒也未視姚令言為無物,但話一出口,聽着更像火上澆油:「姚節度,你我也曾都在西北邊鎮防過蕃子,怎地你對聖上引蕃兵入境倒頗為擁護?莫非因為領兵的唐將中有你那養子皇甫珩,可為你姚家掙幾分軍功,減幾分罪責?」

姚令言欲辯,又覺得李懷光將話說到這個份上,實在叫人心寒,不必再與之爭論,只願來日翟文秀回奉天之前,李懷光能改變主意。

然而,李懷光接下來的話,卻彷彿堵死了所有退路:

「中貴人,你方才說老夫抗旨?唔,你大概還不知道罷,聖上去歲剛教陸學士和韋駙馬,給老夫扛來一塊丹書鐵券。那御賜之物上分明寫着,可饒老夫三次死罪。所以老夫這條性命,今日便不勞貴人操心了。琟兒,著人領天家使者入帳歇息。」

翟文秀饒是氣得一張白凈無須的面龐通紅如炙鵝,也是渾無辦法。只得帶着屬下拂袖而去。

翌日,翟文秀一夜輾轉后,仍想挽回,免得回奉天交不了差,於是又去李懷光中軍大帳前求見,卻被押衙鐵青著臉晾了半個多時辰。他去找李晟,因想着李晟好歹是副元帥,昨日交際之間,瞧著與李懷光的關係,還比想像中和睦得多,說不定李晟能說上幾句勸慰的話。

李晟帳下牙將倒是客氣,未曾將翟文秀扔在冰天雪地里挨凍,而是請入帳中,又是烤火又是酪漿地侍候着,直等到申時中,卻有消息傳來,李晟在渭水之濱率軍築壘,三日後才能回到大營。

翟文秀只得在暮色四合中再去求見普王。

「中貴人,本王說是天家委派的督軍,可情形你也瞧見了,整日價被元帥催著向聖上討軍餉,至今一個子兒還沒看到,你說元帥能不跟聖上耍脾氣?本王手中無糧無帛,哪裏說得動這個朔方老將。」

普王似笑非笑地盯着翟文秀。

翟文秀伏在地上,殷殷道:「老奴實是沒了計較,才來叨擾殿下。求殿下看在霍內侍平素為殿下辦事盡心盡責的份上,動動尊駕,再勸勸元帥,否則老奴回到奉天,恐怕被聖上一怒之下要了腦袋。」

普王笑容猛地一收,輕聲但嚴厲地喝道:「混賬閹奴,休要胡說,霍仙鳴是聖上的內侍,本王怎會讓他辦事。」

翟文秀迅速地眨眨眼睛,仍低着頭道:「老奴罪該萬死,一時惶恐萬分,出語無狀。」

「唉。」

普王深重地嘆了口氣。然後是長久的安靜。

翟文秀大著膽子微微抬頭,看到這年輕的王爺正盯着盆中炭火,那雙酷似聖上的眼睛裏流露出斟酌沉吟之色。

終於,普王開口道:「明日你便啟程回奉天罷,經過駱驛時等著,自會有人去找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暮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暮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72章 怒斥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