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九月變局(一)

第394章 九月變局(一)

隨着十月紅山口會盟的臨近,崇禎十五年的九月註定是大明不平凡的九月,這也為形成一個新格局的時代徐徐拉開了帷幕。

崇禎十五年(1642)九月十三日,李自成攻陷襄陽。李自成由開封撤軍后,一路陷許州、舞陽、南陽,最後在九月中旬進攻襄陽。

左良玉自朱仙鎮戰敗后,退駐襄陽。李自成乘勝攻左良玉,至白馬渡。左良玉移營於南岸,守淺洲,李自成軍十萬爭渡,左良玉三十萬大軍不戰而逃,一直逃到了武昌才停下。李自成軍渡過白馬渡,遂長驅進至襄陽,襄陽官吏都已逃走,李自成軍遂趨宜城。

崇禎十五年九月,李自成已經穩定地控制了河南的廣大區域(開封、歸德、汝寧、陳州除外)和荊襄地區,開始採用謀士顧君恩、侯方域的建議,派遣地方官吏,建立同明政府相對峙的農民政權。九月十八日,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建立中央機構,同時在政治上、軍制上和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建立獨立政權奠定了基礎。

在政治上,主要是普遍地建立各級政權。中央政權設立於襄陽,暫名為「昌(倡)義府」。李自成以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的名義擔任最高領導人,這時還沒有建國號,也沒有改元,文移佈告俱以干支紀年。

中央機構中設丞相一人,以顧君恩任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府,分理政務。各府置侍郎一人,以喻上猷為吏政府侍郎,蕭應坤為戶政府侍郎,楊永裕為禮政府侍郎,邱之陶為兵政府侍郎,鄧岩忠為刑政府侍郎,姚錫胤為工政府侍郎。

地方政權設置仿照明制,為了鎮壓地方上原明軍勢力和地主武裝,除在軍事要地部署勁兵駐守以外,還在縣一級以上地方設立都尉、掌旅、部總、哨總等武職官員,統領地方武裝。選拔士子為官,如佔領荊州后考試諸生,題為《三分天下有其二》。

在軍制方面,隨着農民軍組織上的統一而作了重大的整頓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一、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把起義軍劃分為擔負攻城野戰的五營和鎮守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的地方軍;二、授予各級將領以正式的職稱。五營如下:

權將軍二人:田見秀、劉宗敏。田見秀「提督諸營事」。劉宗敏充當李自成的左右手,並指揮總部的直轄部隊—中權親軍。

中權親軍:在劉宗敏之下有帥標正威武將軍張鼐,威武將軍黨守素副之;帥標左威武將軍辛思忠,果毅將軍谷可成副之;帥標右威武將軍李友;帥標前果毅將軍任繼榮;帥標後果毅將軍吳汝義。

左營:制將軍劉芳亮,左果毅將軍馬世耀,右威武將軍劉汝魁。

右營:制將軍劉希堯,左果毅將軍白鳴鶴,右果毅將軍劉體純。

前營:制將軍袁宗第,左果毅將軍謝君友,右果毅將軍田虎。

后營:制將軍李過,左果毅將軍張能,右果毅將軍馬重僖。

「亂世王」藺養成也被任為制將軍,「在諸將之右」。形成了李自成的軍事實力「五營二十二將」。

李自成建立襄陽政權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和威望,大肆打壓農民軍其餘各部,最終其餘各部分成了三派,一派歸降於李自成,比如「爭世王」劉希堯、「亂世王」藺養成;一派堅決離開了李自成,投降了明軍,如楊承祖、王龍率所部向明陝西總督孫傳庭投降;另一派投奔了「八大王」張獻忠,如「老回回」馬守應。

張獻忠所部在得到了老回回等部的歸附后,實力大增,盤踞於四省交界的黃州府麻城,以麻城為據點,短短半月時間就掃平了黃州府,虎視眈眈的窺視武昌,此時武昌左良玉如驚弓之鳥根本無暇主動攻擊黃州的張獻忠,江西的明軍也是以自保為主;北邊河南汝寧府和東邊南直隸的鎮軍奉行守邊固土的原則,對張獻忠不予理會;西邊的李自成和張獻忠互為盟軍,對於張同樣採取了互不干涉的原則,這樣張獻忠得以在黃州鞏固自己的實力。

九月,西藏達賴五世派遣使者向清朝通好。皇太極一再盛讚藏傳佛教,向藏使表白他對佛教篤信不疑。同時為了紅山口會盟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手中能夠掌握更大的籌碼,皇太極發動了九月入關攻勢。

九月初六日,清兵入薊州,連破濟南、山東州縣。當時關內外並建二督,又設二督於昌平、保定。又有寧遠、永平、順天、保定、密雲、天津六巡撫。寧遠、山海、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總兵。星羅棋佈,無地不防,而事權反不一。警報至,急征諸鎮入援,清兵已破薊州,分道南向。河間以南多失守。至山東,連破兗州等府。共攻克八十八城。魯王朱以派自殺。樂陵、陽信、東原等諸王皆死。

九月十五日,徐州鎮軍在宋獻策指揮下,打着「驅逐韃虜,中興大明」的口號,與清軍在鄆城、陽谷、兗州、濟南等地大小戰鬥數十次,殲滅清軍八千,阿巴泰帶領清軍繞道返回關外。鎮軍趁機佔領山東諸地,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六府全部歸降。

崇禎皇帝得知鎮軍佔據山東六府後大為惱怒,派欽差申斥,最後鎮軍放棄黃河以北州縣,但鎮軍勢力卻推到了黃河南岸,徐州鎮軍四鎮移師到兗州、青州二鎮鎮軍,東昌、濟南二鎮。登萊二州由海軍五鎮中第一鎮前往管轄。

對於黃河以南山東地區的佔領,宋獻策曾向青楓提及,有了黃河天險的阻擋,鎮軍的防禦可以減少五層,這樣就可以抽調更多的軍隊應付北方的韃子和西邊的李自成、張獻忠,同時海軍勢力可以向遼東推進的更近,更好的牽制滿清的後方。

青楓對於宋獻策的提議只是沉默,並未答應也沒反對。而在宋獻策看來,這就是默許,只是青楓做為明臣,又說過不違逆之意,不便說出決策罷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國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明國榷
上一章下一章

第394章 九月變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