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敢於擔當多磨練3

第108章敢於擔當多磨練3

敢於擔當多磨練

就在2017年的春節里,我有機會返回到已經闊別了將近四十多年之久的故鄉,一個偏僻,且又曾是美麗的山清水秀小山村----博白東平良荔石湖坡村。

偶然之間,我便遇到了,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返鄉務農曾與他們一起,不管發風下雨,烈日當空,一樣奮戰在田間地頭,山嶺叢林的一些健在的父老鄉親。以及當年在良荔學校共事的幾個退了休的老師。

要知道,一旦久別重逢,頓時令我們的心情,是那樣異常高興和激動。致使大家彼此之間,久久都難以平靜下來……

特別是,年齡已六旬的嚴錫富和徐建鳳這兩位老師,我在與他們親密無間聊談中,便有意無意便說到了離我們村子對面不遠處的那座小山丘----蛇頭嶺那座學校的一些往事時,是聊談得那樣津津有味和娓娓動聽……

要知道,這間學校曾經是當年由大隊學校規劃,以及隔溪相鄰的石湖坡和龍湖坡兩個生產隊齊心合力,共同興建起來的一間大隊小學的教學點之一----石龍校。

說着,說着,頓時之間,讓我抬起頭來一眼看去,那間當年對我印象極其深刻的石龍校,早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整座山丘都變得面目全非,讓你再也難以辨認和想像出當年的面貌了。

頓時之間,你不但看不見:當年那座並排起來的兩間小教室和中間是小房,以及前面是小運動場地的石龍校。甚至連在學校四周,所栽種生長的一些小桉樹和相思樹,也全都消失得渺無蹤影了。

一時之間,我眼睜睜所能看得見的,是在近些年來,所栽種的一大批從外國引進來的外來物種。一種在網上普遍有爭論的人稱為「速生桉」的樹種。

要知道,這種外來的物種,它總是能以極其快速地瘋長得比任何一種本地樹木都高出一大截。因此,頃刻之間,很容易將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幾乎吸收得個油干燈盡,使到其它的物種變成枯萎不長而衰亡。

瞬間,我看見眼前這種悲涼的慘景,簡直不敢讓人相信,在這座山丘上,當年曾經是一間生機勃勃,童聲笑語,書聲琅琅的小學低年級的學校……

隨着我與這兩位當年曾經在這間學校當過老師的嚴錫富和徐建鳳,在興趣盎然的聊談中,不知不覺間,漸漸地便將我霞思雲想般地,帶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據《王氏族譜》(第十頁)也曾有記載:

「據組和、志昉生前口述,清朝黃坭坎六世祖廳堂已成私塾學堂。

「隨後,新屋、書房垠相繼辦學,培養過不少人才。隨着人口增多,社會發展,鄉村所辦私塾學堂,已不適應社會要求。

「於是,在海秋、組和等人的倡議下,利用大小蒸嘗公產,在雞冠嶺興建規模較大的良村植槐小學,並於1926年首次開始招生。

「從此以後,便開創了良村文明的先河。1936年至1942年間,曾辦高小三班,校名叫陀西中心校,培養了王氏一批有用人才。」

但是,在遠離書房垠村前面的雞冠嶺小學的我們石湖坡,龍湖坡,坡嘴,三個村子上的適齡上學的孩童,要到雞冠嶺小學上學的話,每天至少要來回跑上四回,約12里遠的路程。

可想而知,對於我們這些才只是六、七歲年紀的小孩童來說,那是一件多麼艱難的行程。

特別是,要是逢到颳風下雨,天寒地凍,烈日炎炎的天氣,來回如此的跑這三里路途,就更讓他們難受的了。

因此,在當我才六歲年紀時,就貪一時之間的高興,曾興沖沖的跟一些年紀較大一點的小孩,一塊去過雞冠嶺小學上學。

在我的印象中,當年曾經一同上過學的三個村子上的孩子,就有坡嘴的亞葉六,亞葉七;龍湖坡的其祥〈亞甲〉,其仁,其智;我們石湖坡村子上的「官福」志祺,志松,其天,其夫等人。

後來,父親從博中回來見到此種狀況之後,二話不說,在當我到了七歲時的1948年,乾脆帶我在他身邊。於是,便和才五歲年紀,已脫了乳頭的小伊妹一起,來到了博白縣城。

其中,當時我並不像小伊妹那樣,是由坡嘴村的葉五哥用竹籮挑來的。而我是一路咬緊牙關,笑呵呵地邊走邊跳地步行了八十多里遠的小路,好不容易才來到縣城的……

後來,便在博中玩了大半年時間后,才由父親帶着我於1949年的秋季,插班進了博白城南校就讀第二冊。

但是,在當博白縣城將要臨近解放的1949年10月,我又不得不返回家鄉去,又只好插入良村小學再次重讀。因此,每天和三個村子上的小孩子們一起,嘗夠了去到書房垠前面雞冠嶺小學走讀的苦頭……

就這樣,我們三個村子上的小孩童,他們從小上學都得要走上三里遠的路程到雞關嶺小學上學。像這情況,一直拖延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中期。

此時,朱光桂校長和李振邦主任在廣泛深入聽取石湖坡和龍湖坡生產隊乾和社員群眾的意願和要求,並向大隊貧下中農學校管理小組彙報,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后,群策群力地親自規劃,如何去創辦好這所石龍校教學點。

從而,經過前後幾代人所日思夜盼要能在家門口上學的願望,就水到渠成地即將要完滿地實現了……

有詩讚曰:

三村孩童上學堂,教室座落蛇嶺上;

群策群力辦教育,後代前程不渺茫。

自古以來,人世間上,都是萬事開頭難。從實踐中得到的這個結論,的確是一點都不假。

上面說到,關於籌建石龍校教學點的這件事,是我們三個村子上的人們期盼很久的夢想,頓時之間,就要將快成為現實了。

此時,良荔大隊學校的領導,便將此事提到了學校的議事日程上來。經過再三考慮,究竟派誰去負責抓這個教學點工作最適宜呢?

要知道,這可是一個事關建校成敗的關鍵大問題呵。

最後,經過朱光桂校長和李振邦主任的反覆細緻考慮,並權衡利弊之後,才果斷地決定,委派嚴錫富老師為石龍校這個教學點的負責人。並且,再吸收家在龍湖坡村的王其誠為民辦代課老師,協助他一塊干。

隨後,做事細心,且又考慮問題全面的李振邦主任,便親自上門找嚴錫富老師做思想工作,以取得他樂意接受這件艱巨難做的工作……

在此,我還得要花些筆墨,給大家好好地介紹一下,這位嚴錫富老師的一些我所知道的情況……

他是我們良荔大隊一片胡村人。一個才二十歲年紀的年輕小夥子,個子不高,看起來還有些幼稚和面腆。也許,跟他的社會經歷不多有關。

他的面孔方園方園,身材矮小,充其量不過是1米55的個頭;他待人隨和,說起話來柔聲下氣,從來很少跟人無故爭吵;幹什麼事情,都能預先徵求對方的意見,從不居功自傲。以上就是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

你可要知道,原來他是我們良荔初中第一班的學生,1970年考上東平高中,兩年後於1972年高中畢業后,就到枝柳鐵路去。當1974年2月,從參加疏通南流江工程回來后,就選到我們大隊小學當民辦教師。【注】

也許,是因為他在教學工作上勤勤懇懇,熱情肯干,積極負責,有一定主見,且又服從領導,善於聯繫群眾。因此,學校領導經過再三考慮,確定他和王其誠老師一起,前去負責石龍校工作。讓他們一邊在上課;一邊籌建石龍校。

以上這些情況,是兩位學校領導在事前都曾經徵求過我的意見。畢竟,我也是石湖坡村人,而這間石龍校能夠辦成功的話,也關係我切身的利益。

為此,當學校領導初步確定了后,李振邦主任便主動前去找嚴錫富談話:

「錫富老師,經過學校領導反覆研究決定,委派你到石湖坡和龍湖坡兩個生產隊去籌建一個新的教學點----石龍校。但在尚未建好新的校舍之前,便首先利用已經返城了的石湖坡王志一當年那套空房子,暫時上課……」

當李振邦主任的話音未落,瞬息之間,嚴錫富滿臉不高興起來。但是,嘴裏又不知道應該去如何回答。

大家可要知道,李振邦主任愛人是胡村人,他跟嚴錫富似乎還沾了點親戚的關係。

因此,有了這麼層特殊關係后,剛開始到大隊小學當教師,就成為一名正式的民辦教師。而王志蓮比他還早些出來,也才只是一個民辦的代課老師,。

他到大隊學校工作這一年來,學校領導對他也是很器重和關心。除了讓他上好課的前提下,連老師食堂的財務管理,也交由他負責,且管理得井井有條,做到日清月結,教工們很是滿意。

頓時之間,當他剛剛聽到李振邦主任代表學校領導這麼一說,又再思前想後,原本是想當面給予拒絕的。但是,一時之間,又說不出口;想滿口答應吧,一時之間,卻又難以馬上接受。

其實,他自己也十分清楚,要下去興建一間新的石龍校,是多不容易。學校建成以後,還要自己獨擋一面。此時學校的大小事務,全都得要自己親自去告問和打拚了。這其中的困難,不用多說,就可想而知了。

而現在,是在大隊學校工作,上有學校領導操勞,下有教工齊心協力做,只要上好自己的幾節課和學校分配工作,其它事情,自己就不用再多管了,該是多麼輕鬆……

頓時之間,他便默不作聲。

此時,李振邦主任又接着繼續勸說道:

「你們下去以後,真正要上課是從1975年的秋季才開始的。其中,將己在大隊小學讀一,二年級的學生,連同他們的書桌凳子,全部拔回去讀二、三年級採取複式教學為一班。加上新招的一年級新生,便就有了兩個班級……」

此時的嚴錫富老師還是心煩意亂。一時之間,也拿不定主意,便不聲不響地在反覆考慮……

接着,李主任又和藹可親地繼續與他說道

「我們還準備讓家在龍湖坡的王其誠老師和你搭檔,讓你有個熟悉兩個生產隊情況的人協助,一定能辦好此件工作的。你的意見如何……」

自從李振邦主任代表學校領導跟他面談以後,便晝思夜想地權衡利弊,總覺得,自己還這麼年輕,沒有經歷過種種磨練和考驗,對以後自己的成長很是不利的。

因此,頓時之間,他便一反常態,還主動跟一些知已的老師商量,反覆地權衡利弊,是否可以前往?

大家要知道,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年輕人都有一顆火熱的心,黨指向哪裏就奔向哪裏。這也許就是我們當年的年輕人,他們心中的一種常態。

就這樣,經過互相交心的傾談,分析在以後工作中的一些有利條件和種種不利因素之後,便斷然決定,一定要毫不畏縮地前往,還要做到敢於擔當,勇於負責。

於是,便主動前往李振邦主任的房間,當面跟他表態,堅決服從學校領導的分配,前往籌建石龍校教學點。並在新校舍未建好之前,也要按時開學,決不擔擱孩子們的學業。

頓時之間,我們的李振邦主任聽了他思想想通了后,心中大喜。當即,除了繼續勉勵他們之外,還一再強調:

「你一定要緊緊地依靠兩個生產隊幹部和廣大社員,在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要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同時,還要經常向學校和大隊會報。」

隨後,他便滿懷激情,與王其誠老師一起,高高興興的在1975年的秋季,便按時在石湖坡村原來王志一所住的房間里,順利開學了……

正是:

領導開導出主意,思想未通怎歡喜;

敢於擔當多磨練,齊心協力有志氣。。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注】

我國的民辦教師隊伍是時代的產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關係是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期,農村的全民所有制教師(公辦教師)很少,招錄了大批集體所有制的教師(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不拿國家財政工資,雖然在學校上課,但和農民朋友一樣記工分,將工分調撥到本人戶籍所在的生產隊,年終就憑工分摺合成現金領取一家人的口糧。到了1971年後,我們這些地方才實行民辦公助辦法,即,初中民辦教師國家給16元,大隊籌集給14元;小學民辦教師國家出12元,大隊籌集給12元。

他們工作的環境非常艱苦,大多是單人校(一名教師)或雙人校(兩名教師),住的是牆壁透風的危房破廟。他們既當教師,又當炊事員,為自己做飯。傍晚,學生回家了,他們就守在孤寂的學校里備課和批改作業。

他們的工作非常辛苦,一人要上幾個年級的課,大部分都是複式教學班,兩三個年級的學生同坐在一個教室里,一頁備課紙要豎折成兩三列寫。上課時,各個年級必須直接教學與自動作業交替進行。他們一天從早到晚,沒有一節課能不到堂的。晚上還要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備課和批改作業。

那時學校的辦公經費十分有限,教學用的粉筆、備課本和墨水都得省著點用,多用了就要自己掏錢。一個六分錢的數學本都要珍惜,生怕浪費了。

他們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辛勤的汗水培養了差不多兩代人,讓他們走出校門,成為祖國的建設人才,為人民教育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雨人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風雨人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8章敢於擔當多磨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