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下南洋(下)

第416章 下南洋(下)

「主公放心,此事就交給我們幾個了。」李成林朝着薛洋鄭重行禮之後,帶隊開始登船。文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一,大規模的船隊在廣州港開始啟程,當水師船隊抽調出來七艘已經被薛洋正式定名為遠航級的四千料戰船率先開出港口之後,身後,十一艘福船,二十一艘大型沙船組成的後勤供給船編組成這次水師護航船隊在海上船帆雲動的時候,無數海商自行組建的船隊也紛紛啟程,整個廣州港的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一片船帆,無數的海螺聲此起彼伏,在呼喚各船迅速編組成船隊,跟在水師戰船後面開始起航。

得益於宋哲城送出來的宋家在南洋完整的海圖,以及這個時代已經比較成熟的海上行船的技術,所有人都對這一次大規模下南洋充滿了信心。而且除了廣州港的商人之外,幾乎與此同時,緊急返回岡州的劉隱也組織起了岡州附近的船隊也開始從岡州海灣出發,準備在海上和南洋船隊匯合,然後一同下南洋。

「夫君,他們真的能找到那種高產的稻穀嗎?」陳瀟瀟四女站在薛洋身邊,看着對方遠遠的目送船隊出海,良久沒有出聲,在旁邊低語道。

「應該能找到。」薛洋點了點頭,按照他的記憶,占城稻第一次被引入國內應該是在宋代,據此時間並不遠,而且宋哲城那些人也說曾經見過類似的稻穀,只不過出現的地點和史記記載並不一致。不過這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就算是找不到傳說中的高產稻種那也沒關係,這一次海上船隊出海,更多的是一種意義,是代表着東南商人主動出海貿易的一個起點。從前嶺南一帶的商人出海都是民間舉動,而從今日開始,水師護航船隊的出發,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保障,是一種支持。而對於自己而言,這是大唐往南邁出的第一步,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南進方略至此才算是有了新的拓展和補充,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必然也會因此而變得越發繁榮,成為真正的黃金之路。特別是在西北邊陲被割斷百年之後,相信隨船南下的這些中原物產一定能夠為自己帶回來無數的財富。

「大相公久居嶺南,對於海上貿易想必有許多可以見解,不如我們回府,也好賜教一二,往後成為海上市舶司的具體操作方略,更好的管理海上貿易。」薛洋拉着陳瀟瀟轉身,和劉崇龜一點頭笑道。

「主公虛懷若谷,為百姓為家國不辭辛勞,子長願效犬馬之勞。」這一刻的劉崇龜身上傲氣全消,對着薛洋恭敬行禮,兩人相視而笑,隨後共同返回廣州刺史府。

「主公所撰寫的市舶司方略臣已看過,不僅內容詳細,而且對於海上貿易也是有張有弛,臣以為可以照此執行,並無多大疏漏。」回到府中之後劉崇龜見到薛洋並不避諱陳瀟瀟眾女,而且李稚妍還親自烹茶,頓時急忙行禮之後道:「而且主公所言的桑蠶種植的那個辦法,臣以為很好,這幾日已經和常浚商議,打算在廣州附近先行推廣,然後可以讓劉隱在岡州一帶呼應,只要這兩地能夠形成種植,有了好的收益,足以帶動整個嶺南百姓大力發展。」

此前陳瀟瀟的提點讓薛洋想起了後世在嶺南廣州一帶發展的紅紅火火的桑基魚塘的模式,所以這幾日是連夜將自己還能記得的細節全都撰寫了出來,送到常浚那裏讓人專門去研究,這是他記得為數不多比較清楚的農業發展模式了。後世的經驗,在嶺南一帶發展這種經濟模式,確實有比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小農經濟盛行的如今,必然刺激經濟基礎再上一個台階,而且桑基魚塘一旦和海外貿易結合在一起,也一定會促使當前的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所以在劉崇龜這邊也點頭之後,薛洋幾乎是好不停留的直接讓常浚組織人手開始就地實驗,準備一旦成功立即往外推廣。而在前者的建議之下,此前大規模遷居平原地帶的哩人也開始在廣州各地城鎮外面建立村落,由各地官府負責派專人指導他們儘快適應漢人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種植模式,促使他們在嶺南加入農業生產之中,為東南各地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出來。

劉崇龜的這一招確實彌補了大量的人手進入工商行業之後,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緩慢推進步伐,而且他本人對於農業很熟悉,甚至於在見到各地的農具之後,還直接萌發了改進農具的想法。

而此時伴隨着廣州和岡州聯成一體,常浚坐鎮廣州逐步將嶺南東部的循州、廣州和岡州等地全部穩住之後,嶺南道最精華的這一部分地區終於開始恢復如初,而且在更大的刺激之下,繁華程度更甚。嶺南各地的商人對於土地並沒有中原那麼強烈,而且地廣人稀,算上哩人等少數部族,尚且無法支撐開發嶺南的重任,所以常浚在和劉崇龜商議之後上報薛洋,打算將此前的新政稍作改動,在嶺南各地以改良的方式推行。

具體而言就是讓世家大族和大商戶讓出部分肥沃土地,特別是他們根本用不到這麼多土地的情況下,這些地方一旦分給百姓或者是遷居而來的哩人的話,必然會迅速恢復生機。

所以在制定出了相關的細則之後,常浚和劉崇龜聯手在先期溝通了宋家為首的廣州大豪商之後,開始正式對外公佈。這也是開元王府的新政第一次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溫和的色彩,改變了以往特別是在江南各地推行的時候幾乎是舉著屠刀強逼世家大族放棄土地的做法。這這也讓嶺南各地的大家族和大豪商甚至於有一種得到眷顧的感覺,所以一時之間廣州附近,以宋家為首,迅速開始主動將自家的田地地契送到官府備案,然後切分出足夠的數量交給刺史府統一調度,發放給各地百姓。

雖然對於他們而言,一來土地不如中原重要,嶺南的荒地太多了,只要他們需要,加派人手去墾荒自然就能獲得土地,二來讓出去的田地品質也不如保留下來的那部分精華,但是對於百姓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看到了希望,特別是那些拿着新式戶籍之後又得到了新的地契的百姓更是激動的熱淚盈眶,全都紛紛前來刺史府門口叩謝薛洋和南平王府。這種情形伴隨着新政逐步鋪開,在各地紛紛上演。

此時的這些百姓尚不清楚,嶺南各地的特殊性導致了土地問題不是最主要的社會矛盾,而最切切實實的卻是他們手中的戶籍,也就是南平王府頒佈下來的戶籍制度。這個才是薛洋為了百姓,也是為了經濟大規模發展之後所需要的大量的勞動力所提前埋下的伏筆。這一點甚至於在此時此刻,連那些世家大族都未曾明白過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末戰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末戰圖
上一章下一章

第416章 下南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