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在鳳山大隊務農的日子裏(中)(6)

第六十二章在鳳山大隊務農的日子裏(中)(6)

第六十二章在鳳山大隊務農的日子裏(中)(6)

聞風而動樣樣搞

在那「三年困難時期」當中,也的確出現了不少由群眾自己創造的,或前人留傳下來的許多解決在飢荒年代求生存的辦法。今天回憶起來,才真正體會到,那句幾千年來就傳下來的「民以食為天」這句名言說的,的確一點也不錯。

因為,無論是那個朝代,那個政黨,對糧食問題都是會引起當權者高度重視的大問題,是來不得半點的疏忽與輕視。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時候常常肯在鳳山初中,與老師學生們進行接觸,或在生產隊進行田間勞動的時候,與社員們在言談當中,確實是使我知道不少新奇又新鮮的事情……

「雙蒸飯」顧名思義,就是將米加水在飯籠子裏蒸好了第一次以後,為了將其再澎脹一次,使飯的體積再次增大。於是,又再加水重放回飯籠子裏,再次多蒸一次。

然而這種做法,其實是自1958年以來,在全國不少地方的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當中,已經風行過一時陣的了。

當年,我在博中念書時,學校在辦「共產主義食堂」的那陣子,不是也曾經吃過好幾餐這樣的「雙蒸飯」么?

可是,鳳山初中的學生食堂在那「三年困難時期」,居然還對「雙蒸飯」卻情有獨鍾地進行過多次的試驗,並且,還連續搞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呢。

於是,便有些不少老師學生,對於此種做法曾經表示過懷疑:

「無磚不能砌牆,加水不能頂糧,蒸出來的飯再多,也就不過是多加了點水而已。」

另外,還有一些調皮的學生,甚至還編起了「順口溜」,諷刺地說道:

「雙蒸飯多,米泡膨脹,餓壞肚子,撐壞膀胱。」

你可要知道,由於當年國家定量供應的口糧標準低和加上副食品供應嚴重短缺,人們普遍攝取到的熱量不足。結果,就出現不少社員和群眾,便普遍地患上了浮腫病和肝炎等疾病。

於是,當時的鳳山公社黨委曾經這樣進行過規定,凡是經過鳳山衛生院確診是浮腫、肝炎等病情而「無誤」者,就由醫生開俱證明,可領取得到「營養粉票」一張。

因此,就可以憑票到所指定的地點排隊,領取用「米皮糠、豆粉與砂糖」摻制的「營養粉」一包。還要求每日要用開水沖食數次,便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鳳山青年農業技術隊」里的老農朱性廉,就是曾經因為肚子浮腫,便到鳳山衛生院確診后,還去領食過幾包「營養粉」回來服用哩。

根據,他自己所作的違背良心的反映說:

「療效還行,療效還行,……」。

其實,對於他的病並非有多大的治療效果。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營養粉」這個名稱的確很是誘人,但到頭來,卻是名不符實的。

「低標準、瓜菜代」又是當年的一大「發明」。

那個年代,鑒於全國廣大農村嚴重缺糧的緊張形勢下,在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就發出過指示,要求各地降低口糧標準。「同時,大搞瓜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正式提出了「低標準、瓜菜代」(「代」即代食品)的要求。

我還曾經聽說過,鳳山初中當年是這樣進行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指示的:

一是,大搞「瓜菜代」。將老師生們自己學所種的雜糧、果蔬之類,全部都補充到學校的食堂裏面去。

但是,這樣一來,在一個學期當中,大家辛辛苦苦所得到的勞動成果,還沒有幾天時間,就全都吃光了。

二是,多添加蔬菜與飯一起吃。認為多加些瓜菜湯水與飯混合進行吃后,就可以節約多一點口糧了。

可是,你可要知道,學校的那點飯,讓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十七、八歲的年輕學生們,就是吃得更多的瓜菜湯水與飯混合吃,還是照樣無濟於事的。

三是,多搶購買碎米。在那個時候,學校將口糧不夠的問題反映到公社,公社黨委馬上指示,由鳳山糧管所的大米加工廠,定期供應學校食堂多一些碎米。

你可要知道,當時每斤大米的指標,就可買到3斤的碎米了,這是一種很合算的辦法啊。因此,學校食堂又讓學生吃了一段時間的「碎米飯」。

後來,其它單位也聞風而動,結果爭買碎米的人多了起來以後,學校食堂又買不到碎米了。

四是,紅薯、木薯代替主糧。因為,紅薯也是屬口糧類。但是,一斤糧的指標,也只能買到5斤的紅薯,也優越不到那裏去。

你可要知道,紅薯與大米混蒸,第一、二頓還覺得很甜可口。可是,多吃幾頓以後,學生們就爭着刮那粘在紅薯上的米飯吃,便漸漸地全都厭煩這種食法了。

後來,糧管所居然還用干木薯塊三斤頂一斤大米的指標,強行配給購糧者食用……

以上,就是當年學校千方百計、苦掙苦扎地想方設法去進行度過飢荒年代。最後,不得不採取「按口糧定量到人」,就再也不管你夠吃不夠吃了。

當時,由於大多數的學生餓得心慌意亂,幾乎都是已經無心聽課了,真是可悲之極……

我還聽有人說過,有些學生在下了自修以後,他們在夜間去小便時,就想順手牽羊地偷吃自己班所種在坡地上的蘿蔔。結果,便發現地里的蘿蔔,早已被別人先下手為強地偷吃了很多……

因為,全都是「自種自盜」,且大家又是都處於飢餓難忍之中,全都不再當回事了,誰也不再去管誰「偷」了。

1960年11月14日,黨中央再次發出緊急指示,要求立即開展大規模採集和製造「代食品」的群眾運動,以渡飢荒。

所謂「代食品」,是指人們用於充饑,但在正常年份從不作為食品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化學合成物等。

如,我們鳳山本地的芭蕉芋、芭蕉心、野莧菜、馬屎莧、雷公根、王狗頭、硬飯頭之類。它們曾經是當年貧下中農「憶苦思甜」會上的食用品。

可是在當年,公社黨委也曾提倡和號召社員群眾拿來充饑食用過。

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小球藻」也曾經風靡過一時呢。

1960年7月6日,《人民日報》的社論《大量生產小球藻》曾經明確提出,「小球藻」是一種球形藻類,直徑僅數微米,體內有一綠色杯狀或板狀色素體,種類繁多,生長於淡水中。

其實,小球藻最初人們只是用來當豬飼料的。因為,小球藻不僅是很好的精飼料,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

該社論還舉例說,有些地方用小球藻試製糕點、麵包、糖果、菜肴、藻粥、藻醬等食品,清香可口;有人用小球藻粉哺育嬰兒,效果跟奶粉不相上下。

於是,鳳山初中的老師們看見《人民日報》1960年7月6日的社論《大量生產小球藻》以後,便聞風而動,廣泛開展學習討論,人人都動手進行搞小球藻,還有不少人,甚至還採用小便進行繁殖。

可是,由於當時沒有經驗,但在尚未成功的時候,有人便拿來進行食用了。那些食用者,還當場津津樂道地吹噓起來:

「有營養,有營養……」。

但是,有人知道了后,卻在暗地裏便嘰笑他們簡直是在「食人尿」……

正是:

雙蒸飯呀營養包,聞風而動樣樣搞;

主糧奇缺瓜菜代,大批生產小球藻。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雨人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風雨人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在鳳山大隊務農的日子裏(中)(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