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隨棣靖難——朱能

第四十一章 隨棣靖難——朱能

朱能,字士弘,懷遠人,明朝初期名將。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燕王征漠北,驍勇善戰,靖難之役時,朱能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十萬人,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朱能擔任征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於軍中,追封東平王,謚號武烈。

靖難之役,指的是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為爭奪皇位而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促成這一歷史格局形成的第一功臣,就是朱能。

朱能的父親朱亮,與朱元璋是半個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亮組織義兵保衛鄉里,后率部整體投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后不久,朱亮被調往北平,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主要負責保衛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亮死後,朱能襲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曾經參與朱棣主持的北伐,活捉了元朝太尉朵兒不花。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棣早就對朱元璋不立自己為繼承人不滿,於是密謀反叛,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時年二十八歲的朱能是他的三個主要助手之一,另外二個是謀士姚廣孝和大將張玉。朱棣在朱能等人的協助下,誘殺了中央派來監視自己的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迅速佔領北平九門,首先平定了北平,朱能因功晉陞指揮同知。

為解除後患,朱能首先引兵東功薊州,擊敗都指揮馬宣,進而攻佔遵化、永平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朝廷已經沒有大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30萬伐燕。朱棣軍在中秋之夜發動突然襲擊,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朱能在此戰中率先攻破雄縣東門,並追擊到月漾橋,活捉南軍大將都督楊松、潘忠等,繼而一鼓作氣追趕南軍到莫州,斬獲無算。

當時耿炳文大軍尚有數萬,而且已經於滹沱河北岸擺開陣勢,明顯是敵眾我寡,朱能見南軍連敗,士氣低落,於是冒險率領30多個敢死軍士,躍馬疾呼,沖入敵陣,南軍氣餒,紛紛後退,自相踐踏,損失慘重。打敗長興侯耿炳文後,朱能率兵攻打濟南,兵至鏵山下,被盛鏞、鐵玄所圍,朱能率周長等兵,竭力奮戰,突圍而出。次年,朱能率兵進戰夾河,生擒張安,后又連戰順德、大名、彰德、衛輝等地,緊接着又戰西嘉山,破定州,攻下蠡南后,朱能升任都督指揮同知,成為朱棣麾下最年輕的主將,時年朱能三十一歲。

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打敗,大將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朱能率小股部隊殊死迎戰,保護朱棣衝出重圍。由於建文皇帝不願意承擔殺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軍不敢致朱棣於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晉陞都指揮同知。

燕軍進入山東,朱能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攻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進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設伏兵,大敗十餘萬南軍,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燕軍大敗。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此戰失利后,燕軍士氣低落,很多將領建議撤軍。

朱能勸阻朱棣說:兵家勝敗是常事,怎能因為一時的小挫折就氣餒呢?當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屢戰屢勝,可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殿下您舉兵以來獲勝很多,此次失敗不足多慮,還是應該以江山社稷為重,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只能整兵前進,怎麼可能撤回繼續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進攻靈璧。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唯朱能力排眾議,對整個戰爭的勝敗,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並徹底改寫了明朝乃至以後幾百年的歷史格局。

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靖難諸將中,張玉和朱能最為重要,張玉在東昌戰死,朱能成為第一功臣,論功封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兼太子太傅。

朱能南征行至廣西時,朱棣對侍臣道:朕夜觀天象,西帥有憂,難道要應在朱能身上嗎?十幾天後,朱能死訊傳來,朱棣聽說后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並親自撰寫了祭文,下令葬於昌平州北澤山,後來又追封為東平郡王,謚武烈,並贈上三代均為王爵。仁宗繼位,下令將朱能作為配祭人,立牌位於成祖的太廟中,享受後人的祭祀。

朱能為朱明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勛,其子孫世襲成國公,共傳九世十二代,最後一位成國公朱純臣,被李自成所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事講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史事講將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隨棣靖難——朱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