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潼關軍議

第202章 潼關軍議

就在李傕等人在長安城中耀武揚威的時候,呂布等人幾經周折,終於進入了潼關。

呂布顧不上疲憊,直接召集八健將開軍事會議,討論并州鐵騎的出路問題。

陳宮主持會議,認為可以先投靠張揚,再鳩佔鵲巢,從此縱橫并州,則東進冀州,西略北地,南望中原,北定中部鮮卑。

天下諸侯,當有并州鐵騎的一席之地。

張遼問:「軍師,我只想請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算計張揚呢?

要知道張揚的身後,可是有河內張家撐腰。

得手之後,拿什麼安撫張家呢?

第二個問題是——并州地廣人稀,如何恢復經濟,籌措軍費,并州鐵騎如何生存呢?

第三個問題是——太原王家,丁家以及強勢切入的袁家,軍師有什麼手段應對呢?

陳宮還真沒有仔細的考慮過這些問題。

他聽了張遼的話之後,才開始審視自己的計策,發現想當然的成分佔了很大的比例。

原以為打下一塊地盤就可以了,卻沒有想到打下一塊地盤,可以不費吹灰之力。

畢竟并州鐵騎的戰鬥力就擺在那裏,然而面對袁紹軍,還有垂死掙扎的張揚軍,想要守住并州,至少得準備二十萬以上的軍隊。

目前并州的人口不足百萬,養兵極限是五萬并州鐵騎。

算上邊境的民兵隊伍,十萬并州軍,就是極限。

這不足百萬的人口之中,上黨和太原兩地,就佔了近半的人口。

如此一來,并州鐵騎想要擴長,就得大肆招納流民。

然而并州苦寒之地,想要吸引流民,至少陳宮是沒有辦法做到了。

陳宮說:「主公,咱們可以去兗州或者是豫州。」

呂布說:「公台,你別逗了。」

先說兗州,那裏面有曹操和戲志才。

兗州豪強在劉岱的帶領下,對曹操可是心悅誠服。

并州鐵騎過去,又有幾分勝算呢?

豫州就更不可能了。

汝南袁家,經過四代人的積累,又有陳家和閻家的支持。

袁術經商多年,別的沒有就錢多。

這樣一位才大氣粗的主兒,你認為并州鐵騎有機會嗎?

高順也說:「當年興漢侯,藉助黃巾軍大起義的東風,也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才折騰出了五大山城。」

從豫州,兗州,冀州和青州弄了三百萬人口,也只敢興建五大山城。

後來太師董卓專權,廢除少帝,擁立獻帝。興漢侯才抓住了機遇,擴張為九郡之地,使得興漢軍的控制人口達到了千萬的規模。

興漢軍依舊沒有盲目擴張,而是專心編練水師,積極參與諸侯討董。

直到西涼鐵騎退出洛陽城,曹操回歸兗州,興漢軍進駐弘農郡,這才開啟青州攻略。

興漢軍地跨三州,擁有一千二百萬百姓,佔據了整個天下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天下第一大諸侯。

韓馥擁有冀州三郡,人口兩百萬。

黑山張燕,人口一百五十萬。

袁紹擁有司隸和太原,人口兩百三十萬。

曹操佔據中原腹地兗州,擁有人口二百五十萬。

盤踞長安的西涼鐵騎,擁有人口一百萬。

徐州牧陶謙,治下人口一百六十萬。

樊城劉備,擁有人口五十萬。

襄陽劉表,擁有人口兩百萬。

長沙太守孫策,擁有人口一百八十萬。

汝南袁術,治下人口五百萬。

益州劉璋,人口三百五十萬。

南中孟獲,人口一百九十萬。

隴西馬騰,人口二十五萬。

金城韓遂,人口二十五萬。

上黨張揚,人口十二萬。

幽州劉虞,人口八十萬。

孫西公孫瓚,人口二十萬。

遼東公孫度,人口三十萬。

交州士燮,人口一百一十萬。

揚州劉繇,人口四百五十萬

高順看着手上的情報,這可是從長安皇宮中順出來的好東西。

漢室天下,總人口約五千萬。

按照三十抽一的比例,興漢軍可以成軍四十萬。

更何況盧門五郎,所控制的地盤,佔了天下總人口的一半。

若是盧門中人不內鬥,這天下歸屬還真不好說。

高順說:「綜上所述,并州鐵騎最好的出路,就是投效興漢軍。」

呂布並沒有開口說話,而是看向了座中諸將。

驍將成廉拋磚引玉——作為武將,替漢室戍邊,才是應有之義。

曹性倒也不隱瞞,直接明言——可以光明正大的跟黃忠比武,值了。

魏續搖動晃腦一番之後,才說:「主公,真想過興漢軍那樣的好日子。土豆鹹魚罐頭,管夠!」

宋憲和侯成說:「跟興漢軍一起戰鬥,找馬超報仇。」

郝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也同意跟興漢軍。

畢竟并州鐵騎和興漢軍,還是有交情的。

張遼說:「主公,當年的香火之情,如今正是用上的時候了。」

陳宮問:「大家為什麼不同意自立門戶呢?」

呂布回答說:「公台,并州鐵騎追隨太師董卓,好不容易才擁有精兵五萬。」

然而郿塢一戰,咱們就剩下的這麼點兒人了。

如今天下諸侯,成氣候的十大諸侯,都是擁兵超過十萬。

并州鐵騎拼不起呀。

更何況丁建陽公有令:

并州鐵騎的根在北方邊境,永遠做一個替漢室戍邊的武人。

朝堂紛爭,不適合併州鐵騎。

呂布命令:

張遼提前出發,與興漢軍進行聯絡,協調并州鐵騎投效的相關事宜。

呂布等人相繼開出潼關。

劉正得知呂布來投,忙命令陳到與賈詡匯會,同時通知靖海將軍甘寧,準備在平陸接應。

劉正又讓郭嘉準備起程,興漢軍到陝縣集結。

呂布帶着并州鐵騎,在楊修的引導下進入了興漢軍對面的軍營。

在雙方營地的中間,搭起了涼亭,雙方開始了正式的接觸。

呂布等人大禮參拜了劉正,定了主臣名份,接下來的,就是并州鐵騎的編製問題了。

劉正示意楊修,宣讀興漢軍的整軍命令:

并州鐵騎,都尉以上成員,進入興漢軍校帶薪進修三個月。

呂布的級別,參照興漢軍六大將軍的級別提升半格核定俸祿。

普通的并州鐵騎,需要進入北山勞動改造營學習半年。

陳宮進入參謀部供職半年。

劉正問:「奉先,公台,你們有什麼意見嗎?」

呂布說:「侯爺,我是武將,只想儘快上戰場。」

劉正回答說:「奉先,磨刀不誤砍柴工!」

并州鐵騎納入興漢軍的管理體系,得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畢竟處於兩個系統的的兩支軍隊,如今要合而為一,這後勤保障上的差異,也得儘快調整到位。

興漢軍已經擁有成熟的後勤保障體系了,并州鐵騎要想融入其中,就得了解情況。

特別是大軍的統帥,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後勤保障的問題。

陳宮問:「侯爺,并州鐵騎將兵分離之後,還有機會聚在一起嗎?」

劉正回答說:「興漢軍是一個整體,並沒有特殊的存在。」

鑒於并州鐵騎的情況,興漢軍給予的初步編製是并州鐵騎一萬人,想要擴編就得拿戰績來換。

高順將的陷陣營保持不變,特別授予特戰營訓練大綱。

高順將軍可以在南山城選擇訓練基地。

曹性將軍組建一支神射軍,編製三千人。

張遼將軍組建鐵獅軍,編製三千人。

至於人員,優先從改造完成的并州鐵騎中選拔,不足部分由興漢軍預備役進行補充。

劉正想了想,又把郝萌,魏續,宋憲和侯成四個,暫時分配到糜芳的護航隊伍,等待着進修完成,正式替并州鐵騎賺取小金庫。

陳宮問:「侯爺,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劉正回答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這求人不如求己。

興漢軍各部,都會有自己的小金庫,以備不時之需。

并州鐵騎目前的小金庫,就前段時間張遼運送過來的物資,價值一百億興漢幣。

這筆錢暫時以并州鐵騎小金庫的名義,存入興漢錢莊,由并州鐵騎上下共同監督使用,向總參謀部報備。

畢竟集體的財物,諸位想來不至於貪沒吧?

要是出現貪沒的情況,刑部會按律治罪的。

至於各位的後顧之憂,從加入興漢軍的這一刻起,就不復存在了。

興漢軍各級將領和執政官,都有與身份相匹配的福利待遇。

由你們的家人代領。

畢竟作為常年在外作戰的將軍,過分關注福利待遇也不太現實了。

正在這個時候,賈詡走了過來,對劉正說:「侯爺,甘寧將軍的船隊到了。」

劉正忙說:「走,一起去看看吧!」

一行人走向了碼頭。

劉正一見到甘寧,率先迎了上去。

看着甘寧那健碩的身軀,劉正笑着說:「興霸,越來越精神了,看來小日子過得不錯嘛?」

甘寧苦笑着說:「侯爺,有你這麼打土豪的嗎?」

郭嘉說:「興霸,咱們興漢軍的海軍,那可是富得流油。」

小心刑部那幫傢伙,那可是雞蛋裏挑骨頭的主兒。

如今到了船上,你得讓興漢軍的戰士們,吃好喝好玩好。

這「三好將軍」你可不能讓眾人失望呀?

甘寧說:「行了,奉孝!」

到了船上,天上飛的不敢說;水裏游的,每天不重樣兒。

怎麼樣,夠意思了吧?

楊修問:「侯爺,怎麼老是吃肉喝水呀?」

陳宮忙問:「吃肉我明白,喝水是什麼意思呢?」

楊修忙解釋——興漢軍有規矩,軍中不得飲酒。

然而慶功宴怎麼辦呢?

誰打了勝仗,就自己掏腰包,請所有的人吃肉喝水,改善伙食。

呂布也來了興趣,忙問:「德祖,打了勝仗還得自己掏錢請客,這又是什麼規矩呢?」

畢竟興漢軍是一個整體,如今有着無數的小戰場,或許前面在打勝仗的時候,另外一個地方的同袍,正在頂着壓力勉強的支撐著。

這就是獨木不成林,得學會看見同伴的付出。

一頓肉和水,花不了幾個錢。

然而卻是對同袍的尊重和肯定。

某一支部隊打了勝仗,榮耀是屬於整個興漢軍的。

棧橋很快就搭建好了,赤兔馬作為陸上神駒,對於水有一種天生的恐懼,無論如何都不肯登船。

劉正的紅龍馬聽見了赤兔馬的哀求之後,打了一個響鼻,率先踏上了棧橋。

然後扭轉馬頭,挑釁的望着赤兔馬。

赤兔馬怒了,馬王的尊嚴,不容挑釁。

赤兔馬心想——頭可斷,血可流,面子不能丟。

當年斗陣平手給了紅龍馬,那可是一生的恥辱。

如今臨河登舟拼膽量,要是再比不過紅龍馬。

赤兔馬就得把天下馬王的位置,拱手讓給紅龍馬了。

赤兔馬的驕傲,不允許有絲毫的膽怯。

然而赤兔馬的骨子深處,還是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的。

呂布看着赤兔馬那副躍躍欲試,卻又不敢下蹄的樣子,只得苦笑着了一聲,率先邁上了棧橋。

呂布搖搖晃晃的牽着赤兔馬走,幸好甘寧見狀,忙安排人架設帶護欄的標準棧橋。

郭嘉找到了甘寧,低聲說:「興霸,你是故意的吧?」

甘寧義正辭嚴的說:「怎麼可能,我只是想見識一下,超神呂布的能耐而已。」

調皮的甘寧,居然也搞起了惡作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2章 潼關軍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