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堅持到底

第831章 堅持到底

劉正招攬諸葛亮失敗,其實內心深處並不懊惱。

諸葛亮的執政理念已經在虛君實相方面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權臣更進一步就是篡位自立,退一步則會身死族滅。

諸葛亮做到了權而不篡,算是千古賢臣。只是他並沒有解決權臣的定位問題。如何化解君臣之間的猜忌與對立?

諸葛亮的辦法是絕對掌控,從而政出一門。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卻又不趁機篡位。這簡直就是道德凱模。

只是諸葛亮的自制力很強,可以抵擋九五至尊大位的誘惑。然而其他人呢?

純粹依靠道德底線來約束權相也過於兒戲了。諸葛亮做到了虛君實相的第一步,卻沒有更進一步的完善該制度。

這就是後來權臣一旦架空皇帝之後,不得不趕鴨子上架的篡權奪位。沒有制度做靠山,君臣都無法安心。

每當有君臣面對這等絕境的時候,就會格外的思慕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親密關係。

扶不起的阿斗,居然在諸葛亮的虛君實相中四平八穩的堅持了近四十年。這期間還得面對魏軍和興漢軍的強大壓力。

對於蜀漢君臣來說,諸葛亮留下的政治碩果,讓成都百姓受益無窮。

蜀漢的政治大略,是諸葛亮的大手筆。更是華夏權力巔峰最偉大的一次嘗試。這就是蜀相的魅力所在。

倘若諸葛亮棄蜀來投,他辛苦建立起來的虛君實相政治根基將會毀於一旦。這對於華夏民族來說會得不償失。

劉正通過百科全書,既可以發現諸葛亮的執政理念的先進之處,也可以找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良。

梅園的五相制度,其實就是根據諸葛亮的執政理念的升華。同時將執法權和審判權進行分割並獨立於政務系統之外。

這樣一來,就可以讓五相之間互相牽制,從而避免一相獨大的局面。

只是劉正畢竟是學習諸葛亮的執政理念,其中有很多關鍵的地方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山寨的東西,就算是在技術層面上完成了突破,也難以掌握其中的核心技術。

劉正以諸葛亮的執政理念為藍本,由一相制度提升為五相制度。從制度層面上解決了相權威脅君權的根本問題。

梅園的五相制度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改良。乍一看起來似乎很先進,其實不然。諸葛亮的一相制度確立之後,即便是他已經完全離開了,蜀漢依舊運轉良好。

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劉正對諸葛亮的執政理念一知半解,學起來就搞成了四不像。

當劉正向諸葛亮請教執政理念的時候,他從立法,經濟,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加以闡述:

諸葛亮開宗明義的說道:「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

為此,諸葛亮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他的執政方略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皇帝陵寢規模的嚴格控制上。這主要的用意是約束皇族,避免皇家的鋪張浪費擠占太多的資源。

其實這不是關鍵,這種舉動的真正用意在於限制君權。只要皇族接受了這種限制,那就是相權的初步勝利。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輕的皇帝劉禪,並沒有坐以待斃。經常搞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來試探。

劉禪以天家子嗣不旺為由,欽採擇秀女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這是蜀漢相權與君權的第一次較量。

劉禪作為一國之君,皇妃的數量是一個複雜問題。不僅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還關係到了蜀漢的政治格局。更有可能導致外戚干政,這就不是董允所能決定的了。

當時,蜀帝劉備由於夷陵戰敗的重大打擊,決定潛心閉關修鍊。蜀漢大統由嗣子劉禪繼承。

劉禪幼弱,諸葛亮作為首輔重臣,事無巨細,皆由他一人專之。政事無巨細,都出自於丞相府。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的大、小官員皆以他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持身正,方能約束君!這是諸葛亮的肺腑之言。他可以理直氣壯的指責蜀漢新主劉禪的錯失,就在於擁有了說話的底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帝劉備由漢中破劍閣。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新國當有新氣象,春雷一聲響,萬物定復甦!

然而益州幾十年來一直為劉焉父子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鼎鼎大名的西川派和東川派,就是益州派系中的兩大領頭羊。

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不僅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制霸西川的企圖,還讓東川派也遭遇了沉重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着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形勢比人強,蜀帝劉備猛龍過江。使得西川派發生了變化,吳班兄弟獻妹結親,從而摘除了派系烙印。

益州吳家的叛離陣營,迫使西川派與東川派放棄了私人恩怨合而為一,從而變成了左右蜀漢政局的新興政治勢力——益州派。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苛法峻刑才能釐清上下。然而劉璋治蜀以寬,而蜀漢正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的基礎之上。

這就導致官民之間秩序混亂,君臣之間理政無道,不僅紊亂了「綱紀」,還造成了私刑泛濫的惡果。

諸葛亮說道:「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將生!」

這其中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則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諸葛亮認為只有治蜀以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荒唐局面。也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的專權自態。

君臣之道,須得遵綱守紀。這就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截然不同。

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法制立則國家興盛繁榮,法制廢則鼠輩橫行無忌。

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以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這就是法制使然。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認真的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

諸葛亮抑揚頓挫的誦道:「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陛下雖擁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加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方是為政之道。」

諸葛亮為了強調立制的關鍵前提在於立法,直接引用了他當年的勸諫表中的這段話。將國也如同將兵,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劉正總算是懂了——法不可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831章 堅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