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耶律慧眼識人才,寇準的高度評價

第672章 耶律慧眼識人才,寇準的高度評價

此刻的寇準也是在那坐等著,時間是關鍵,這個時候自己和自己的夫人突然來到,這也可以說明讓他耶律隆續有些看不出自己接下來的佈局來,很多時候看上去很厲害都不是從眼神看出來,而是從他的本質看出來的,寇準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三國時期也只有一個厲害得人物,那就是荀彧,。中國有着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在皇權體制下的名臣們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忠臣們為輔助君王恪盡職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們往往命運多舛。本文述說了在中國歷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們的人生歸宿雖然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封建社會群臣的全貌,但卻足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中國歷史風雲的變遷和人性的善惡,更能體會到中國歷史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

寇準客死他鄉被百姓們稱為的大宋「脊樑」,寇準出生在關中道渭河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中。他17歲時父親就死了,自幼跟着母親飽受人世間的艱辛。19歲那年,寇準趕赴開封參加宋太宗親自主持的全國會試。在殿試大堂下,年輕的寇準面對太宗的提問,對答如流,顯示了卓越的才華。皇帝非常欣賞他的才識和剛直的性格,便破格錄取了他,那時他還不足20歲。

寇準被宋太宗錄取后的第二年,就去四川巴東縣當了知縣。寇準到了那兒不到半年,巴東縣就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老百姓親切地稱年輕的寇知縣為「寇巴東」。

宋太宗非常器重寇準,提升他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官員的考核與選拔工作,把組織人事的大權放心地交給了寇準。寇準不畏強權,公正不阿。無形之中,得罪了很多權貴。一天,他騎着馬匆匆趕去辦事,突然,街旁閃出一人攔住他的馬,連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此事很快傳到了太宗耳里。太宗非常生氣,訓斥道:「我聽說有人喊你『萬歲』了?」寇準連忙說:「陛下,這一定是有人陷害我……」太宗氣還沒消,說道:「哼!聽說你當時還挺高興的,明天你就到青川去吧!」

寇準離開京城還不到一年,朝廷里就亂成了一鍋粥。太宗一道聖旨,又將寇準召回京城,拜為參知政事。面對爛攤子,寇準掄起了改革大斧。這使許多當權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很快,以馮拯等人為首的守舊派結成了反對陣營,把朝廷攪得終日不寧。此時,太宗皇帝年齡已經大了,過早地出現了老年痴獃的跡象,他聽信讒言,將寇準貶為鄧州刺史。

寇準被貶到鄧州后兩年,趙恆當了皇帝。權衡再三后,真宗皇帝任用寇準為宰相,寇準又一次回到了宋王朝的權力中心。

公元1004年,北方遼軍大舉南侵,一天之內就有五次告急文書飛到朝廷。真宗皇帝大為震驚,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害怕,皇帝身旁一幫投降派主張向南京逃跑,向成都逃跑。寇準站出來對着投降派憤怒地說:「誰再為陛下出南遷的歪點子,誰就是大宋朝的千古罪人。遼軍沒什麼了不得的,如果陛下御駕親征,一定會把遼軍打回老家去的。」

真宗皇帝聽了寇準的話點頭說:「你說得對,我御駕親征,一定要把遼國人打回老家去!」

宋軍在寇準的指揮下,連獲大勝。在澶州前線,膽小的真宗就是不敢過黃河,寇準又極力勸說:「陛下,過吧!背水一戰,想當年,楚霸王項羽把船都砸漏了……」

真宗說:「我知道……不過,書上寫的不能全信,可別把我那龍船給砸了!」

寇準把真宗帶到了黃河北岸。在兩軍對峙的戰場,真宗皇帝如從天而降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宋軍官兵遠遠望見黃龍御旗,頓時歡呼聲回蕩在數十裏外,遼軍一聽宋朝皇帝來了,鬥志一下子就垮了。寇準指揮宋軍乘勢進攻,遼軍倉皇逃竄,主帥中箭身亡,官兵大半被俘。從那之後,宋遼息兵,雙方簽訂了睦鄰友好的「澶淵之盟」。

那些曾主張逃跑的大臣們,忌恨寇準的功績,又怕寇準問他們的罪。他們相互勾結,要把寇準趕下台。他們向真宗進讒言說:「陛下,歷來戰爭就像賭博一樣。寇準讓陛下上前線,實際上是把陛下作為賭注。萬一仗打敗了,陛下還有性命嗎?」對寇準本來就有猜忌的真宗,不由得怒火萬丈,撤了寇準的宰相職務,讓他到陝州去當了知州。這年寇準45歲。

13年後,58歲的寇準再次被真宗詔回朝廷任宰相。這時的北宋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真宗皇帝得了腦血栓后,劉皇后把持了朝政,她的兄弟魚肉百姓,幹了很多壞事。寇準不畏強權,把劉皇后的兄弟處死,為老百姓除了個大害。劉皇後由此對寇準恨之入骨,她和近臣丁謂內外勾結,多次誣陷寇準,使真宗又一次把寇準貶到相州去當刺史。可劉皇后心裏還是不踏實。等到真宗去世后,劉皇后便將寇準一貶再貶,從河南相州的刺史貶為湖南道州的司馬,再貶到廣東雷州的司戶參軍,流放到遠離朝廷的荒野之地。

寇準63歲時,病死在雷州司戶參軍的崗位上。臨死時他還往窗外看呢,兒子說:「父親,您就別看了,朝廷早把您給忘了!」寇準說:「我是看天晴了沒有,雨都下了好幾天了,老百姓的莊稼別淹了!」

40多年的宦海生涯,寇準從「寇巴東」到樞密院直學士、堂堂宰相。這一生歷盡坎坷,最後從高處不勝寒的相位被貶到小小的司戶參軍。但他剛直的性格,為民請命的精神,卻流芳千古……

丁謂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僅僅因為一個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準寇大人;而其間的因緣際會,僅僅因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溜須」事件。

關於溜須事件,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後的寇準再度出山,取代王欽若成為宰相。也就在與寇準拜相的同一天,丁謂也再次陞官進入中書省成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二人成為同事,關係也非常親密。寇準曾多次向擔任丞相的進士同年李沆推薦丁謂,但被李拒絕。寇準問其原因,李回答說:「看他這個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嗎?」寇準說:「像丁謂這樣的人,相公能始終壓抑他屈居人下嗎?」然而,有一天,中央召開最高國務會議,會後,身為內閣成員的寇、丁二人都參加了宴會。宴會間,寇準的鬍鬚上沾有一些飯粒湯水,身旁的丁謂見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這一舉動在同事兼好友間,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準不以為謝,反而板起了臉,冷笑着說了一句讓丁謂下不了台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

現在想來,寇大人說這句話,無非有兩種解釋:一是寇大人認為丁謂身為參政,卻為他人拂羹湯,不成體統;一是寇大人裝大,在地位略低於自己的同事面前充上級,意在公共場合擺譜。前者是傳統的解釋,我以為,結合寇大人的為人,后一種解釋更切合當時的情境。假如真是不成體統的話,作為朋友,寇大人理應更低調處理,不必小題大做。

其實,說起來,丁謂也不是那種喜歡溜須拍馬之輩。

丁謂聽了「好友」寇準這話,頓時備感尷尬,從此記恨上了寇準。在後來的權力鬥爭中,最終將寇準擊敗,把他趕到雷州。

那麼,丁謂為什麼會上佞臣榜,而寇準卻上了忠臣榜呢?

先來看丁謂這個人吧。

丁謂的遺憾也許就是現代人的遺憾,現代人的遺憾也就是寇準的遺憾。

丁謂,字謂之,后改為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966年,正牌的科舉進士。丁謂年少的時候就以才出名,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禹偁看到丁謂寄來的作品后大驚,以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后,二百年來才有如此之作。可見他仕途起點之高,令人頭暈,也就不足為怪了。淳化三年,也就是初登進士甲科之時,就擔任了大理評事、饒州通判,相當於高官。只過了一年,就調回了中央,以直史館、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徵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后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去採訪。回來之後,就當地的茶鹽等重要問題寫了篇調查報告,引起了皇帝的重視,當上了轉運使,相當於節度使,並且還兼職三司戶部判官。不過,由於宋代派系鬥爭的傳統,丁謂仕途後來也有起伏。

丁謂的才幹,其實遠在寇準之上。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說的就是丁謂。大中祥符年間,禁宮失火,樓榭亭台,付之一炬。宋真宗命晉國公丁渭擔負起災后重建的重任,修葺宮廷。丁謂採取了「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將街衢挖成壕溝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溝,以便將城外的建材通過水路運進城中,等房屋建好后,那些壕溝又成了廢墟垃圾的回填場所,不僅「省費以億方計」,還大大縮短了工期。這樣精巧的規劃、縝密的思維,即使是現代都市的規劃師也未必想得到,只要看看城市裏的馬路有人恨不得裝條拉鏈就知道了。

再看他另一件大事。丁謂官拜副相之後,四川一帶發生了以王均為首的少數民族叛亂,中央先後徵調大批兵馬前往平亂,都被叛軍打得落花流水。丁謂受命於危難之際,深入蠻地,竟然以兵不血刃之勢,安撫了叛亂。

寇準這個人生性剛直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的厲害的地方,耶律隆續也是因為欣賞他,作為君主他也是看重寇準,他知道寇準的歷史評價,他的優缺點他知道是個有弱點,寇準也不列外,這些也可以看出他自己的厲害的地方,一個優秀的人才不是從他的臉上看出來的,耶律隆續的突然到來,也可以說明他的厲害之地方,所以這也可以說明他的真正聰明的地方,他現在也是不好受畢竟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與寇準結拜,但是真實目的還是想要算計大宋贏得更大的勝利的地方一場真正好戲遠遠沒有結束,事情還不算完,遊戲才剛剛開始起來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遼之揮灑風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遼之揮灑風采
上一章下一章

第672章 耶律慧眼識人才,寇準的高度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