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不合四六

第91章 不合四六

李世民雖然火氣上涌,但有道是當家不找事,這新年第一天在太極殿大朝上他要跟李承乾鬧出不愉快,這下面內外百官會怎麼想,最後得鬧出多大風波?

經過李泰的叛亂李世民沒之前那麼隨心所了,想到最後還是忍了。

下面群臣看見李世民不出聲以為是這對父子商量好的,所以也都不吭聲。

「農者百姓之衣食天下之根本也,孤王觀朝廷農政,多有因循守舊之政,概因執政者不通時勢變化之道也。

現在我大唐連年豐收,然穀賤傷農,遂使百姓改種桑麻,關中糧食不足,外運不至,內亂必生。

孤王現下令尚書省並下天各州縣,清算各地田畝人口數,以及種糧田畝數,種桑麻田畝數,畝年產糧數,計算清楚后,制定每年各州縣須種糧田畝數,各地須種糧田畝須能養活該地之人,人多地少之州縣須上報朝廷統一重新安排。

各地州縣官吏應詳查各荒地數量,報上朝廷由尚書省匯同中書省門下省制定各地每年荒地開墾田畝數,水渠開挖里數……

各地州縣要開墾荒地須有鐵器,所以准當地有鐵礦之州縣上報朝廷建立鐵器作坊,由朝廷統監督打造農具,供應各地農田開墾。

另各地須廣建糧倉高價收購糧食儲存糧食,以備災荒之年。

令下之日,各地須派人向鄉里宣傳,咸使百姓知道朝廷重農之意。」

老鬼把這份諭令念完滿殿皆靜,這一份比才那一份要嚴重無數倍。這份先批評執政者不通時勢變化,執政者是誰?

皇帝和宰相都有份。

李世民和的君臣憑藉他的內治北破突厥西滅高昌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居然有人跳出來說他不通變化,雖然還沒有說話,聽着李承乾的諭令呼吸明顯加重,馬上就要忍奈不住了。

而且唐朝根本大政偏向儒家,經濟政策偏向於小農經濟,李承乾這麼大刀闊斧地搞計劃經濟,跟這滿殿君臣的理念完全不同。

『廣建糧食倉提高糧價』這更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李世民認為糧價低是盛世的象徵,你提高糧價還是盛世嗎?

但是這份太子念完,大殿裏近千時君臣雖然都有不同的看法,卻半天沒有人吭聲,這是因為前段時間因大雪和張亮的原因,導致整個長安城缺糧險些釀成大亂,才剛剛過去。

而且到現在長安城吃的糧食也還是有從洛陽運來的,李世民和很多官員都為此提着心呢?

為了不讓洛陽出事,李世民已經連續派出三批御史去巡路了。

穀賤傷農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提高糧價卻萬萬不能的。

這就是一對矛盾的關係,到了科技和經濟政策不斷的推陳出新的現代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以自由市場經濟著稱的美國,它的農業也是靠國家補貼生存,並不是讓農業靠市場競爭生存。

李承乾沒有提前跟李世民打招乎,就是怕大唐君臣接受不了他的先進思想,想要生米做成熟飯先把這政策宣佈出去,再讓李世民他們頭痛去。

可是李承乾看着滿殿大臣的臉色和看他眼神,覺得諭令宣佈出去也不能算是熟飯。

大殿安靜了有半刻鐘,高仕廉才步履沉重地走出來道:「太子能知道農為國家根本實屬不易,只是這諭令下的卻是有些急躁。依臣看還是從長計議為好。」

滿殿大臣聽着這話都覺得高仕說得太客氣了,但是他們又說不出什麼駁斥李承乾的話,連出來都不敢出來。

李承乾聞言卻是不高興了,以大唐現在情況他也只能這樣做,難道不收農民的賦稅了,再給點良種補貼?

都不可能?

「高僕射,什麼叫太急躁了?」李承乾冷冷地道。

高仕廉已經七十歲了,又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平時李世民對他都優容有加,現在被李承乾這個孫子輩的如此質問,也有些惱火,便直言道:「太子殿下的諭令雖是好意,但卻不易辦理,還有提高糧價之說更是禍國殃民之政!」

「禍國殃民之政?」李承乾的聲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禍國殃民之政!」高仕廉寸步不讓,他本來因為李承乾是晚輩,還想給李承乾留些顏面,但是看見李承乾態度,也就沒這個心了!

「士農工商四民,農民是人數最多,朝廷讓利給他們怎麼就成了禍國殃民之政?」李承乾其實在寫這份諭令的時候是準備好好的恨大臣們辯論,但是一聽見他們不懂裝懂還要危言聳聽,火就不打一處來。

李承乾的態度也惹怒了下面的大臣,高季輔就是其中一個,高季輔是中書舍人,他的很多政治主張其實跟張玄素一樣,都是講究簡政治國的,歷史上也是因此被李世民所推崇的,之前在岑文本給李承乾小鞋穿的時候他曾替李承乾說過話。

高季輔當時覺得李世民待李承乾過於苛刻,現在他認為李承乾走上了邪道,所以他要諫阻李承乾。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子殿下身為國之儲君怎麼開口閉口就提『利』字。老臣說太子殿下的諭令聽着怎麼覺得不舒服呢,原來這後面都是『利』字。

太子殿下身為儲君應當以仁孝為本豈能提利……」

「夠了!」李承乾大喝一聲,冷冷地掃視一圈殿上大臣,一個字一個字地道:「孤王為國家為百姓謀利,正大光明,我華夏一族歷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成康,哪一個不是為百姓謀福利才得百姓推崇的?

不說利,不說利憑什麼讓百姓不種更賺錢桑麻而去種糧食?

這朝中就有關中大家族的人,比如左庶子于志寧家有良田數萬畝,你問問他家裏的田的都種的是什麼?」

于志寧不想李承乾會突然提到自己,說實話他家良田數萬畝並不是什麼秘密,他自己就經常對別人說他家有良田不需要什麼俸祿。

可是在這大朝上被李承乾突然這麼一問顯答什麼都不好,如果說是都種了糧食,那顯然是假的,但說實話他不是成了趨利的小人嗎?

看着滿朝大臣看過來的眼光,于志寧紅著臉吭哧了半天才吶吶道:「臣一向忙於公務,家中田畝都由族人代為打理,至於去年種了什麼臣卻不知道。不過今年臣定當嚴誡家人把家裏良田都種上糧食。」

一直冷眼旁觀的李世民看着于志寧說話的神情讓他想起了長孫無忌轉述的李承乾的話「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為營三窟之計」。

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失望。

李世民能看出來,其他大臣如何看不出於志寧所言不盡不實,而且關中缺糧又是事實,即便是于志寧能令家中都種糧食,那其他人呢?

李承乾聽了于志寧的話面無表情俯視着殿上的大臣感嘆道:「可惜啊!像左庶子這樣高風亮節之人天下還是少啊!還需要朝廷以利趨之。」

高季輔卻不為所動,依舊梗著脖子道:「太子殿下所慮當然是歷代聖賢所慮,但所行卻非歷代聖賢所行,下民趨利忘記根本,朝廷自當下旨強令他們種糧自可,何須高價收糧,使物價騰貴,天下不安呢?」

「好啦好啦,此事一時半會也議不清楚,今日乃是元旦大朝,如今時已過午陛下也該賜宴了。此事就等過了初三各衙開印再議如何?」長孫無忌出來打圓場,他和于志寧一樣出身關隴貴族軍事集團,他和親族的良田也都在關中,今年春天種糧那是一定的,至於是李承乾的高價收糧,還是朝廷下旨強推種糧,那真還有得商量。

「傳旨賜宴!」李世民連忙回應道。

「陛下那太子殿下的諭令?」高仕廉荒忙問道,實在是這道諭令主要就是下給尚書省的,他不問清楚不行啊?

這也是初唐的一個特色,唐朝皇帝的旨意有詔,制、敕等這些要下去都要通過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一些旨意是可以直接封還的。

但皇太子下的「令」,親王下的「教」審核卻相對寬鬆,這是武德年間留下故事,在武德年間李淵對政權把屋較松,大權落在三個兒子手裏,所以當時李建成的『令』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教』并行於天下,十分混亂,地方上究竟聽誰得就看誰有本事了。

所以現在李承乾能夠繞開中書,門下直接下『令』也是得益於當時留下的傳統。

這份太子「令」應該是自武德九年李建成死後第一份由皇太子獨立下的正式的『令』。

高仕廉一問,滿殿大臣都看向李世民,東宮這份涉及天的諭令到底執行不執行?

李世民看着大臣關切的目光,又看看李承乾。

李承乾此因為傷口一動到就會隱隱作痛,堅持了幾個小時了臉色有些蒼白。

在李世民看來這封諭令直接執行顯然是有問題的,但是李承乾所提出的問題也必須解決。

還有他剛下旨允許李承乾參政,如果直接駁了李承乾的諭令,那對李承乾威信也是打擊不小。

李世民幾經思量,才裝做不屑顧地道:「這篇諭令連四六不合如何下發,待太子和中書省重擬一篇合於四六的諭令再行下發。」

四六是指的是文體,就是要有四個字和六個字的句子組成的駢體文。

李世民不提諭令內容,直接說是文體問題,這就給下面的大臣很大這個想像的空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上一章下一章

第91章 不合四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