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無災便是福

第三百八十七章無災便是福

驕陽高照,七月金秋,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百姓們幸福感最高的季節,這個季節稻花芬芳,這個季節瓜果飄香,只要不是災年,大自然總會慷慨地將豐收的累累果實無私賜予給操勞了大半年的農夫們。

趙無忌騎在馬上,看着道路兩旁即將豐收的農田,看着在田地里忙碌的農夫,心情不知不覺也變得很愉快。

雖然當今世界依舊處於小冰河時期中,然而山東的情況卻與西北迥然不同,西北是年年大旱,山東半島由於緯度要比西北低一些,再加上山東臨海,所以並沒有出現西北那樣的災情。

有賴於海邊充沛的水汽源源不斷的補充,山東一地並未遭遇旱災,今年的天氣還算不錯,說不上風調雨順,卻也說不上太壞,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年景。

趙無忌對道路兩旁的農田裏的莊稼長勢非常滿意,就拿旁邊這一大片小麥來說,植株都是長得密密麻麻,飽滿結實,望上去全是一片青翠的綠色,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

農田中時不時便有弓著身的農夫出沒其中,他們偶爾站起身來,用手臂擦掉額頭的汗,再用隨身的葫蘆咕嘟咕嘟地灌下幾口清爽的涼水,伸展一下疲憊的四肢,接着俯下身去,繼續辛苦地勞作下去。

雖然這些農夫的衣衫看上去都有些破舊,臉色也有些發黃,看上去並不像什麼富庶農家的樣子,但是在趙無忌眼中,他們可比西北的農民們幸福了幾萬倍。

西北的農民是有力無處使,在西北,火辣辣的烈日終日不停地照射,把大地都給曬出了巨大的裂縫,遠遠看去,這些縱橫錯落的裂縫就像大地母親身上的一條條傷疤一樣,無言地述說着當地凄慘的境遇。

除了一些河邊的土地及少數氣候比較濕潤的地方,西北大部分的土地都是這個樣子的,乾燥而貧瘠,不要說種植的莊稼,便是生命力最強的雜草,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也只能乖乖地被曬的枯黃,最後變成乾草而死去。

趙無忌曾經主政過的葭州,經過大修水利,基本能讓離河岸不遠的地方的莊稼正常生長,至於那些實在離河岸太遠的土地,趙無忌也沒有辦法,他只是個普通人,並不會那些呼風喚雨的神術,可以召喚龍王爺來賜下甘霖,改變天氣,解除災難。

西北的官吏向朝廷報告災情時,經常用『赤地千里,饑民食人』這樣慘烈的詞,朝中的袞袞諸公經常覺得下面的官吏是在有意誇大災情,以騙取更多的朝廷援助,然而在熟悉民情的趙無忌眼中,這樣的描述當真是貼切無比。

太陽火辣辣地曬下來,很久很久都不下雨,把土地都曬乾了曬熱了,這可不是赤地千里?

民以食為天,沒有收穫,也就沒有糧食吃,飢餓的人們吃光了樹皮,吃光了草根,吃上了消化不了的觀音土,最後被飢餓逼到了極致的少數人,慢慢喪失了理智,開始吃人。

一開始是吃死人,慢慢發展下去,變成了殺活人吃,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面對着極致的生存壓力,人性變得醜陋無比。

便是十八層地獄中的餓鬼地獄,也不過如此罷?趙無忌如此想着。

有了西北農民做對比,即使這邊的農民再瘦弱,衣着再破舊,在趙無忌眼裏,他們所在之處便已是天堂,起碼他們只要種植,便有收穫,收穫即使不多,也足以養家餬口,若不是經過了孔有德的一番肆虐兵災,想必此地還能更加繁華一些。

四名轎夫健步如飛,快走幾步趕上了趙無忌,轎子一側的窗帘徐徐挑起,露出陳圓圓笑吟吟的一張俏臉:「眼前如此豐收盛景,夫君何不吟詩一首,一抒胸懷?」

趙無忌暗忖老子肚裏的詩都快抄沒了,哪裏還能吟的出好詩,嘴上卻言不由衷的說道:「詩詞者,小道也,本官乃是要做大事的人,不屑為之,娘子讓為夫作詩,卻是把為夫瞧的小了。」

陳圓圓掩著嘴輕笑了兩聲,也就放下了帘子,四名轎夫慢慢地降低了速度,轎子又漸漸地落到了趙無忌的身後。

眼前這條寬闊的道路雖然是官道,但在趙無忌的眼中,依舊是差得不能再差,到處坑坑窪窪,顛簸不平,幾乎就跟後世普通行人用腳踩出的道路沒什麼分別,甚至更差。

趙無忌離開京師之時,陳圓圓起初是坐在馬車裏趕路的,結果出了京城,才走了一天,就顛簸得陳圓圓頭暈眼花,上吐下瀉,不得不棄了馬車,改乘轎子,這才好了很多。

看陳圓圓體資如此孱弱,趙無忌覺得有趣,將陳圓圓好一番調笑,結果遭到陳圓圓和徐怡二女的同仇敵愾,與趙無忌打賭,賭他在馬車中也堅持不到一天。

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怎能被婦人小瞧?第二日趙無忌便不再騎馬,而是坐上了馬車,結果這一天的路況更差,一上午的顛簸下來,趙無忌感到渾身的骨頭都快散架了,還好他一向處事果決,馬上乾脆利落地認輸,這才免去了下午的顛簸之苦。

打賭失敗的趙無忌,不堪二女的嘲笑,仔細地反思起了自己落敗的原因。

第一條當然是路況太差,趙無忌問過夏允彝,事實上官道也是有人維護的,每年在閑暇季節,官府都會組織人手,修補道路,不過隨着大明整個官僚系統的日益腐化,大量貪污受賄的官員晉陞上去,肯做事,能做事的官員越來越少,修補道路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活,慢慢地被各地的官府有意無意地給忽略掉了。

第二條就是馬車本身的問題了,無論是傳動機構,還是轉向系統,亦或是減震系統,都太落後了,這樣的馬車在城裏行走,還是有一定的舒適度的,畢竟城裏的道路還是有人專門維護的,若是在城外那種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舒適性便會大打折扣。

所以這個年代的富人,在城外行動的時候,全部都是坐轎子,原因絕非是他們擺架子炫富,非要用人力抬轎,實在是轎子的舒適性,比馬車強太多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之力挽狂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之力挽狂瀾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七章無災便是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