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甄府東遷

第134章 甄府東遷

安葬了甄逸之後,甄家開始了,第一次議事。

劉正抱着甄宓,坐上了家主之位。

沒有辦法,他也是被逼無奈。

甄宓拿興漢小精靈,威脅劉正。

劉正只能乖乖的就犯。

甄府上下,也默認了,這樣的行為。

畢竟甄宓說了——一個不高興,立馬嫁人。

面對刁蠻的小魔女,張氏也只能拱手投降。

甄宓的第一個決議,就是和劉正訂婚。

理由是:甄府,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靠山。

鑒於是在守孝期內,一切從簡。

甄宓拿出,自己設計的,一對玉石戒指,往雙方的,無名指上一套,男左女右,就算禮成。

看似鬧劇,卻沒有人,敢把這件事情,當成鬧劇來看的。

接下來就是,甄府一分為四。

甄堯重啟,仁善學館,同時在海軍的,配合之下,參與開海。

甄儼專心打理,興漢集團。

甄豫負責,漢室內部的商業活動。

甄家調集資源,在南山城,西北角的荒地上,傾盡全力,打造「女兒國」。

集飾品,胸衣,美容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生產銷售基地。

預計一期投資,一億貫。

後續視經營情況,酌情追加。

張氏掌控大局,甄姜負責原料。

甄脫負責設計,甄道專門生產。

甄榮專司經營。

甄家上下,人手調配,均由甄宓負責。

各管一塊,每個月碰頭一次。

甄家的女人,都要自強。

搞定甄府的事情之後,甄宓做起了,甩手掌柜。

反正機會,已經給了,就看自己的家人們,會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了。

接下來,就是搬家的問題。

甄宓力主,甄家總部,遷移到梅園一帶,着手興建——中山城。

這是未來規劃,南山城,經營商業活動;東山城,是開海的,前進城市,集貨物存放,與轉運為一體。

北山城,是文化教育中心,主體是,勞動改造營。

配套設施,準備齊全之後,就是專門的,普通人才,培養中心。

西山城,是工業園區。

女兒國,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至於中山城,預計建設的,功能建築,是行政中心。

以梅園為核心,四面層次遞進。

九部十三校尉,在周邊,組成了,多層建築體系。

梅園作為,劉正的興漢侯府,暨鎮北將軍府。

是最高權力中心。

梅園之南,是各大校尉,和九部主事,以及興漢四參謀的,住宅集中地。

梅園之東,是興漢情報中心。

梅園之北,是九部行政機構。

梅園之西,是興漢軍校,以及興漢總參謀部。

梅園之中,五大功能建築。

興漢大會堂,這是劉正和郭嘉等人,議定興漢軍,大政方略的地方。

興漢大食堂,天下美食出此地,梅園菜色,四海鮮香。

興漢博物館,盡收天下文化縮影,見證興漢軍的成長軌跡。

最後一處功能建築,就是七零一軍醫院總院,天大地大,生命最大,就近就醫,從梅園做起。

四大功能建築的中心,是興漢英雄紀念碑。

用劉正的話說,那就是——時移事易,很容易忘卻初心。

如今有犧牲的烈士,作為永久的監督員,讓興漢軍上下,砥礪前行,不敢懈怠。

關於五大山城。

南山城按部就班,繼續向南和西方向拓展,交給馬鈞設計規劃,然後由糜家主持。

東山城由甘寧和荀攸,規劃設計,由興漢商會的,張世平會長,主持建造。

北山城,讓盧植和蔡邕,商量著辦。

西山城,甄宓設計,張氏主持。

最為重要的,是中山城。

由甄宓獨家設計,由興漢軍工程隊,負責施工。

每部只負責,其中一段,完成之後,立即撤離。

梅園的設計,更是重中之重,也傾注了甄宓,將近十年的心血。

至於劉正,自從甄府東遷,甄宓入駐,梅園之後。

他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征戰,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數。

劉正把五大山城的,建設方略。

交給了甄宓之後,就開始,和甄府上下,討論東遷的相關細節。

至於是否放棄,中山無極,甄府祖宅。

甄豫說:「侯爺,家主,祖宗基業,不可輕言放棄!」

甄豫的想法,是由他帶人,繼續堅守祖宅。

甄宓說:「大哥,天下亂象已顯,冀州就是一塊,大肥肉。誰都想啃上一口。」

甄宓很清楚,甄府撤走之後,無極老宅,必定空虛,萬一有心人,趁機謀算,又會後患無窮。

然而大哥,鐵了心要看家,也就由着他了。

甄宓決定,甄府家兵,留下三千,助大哥甄豫,留守老宅。

這其實,就是一個坑。

抱着甄宓,騎上戰馬,劉正火速東歸。

張氏帶着,四個女兒,主持搬家,以及到中山城,重建甄家總部的,相關事宜。

樂陵關中,見到了四年未見的方悅,和并州軍的老弟兄。

方悅上前,大禮叩拜說:「樂陵校尉方悅,叩見侯爺!」

劉正說:「免禮,咱們入內敘話。」

雙方勾肩搭背,盡敘別情。

一時之間,感慨萬分。

從方悅的談吐之中,劉正可以感覺到,他已經成熟,穩重了很多。

郭嘉差人來報說:「侯爺,三天前,雍奴叛軍,攻克薊城。校尉孟益戰死。」

劉正接過情報,一看之後,才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雍奴叛軍,拿下盤山之後,繼續南下薊城。

圍城三月,薊城斷糧。

由於缺醫少葯,校尉孟益,傷勢日益加重。

張純雄心勃勃,加大了攻勢。

五萬雍奴叛軍,強攻薊城。

劉虞負氣,不肯向近在咫尺的,興漢軍典韋部求援。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又被趁機作亂的,烏桓人首領,丘力居,帶着三萬族人,層層阻擊。

薊城,幽州牧府。

孟益靠在躺椅上,他的傷已經惡化了,是被人抬着,前來參加軍議的。

劉虞問:「孟校尉,你的傷,不礙事吧?」

孟益掙扎了一下,沒有成功,十分虛弱的說:「大人,薊城獨木難支,必須要向興漢軍,請求援兵。還請大人,迅速的決斷。」

劉虞說:「孟校尉,安心養傷,我的心中,自有定計。」

州從事公孫紀,勸諫說:「大人,興漢軍,狼子野心,不可開放薊城,否則就會,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後果不堪設想。」

公孫紀的擔心,也是座中之人的顧慮。

要是興漢軍,揮師北上,十個張舉都滅了,哪裏輪得到,張純在薊城,耀武揚威。

公孫紀,又替公孫瓚說話,言明,白馬義從,已經在,來的路上了。

由白馬將軍公孫瓚,親自帶人西進。

只要薊城,再堅守三天,援兵必到。

別駕趙該,苦笑着說:「公孫從事,照薊城目前的,情況來看,多守一天,都已經沒有希望了,更何況是,三天呢?」

趙該的話,非常的現實。

薊城已經,山窮水盡了。

守城已經不行了,援兵也指望不上了。

唯一的辦法,就是西撤上谷郡,讓田家堡的,興漢軍蔣欽部,替幽州牧,擋住雍奴叛軍。

劉虞惜命,採納了趙該的建議。

校尉孟益,帶着兩千州軍,強行突圍。

張純正好帶人,移駐西門。

遇上老對手,立即上前交戰。

孟益傷重,體力不支,僅僅兩個回合,就難以為繼了。

張純大喜之餘,撥馬再戰。

孟益無奈,舉刀相迎。

刀毀,人亡。

張純趁機掩殺。

幽州軍中,有一名少年,姓劉名和字伯平。

他是幽州牧劉虞的長子,專好武事,也曾師從名師。

又得孟益言傳身教,武藝勉強擠入二流。

劉伯平見孟益戰死,心中悲憤,抓起戰友的大刀。

怒從心頭起,惡從膽邊生。

他義無反顧的,沖向了張純。

哀兵必勝,劉伯平這一帶頭衝鋒,幽州軍氣勢如虹。

叛軍人少,抵敵不住。

劉伯平一刀,砍傷了張純。

雍奴叛軍驚懼,讓開了,一條道路。

幽州軍得以,殺出重圍。

張純本想追擊,又怕陰溝裏翻船,只能悻悻的,收兵回城。

叛軍偽雍奴大帝張舉,居然學着興漢軍宛城壯舉。

以黃土鋪路,百姓夾道歡迎,舉行了入城儀式。

張舉本是,一郡太守。

對於天子規儀,耳熟能詳。

於是就以漢帝巡狩的規格,高調入城。

張舉在薊城之中,大封文武百官。

張純作為左膀右臂,封大將軍,掌軍事,雍奴王。

豪情萬丈的雍奴大帝,更是拿着,加蓋了傳國玉璽,之五行金璽的,詔書。

打算傳檄定四方。

偽帝張舉,派使者北上,深入草原,封鮮卑大首領步度根,鮮卑王。

東路使者,入遼西郡,治所陽樂,封公孫瓚為遼西王,公孫瓚拒受詔書,驅逐使者。

西路使者,入上谷郡,拜見劉虞,封劉虞順義王。

劉虞大怒,斬使毀書。

至於南路,使者出了薊城,把詔書一丟,從此人間蒸發了。

如今偽帝張舉,盤踞薊城,氣焰囂張。

劉正看完之後,對方悅說:「樂陵校尉,這裏是幽州的門戶,一定要小心防範,黑山黃巾軍,張牛角部。隨時關注,界橋城的情況。平原方向上,特別注意,是不是有一個,姓劉名備字玄德的,平原令。」

劉正吩咐完方悅,又把甄宓交給了,前來接應的,巾幗都尉黃舞蝶。

隨後帶着陳到,兼程趕往了田家堡。

三天後,將星雲集,劉正開始了,排兵佈陣。

命令:

白馬校尉趙雲,進駐安次,切斷薊城東路。

鐵壁校尉陳到,進駐軍都,監視薊城南面。

西面由神弓校尉黃忠,帶着徐盛和魏延,向薊城推進。

劉正親率馬超,呂蒙,郭嘉,領一萬學生軍,搶佔昌平。

開始了正式的奪璽戰役。

率先打響戰鬥的,是白馬校尉趙雲。

經過四年的,獨立鍛煉,常山趙子龍,終於有了,名將的風采。

三萬白馬親衛軍,奇襲安次,一戰奪城。

主力迅速的西進,拿下廣陽,前鋒直指,薊城東門。

陳到出軍都,在周倉的配合之下,兩萬大軍,進抵薊城南門。

黃忠讓徐盛,監視劉虞和幽州軍,又讓魏延帶獨立團,西進代郡。

神弓軍一路向東,堵住了薊城西門。

再說劉正到了昌平之後,命呂蒙和馬超,分駐關隘。

又令郭嘉坐鎮昌平,自己則帶着一支人馬,來城外的小路上,來回巡視。

聖女張寧,終於結束了喪期。

她帶着林小妖,到昌平找郭嘉。

天罡衛和地煞衛,如影隨行。

廖化和龔都,哼哈二將。

劉正為了給郭嘉騰地盤。

帶着林小妖和廖化,出了昌平,向北閑逛。

走了大約兩個時辰,他們看見了一片山嶺。

似乎無險可守,敵人卻可以,從四面八方,肆意進攻。

人站在這個地方,似乎往哪個方向走,都能找到出路。

劉正喚來林小妖,問她:「小妖,知道這裏,是哪裏嗎?」

林小妖看了一下,手中的地圖,回答說:「哥哥,是八達嶺!」

劉正沉吟了一番,自言自語的說:「八達嶺。」

怪不得原來的張舉,可以神秘失蹤,真是地如其名呀!

劉正心想,有我親自坐鎮這裏,張舉,你就別想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興漢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興漢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4章 甄府東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