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他鄉遇故知

第九百七十八章他鄉遇故知

「為鄭將軍復仇之事,暫且再議,本官之所以改變計劃,決定留在樂安港,乃是為了兩件事,一件事便是救助滯留青州府的六十幾萬百姓,另一件,便是幫史大人解決即將到來的蝗災。」

在座眾人聽得蝗災之名,頓時人人臉上變色!

蝗災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它的每次出現,都會帶來極其慘重的災難,可謂是危害極大。

而在這數千年間,華夏民族的老百姓們,也慢慢地摸清了蝗災的出現規律。

久旱必蝗,旱極而蝗,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大旱過後,大批蝗蟲開始在大明各地紛紛出現。

成群結隊的蝗蟲,鋪天蓋地而來,它們每天能連續在空中飛行十個小時,並保持這樣的速度連續三天。

蝗蟲所過之處,樹葉草叢和莊稼,盡數被它們啃咬一空。

蝗蟲擁有驚人的飛行速度和破壞效力,它們會離開乾旱的地方,向著空氣濕潤的地方不斷移動,啃咬沿途的農作物。

幾乎每次蝗災的出現,都伴隨着受災地區的顆粒無收,這讓『民以食為天』的老百姓們,對蝗災畏之如虎。

在座眾人,無論是足智多謀的阿南喇嘛,還是女中豪傑杜紅兒,又或是李定國,劉芳亮這樣的戰場驍將,聽到蝗蟲來襲的消息,臉上都露出了憂慮的神色。

看着眾人的表情,趙無忌心下瞭然,知道他們是被嚇住了。

先有六十萬百姓等待安置,隨後又有無數蝗蟲自外地來襲,眾人此時此刻,都有些『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

歷史上大明王朝的覆滅,便是因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所導致的,但王朝覆滅的導火索,絕對是小冰河時期的來臨。

反常的氣候,造就了大量的災民,而腐敗的官吏階層,又使得災民的規模迅速擴大。

不過在後世,蝗災幾乎已經銷聲匿跡,與這個時代的人們不同,趙無忌並不畏懼蝗災。

哈哈哈哈地笑了幾聲,趙無忌環顧眾人,臉上露出有趣的神情。

「諸位勿憂,我等連強大的滿清騎兵都不害怕,又怎會輸給這些小小的蟲子,」趙無忌看了眾人一眼,話鋒突然一轉,「其實在本官看來,這些蝗蟲來襲,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呢。」

杜紅兒嗔怪地瞥了趙無忌一眼,沒有說話。

未跟眾人多加解釋,趙無忌直接便下達命令,「迅速聯繫青州府內所有慶記與和記工坊,大量製作捕捉蝗蟲使用的工具,如捕網,越多越好,力求造型簡單,成本低廉,製作簡易。」

「越多越好的意思是?」杜紅兒問道。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先做出來再說。」

「此外,蝗蟲並非不可戰勝,在自然界中,蝗蟲也有大量的天敵,比如雞,鴨,鵝等家禽。」

「本官和史大人已經達成共識,他會全力配合本官處理此事,帶本官的口信給史大人,讓他派人核查整個青州府的雞鴨養殖情況,一旦蝗蟲來襲,讓家中養殖雞鴨的百姓,立即把家中的家禽放出去,捕食蝗蟲,一舉兩得!」

「大人此計甚妙,所謂一物降一物,以蝗蟲之天敵滅蝗,此舉當真是別出心裁。」一旁的阿南喇嘛又驚又喜地贊道。

趙無忌笑了笑,心想你可弄錯了,蝗蟲的最大天敵可不是雞鴨。

在後世,大吃貨帝國的子民,才是自然界幾乎所有動物和昆蟲的最大天敵,想要剿滅蝗蟲,非要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不可,趙無忌在心中暗自想道。

「事不宜遲,本官稍後便會連夜趕赴青州城,組織滅蝗事宜,此外,」趙無忌的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掠過,最終選定了合適的人選。

「阿南尊者、李定國、劉文秀、王啟年、王喜你等五人,前去青州府各地府縣,配合當地官員,組織百姓滅蝗,至於具體該如何做,你等只需如此,如此……」

夜色已深,清冷的月光下,馬蹄聲聲響起,平整乾淨的水泥路上,一輛輛黑色馬車不緊不慢地行駛着,向著青州城的方向。

有賴於趙無忌當初在青州府搞得基建事業,如今的青州府各大府縣,全部都有水泥路相通,在平整的水泥路上,馬車行駛的速度大大加快,只需要一夜的時間,便可從樂安港到達青州城。

隊列最核心中間處的那一輛黑色馬車,乃是所有馬車裏面,看上去最為寬大和華貴者,護衛在四周的騎兵們,似是有意無意地,與這輛馬車保持了相對較遠的距離。

青州府這邊並未受到戰火襲擾,十分的安全。

馬車的車廂裏面,竟有一處十分舒適的大床,床下胡亂散落着女子的衣衫,皎潔的月光透過頂層的玻璃天窗,映照在床上玉人的嬌美容顏上。

床上,趙無忌擁著赤裸著美背的杜紅兒,兩人同蓋一張大被,睡得十分香甜。

夜深人靜,道路兩旁農作物的天然清香淡淡襲來,馬車車隊在水泥路上,漸行漸遠……

次日一早,趙無忌騎着馬,率領着千名重騎兵,終於抵達青州城。

距離青州城十餘里地之外,趙無忌便已經看到了道路兩側大量席地而卧的災民們,災民數量極其龐大,一眼都望不到頭。

想到這還只是青州城一地的災民數量,趙無忌的心情,頓時便是沉重萬分。

很快趙無忌等人便來到了青州府城門之處,聞訊趕來的同知孫銓正帶着幾位官員,在此地迎接趙無忌。

孫銓是大明名臣孫承宗之子,他原本是高苑縣知縣,因其家世和能力而受到史可法賞識,得到提拔。

山東之戰中,清兵入侵高陽,孫承宗組織家人與民眾毅然與強大清兵對抗,兵敗后全家皆死,壯烈殉國。

事後得知此事的崇禎皇帝,感動之餘,便將孫銓提拔到了青州同知的位置,也有勉勵忠臣之後的意思。

趙無忌急忙翻身下馬,與孫銓見禮。

當初孫承宗對趙無忌也是極為賞識,曾特意前去青州城,見了趙無忌一面,又將自己畢生所學編纂的兵書贈給趙無忌,感念這番恩德,是以趙無忌對孫銓非常客氣。

寒暄過後,趙無忌皺眉望着城牆下面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災民們,出聲問道:「史大人果然沒有建造難民營?」

孫銓先是點頭,隨即又急忙搖了搖頭,道:「侯爺有所不知,史大人一直按照侯爺當初留下來的規矩,去賑濟和安置這些災民。」

「普通災民,每日只有兩碗稀粥,肯做事的災民,則可以吃到三頓米飯,至於這些災民所做的工作,便是營造房屋,搭建災民營。」

「只不過災民數量實在太多,史大人雖然已經傾盡全力,但營造房屋的速度依舊遠遠趕不上災民增長的速度,是以……」

趙無忌點了點頭,臉上神情有所緩和。

既然史可法走在正確的路上,自己便無需為他和這些災民擔憂。

不過趙無忌還是忍不住補了一句,「還是要儘快營造災民營,再有數月,便是寒冬,總不能讓這些災民露宿野外。」

「資金方面若是有問題,可以與慶記,和記的掌柜商議,就說是本官的意思。」

孫銓急忙謝過。

隨即趙無忌又轉身吩咐身後的李定國道,「聯繫慶記在本地的掌柜,讓他未雨綢繆,抓緊煤礦的開採,提前製造大量煤爐,一旦冬季來臨,寧可用成本價,甚至是虧本價,也要保證災民營的供暖。」

趙無忌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將這些災民接走,在此之前,也只能盡量地多做準備,做好災民留在青州的長期準備。

「史大人呢?」趙無忌問道。

「下官聽聞官倉那邊出了點事情,史大人一早便趕去處理此事,所以未能前來迎接大人。」孫銓有些吞吞吐吐地答道。

「官倉出事?」在這個敏感的時節,任何涉及到糧食的問題,都會被無限地放大,能驚動史可法親自前去,此番麻煩怕是不小。

趙無忌想了想,當即命劉芳亮帶人守在城外,自己則帶着五十名重騎兵以及商敬石,秦翼明等人,進了青州城。

在孫銓的帶領下,趙無忌率人直奔官倉而去。

沒用多長時間,趙無忌等人便趕到了官倉,在這裏,趙無忌看到了兩位老熟人,國丈周奎和翰林院庶吉士周鍾。

這,算不算他鄉遇故知?

原來因為各地大旱,百姓民不聊生,崇禎得知此事後,便派遣手下大臣前往各處受災地區,督促救災,撫慰受災百姓,國丈周奎趁機向崇禎皇帝主動請纓,表示願意為皇上分憂。

周奎選擇的地點是山東。

崇禎深知自己這位老丈人的德性,但崇禎如今正是焦頭爛額,急需人手,周奎能挺身而出,也算是給百官做出了表率,崇禎不想打擊周奎的積極性,衡量了一番后,崇禎命朝堂上的後起之秀,他自己也非常欣賞的翰林院庶吉士周鍾陪同國丈前往山東。

可嘆崇禎並沒有看穿周鐘的真面目,在朝堂上表現出一副耿直錚臣模樣的周鍾,離京之後,在國丈周奎面前乖巧的像條狗,事事皆以周奎馬首是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之力挽狂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之力挽狂瀾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百七十八章他鄉遇故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