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2)

第一章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2)

第一章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2)

(3)曾祖勤勞人厚道

後人有詩讚曰:

曾祖勤勞人厚道,一世耕耘少過錯;

壽年九二實稀少,酒醉意外路邊倒。

七世墓碑有父名

1997年清明時節在去松山珠龍村給祖父掃墓時,為了找到葬在珠龍山老屋右邊嶺的十二世祖王承基的墓地,南哥親自帶我和亞七去細心尋找,其他人全往一座叫鷂婆頭的最高山頂給祖父王大澄掃墓。

因為南哥小時候曾和五叔他們一塊,前去掃過珠龍村十二世祖王承基的墓,多少還有一點兒印象。再加上又到村子上拜訪過珠龍村,當年還健在的一些老人,終於總還算找到了。但是,在墓地的四周已經滿目荒涼,灌木叢生,雜草遍地。最後,才好不容易發現一塊用火磚做為記號的墓碑。

我們仨便忙忙碌碌把墓地附近的灌木雜草砍光刨凈,修整成一塊墓地的樣子,再行祭拜。

待祭拜結束后,南哥在返回的途中,有意帶領我們到附近那座叫鳳凰嶺的山腰間,觀看和瞻仰七世祖王國品的那座白墳。

我偶然發現,雖然時間已經久遠,加上長年累月受到風雨陽光等惡劣自然環境的腐蝕影響,但在墓碑上還能清楚地辯認出刻有父親王志昉、王志端等族上名人的名字。

我心中便想,父親他們在族中絕非尋常之人士,他們必定是當年王氏宗族中頗具名望者。顯然,都是與當年他們成為族中罕見的大學生不無關係。

在返回來路的上,我問起十二世祖婆葬於何處時,南哥告訴我,是葬在小時候曾到去耕過田的那個很遠的山沖――山塘。即是在山塘沖尾的中心嶺向西北處的一個山崗上。

正是:

滿目荒涼草遍地,多年無祭已忘記;

七世墓碑有父名,流傳千古世人知。

終年九二世稀罕

曾聽南哥和我說過,曾祖父王祖汛(即十三世祖),生於1851年,卒於1942年,享年九十二歲。他是一個撲實、厚道、勤勞、節儉的莊稼漢。除了這些之外,便沒有任何其它特長,就只是平日好飲兩杯了。

那是1942年的清明時節,早上在始公壩公祭了太始祖后,祖父清川公被祠堂用橋子抬到新村祠堂。曾祖父他也隨同村裏人,便一塊高高興興地也步行去新村祠堂吃「蒸嘗」去。

當天下午,家裏人一直等到天都快黑了,祖父在坐橋子回來時,曾祖父已動身返回村子了。此時,祖父發現其他與他一塊去吃「蒸嘗」的人,都陸陸續續先後回來了。但是,奇怪的是祖父一直還不見曾祖父的影子。

於是,家裏人大家便着急起來,急忙派人四處打聽,還特地派人沿着往新村祠堂的小路前去尋找。

誰也料想不到,就在旱田坑的一條山沖里,竟發現他已在一個水很淺「田缺窩」給浸死了,頭頂上還帶着那一頂他常帶的大「笠帽」。

大家猜測,一定是飲醉酒回到半路時,頓時暈頭轉向而一不小心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就這樣活生生給浸死的。

唉,畢竟他已是九十二歲高齡,實在是年事已高……

他終年時正好是九十二歲,這在我們家族史中他算是最長壽者之一。當然,上溯還有更高壽的五世祖華林公為九十八虛歲(1654-1750年)。

祖父便為曾祖父隆重操辦起後事,最後把曾祖父埋葬在文江的山水村附近一座叫亞妹嶺的山上。這墓地也是祖父辛川公他生前親自探測到的。還自稱是一塊能出大學生的「風水寶地」呢。

我們曾祖母先於曾祖父而去,葬於木嶺向北。正好是在祖母墓上方十多米高處的地方。

正是:

曾祖厚道莊稼漢,晨拜始祖新村趕;

酒醉倒在道路旁,終年九二世稀罕。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4)祖父盛名人讚頌

後人有詩讚曰:

祖父號稱清川公,一世盛名人讚頌;

奢望王家財丁旺,根深苗壯報祖宗。

風水寶地終尋到

據村上老人回憶往事中知道,祖父王大澄(即十四世祖),人稱清川公。生於1872年,卒於1947年,享年76歲。

祖父是一位善於專門從事看地、看風水且遠近知名的「風水地理」先生;他身材高大,接近1米80的個頭。

由於通讀和研究有關「風水」、地理書籍,精通「風水」、地理知識。因此,不少四方鄉里慕名而來請他上門幫看宅居地、墓地、選擇「日子」者絡繹不斷。

據新屋志輻老師回憶他時,曾對我說過:

「……我常常看見清川七爺穿一身長袍馬褂,頭戴一頂紳士帽子。背上斜挎著一個小布袋,在袋裏面放個『羅庚』(實際就是個指南針)和一些風水地理書籍。經常肯到我們新屋和附近村子上走動。他還兼管你們族中七世祖國品公的『蒸嘗』事。因此,你祖父清川公在良村肚內的王氏宗族中,確有很高威望,算是個族頭之一吧。」

又根據嶺江排新屋屯九姑的大兒子張奇表兄,在他寫的回憶錄《嶺江排新屋屯建村史》一文中,曾有過下面一段生動描述:

「……我的父親立即到石湖坡外公王清川家裏與他商量大計,並得到他的同情和大力的支持。當他剛知道后,就立即動身前來考察。

來時,先從青湖平、沙江垠這邊上來,觀看了一會兒后,覺得這個地方亦可以,但還是不夠理想。

然後,又經茅房下村路經過,直到了新場嘴一看,果然發現新大陸一般。再仔細地一看,高興地說道:

『啊!好傢夥!這個地方正是我們要找的最理想的『風水寶地』的宅基地。』

當時,外公王清川就對大家說:

『這個屋場好,真是你們家族的福份。你看,前面有寫字的案台、有筆架,後面還有『石高印』作為後台,做靠山。左右的沙手非常協調,陽光充足,空氣新鮮,風景優美。你們居住之後,定會人財兩旺,富貴雙全,滿屋書香,人才輩出,子孫後代,榮昌吉慶,長發其祥,福祿滿堂,蘭桂騰芳呀!』

……」

由於祖父生長在晚清和民國初年,這正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且又是有點身分的族中人士。因而,他的言行舉止在眾人眼裏顯得很正統。

在家裏,他總是正襟危坐,態度嚴肅,說一不二,很少言語。而家裏的重大事情,基本上全由他作主劃為,誰也不敢半點冒犯他,他的確算得上是一個神聖又威嚴的老太爺。這些全然是由於當年那種封建家長制所形成的。

父親能從讀當年良村肚內的「私塾」學堂【2】開始,一步步地讀到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這所大學。除了得到王氏祠堂資助的「蒸嘗谷」外,還與祖父從小就有嚴格管理子女的好家風不無關係。

另外,又積極灌輸王氏宗祠的門聯所書寫的「三槐世澤,兩晉家風」所提倡的繼承弘揚的封建社會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進而達到「讀書陞官發財」,「光宗耀祖」,大出人頭地的傳統是分不開的。

就是從今天的角度看來,當年王氏宗祠這種舉措,基本上同樣符合了時代的要求,國家所倡導。

父親曾多次告訴我,從他這代算上去都是連續三代單傳。

我想,祖父一定是受到傳統舊觀念和「三代單丁」所【3】影響。害怕人口發展不下去,終會斷了王家「香火」。

不然,為何當初身為長子的父親,還不滿十歲的年紀,就在「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下,從富新歐背村娶了比他還大二歲的戴開貞作為童養媳回來呢。

到了父親十六歲完房后的第二年,就生下了其貞大姐;婚後的第四年,南哥跟着也出世了。這樣一來,全家老少個個都高興萬分,因為王家有了十六代傳人了。

也難怪,在舊社會中,「人丁不旺受人欺」、「早生貴子繼香火」、「人財兩旺受人敬」的封建士大夫等舊習俗,對祖輩們的舊傳統觀念的形成,便有着無可置疑的直接影響。

因此,當祖母去世不久祖父便又再重新「續娶」一個「南寧婆」。他總是心想,多生貴子,繁衍後代,使得家族永遠人丁興旺。這也是祖祖輩輩他們為人一生的最大心愿。

但是,後來卻只是生了一個與我同齡的小姑子:十二姑。

祖父去世后不久,由於五叔他們對待南寧婆不大好吧,經常爭吵,矛盾尖銳。究其原因,多少跟分家時,那些財產、田地、房屋等分配不公道有關吧。

我有時,聽到夜間他們都還相互不讓地在爭吵;有時,鬧到雙方都用不堪入耳的惡毒語言相互咒罵,就還差一點沒有動手撕打罷了。

這些家裏事,在旁人眼裏是不會出面調解的。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一點不假。

後來,有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南寧婆悄無聲息地偷偷連夜收拾衣物錢財,帶上才六歲多的十二姑便星夜離開了石湖坡,逃回南寧去了。

而這其中,誰對誰錯,難說清楚,反正這都是大人們的事情,我們小孩子也管不了。

但是,當十二姑離開了以後,我們後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大家倒留戀起她來了。

因為,她和隔離屋四公的八姨和我等好幾個小孩子,大都是上下同齡的兒時好友,平時經常在一塊兒玩那些客家人特有的「遊戲」時,便十分投機和入迷。

現在她不在了,每當大家在一塊兒玩發現缺少人時,總還有人不由自主地說道:

「還差一個,快去喊十二姑來揍夠腳吧……」

話剛說完后,才想到十二姑她已經離開我們不在村上了。於是,往往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地「唉」的嘆了一句,表示出一種極其婉惜無奈的樣子。

解放以後,大家曾多次想方設法打聽她們的下落,畢竟十二姑還是王家的親骨肉。

但是,這一切全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只是有時候在閑聊時還說到,要是還在世上的話,也該怎麼怎麼樣了……

可見,村子上的人對她們還是多麼想念哩!

正是:

三代單丁警世鐘,盤選宅墓盼興隆;

風水寶地終尋到,如願了結平生夢。

耀祖光宗好傳統

那時我年紀尚小,在我腦海中,卻對祖父的形象已有點模糊卻又帶點朦朧的印象了。

在我的記憶里,祖父是一個挺威嚴、有氣派、卻是以理服人的一位老人。但是,對我們這幫孫兒晚輩,慈祥關愛,嚴格要求。尤其對我,更是疼愛有加。

我記得,平時我們這些小孫晚輩總是愛淘氣,喜歡在廳廈一帶捉迷藏。

有時候,還走到神主台後那間小小屋子中的稻草堆躲藏,這樣一來把整個廳廈幾乎弄得雞飛狗走,稻草滿廳皆是。

要是碰巧被祖父他看見,常常難免被他用他那扶手拐杖敲打頭殼。

雖然,只是嘴嚴手輕,但免不了還是會挨上一頓嚴厲的訓斥:

「這是列祖列宗的神壇,怎能讓你們這幫小祖宗在此廳廈里胡鬧,真不識抬舉……」

說完,便舉起拐杖虛張聲勢的把這群調皮蛋驅趕走。

於是,大家便慌裏慌張地像群野兔子一般,立即逃竄得無影無蹤。祖父還不時一邊在獨自不斷地嘮叨一番。

我算是小孫晚輩中較為純靜的一個,在幾個兒孫晚輩里,還是個膽小怕事安分守己一點。於是,便少遭點此種『懲罰』。

據我王家歷史傳說,我六世祖王儼公生前曾請國師常住兩年,為自己百年歸壽「點生機」。

結果,他逝世后,被安葬在國師所點地「珠龍銅羅萬」這風水寶地上。

「珠龍銅羅萬」此山嶺海撥最高,風水最好。六世王儼他的裔孫們年年開祭。一直傳至九世,他這一支人丁最旺。於是,便把班輩全都安成「興」字輩。

至今,他的十世已有傳者五十八戶。當今王儼公的後裔,已成為東平新村王氏中最大的一支,約達一萬五千餘人,幾乎佔了全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生前,祖父曾有一個良好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後代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瓜瓞綿長。

如何才能實現他這一心愿呢?於是,他便親自利用善長『看地、看風水』這個『一技之長』,為自己的百年歸壽『點生機』。

松旺鎮下珠龍村是東平新村王氏大業場。這裏海撥高,山嶺多。「成形地」的山巒出了名。

按我王氏族規,凡新村祠華林公後裔均可在此選擇風水寶地。為此,祖父是華林祖裔孫,當然就名正言順的為自己『點生機』了。

我不在此評論先輩們此舉有無科學性。但是,這些都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並已經有長達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了。

它開始於遠古年代,且每個皇朝的皇帝都是生前便為自己選好墓地,建好寐宮。主要目的是要使自己的王朝世代相傳,永不滅亡。

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們也歷來如此,絕不是僅僅王氏宗族所為。

正是:

七世理事心地公,耀祖光宗好傳統;

撫育兒孫有出息,弘揚兩晉好家風。

先祖安息在珠龍

聽大人們後來談論中知道,祖父是1947年去世的,享年76歲。

在我的兒時的記憶中,祖父去世后做了七天七夜「道場」(『做齋』),又稱「族葬」。這在當年來說,是辦喪事中最為隆重的典範之一了。

我記得,在送殯那天早上,同八世的秧地洞、早禾坪、介邊坑等村和族中有名望者全都來參加,排成一百多米長長的送殯隊伍。

在我印象中,一直送到過了山塘口村上那座石橋后,方才返回。吃飯時,屋子內、禾場和草坪四處全擺滿了桌子,十分熱鬧。可見,這個葬禮在當年族上的規格來說,是相當高的了。

祖父的墓地,是座落在松山鎮珠龍村對面一座叫鷂婆頭的高山腰上。

聽村上老人說,他的棺槨由十六位『大力佬』輪番地抬了一天。所經過的地方,幾乎全是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

當時,祖父仙逝時,父親還在廣州,沒能及時回來處理祖父後事。於是,一切後事全部由嶺崗排九姑爺和五叔他們一手操辦。此喪事的工作量相當大。

送殯時,五叔留在家裏,送殯事宜全由九姑爺一人前往辦理。當祖父的棺槨抬杠到新村祠堂時,祠堂又用豬羊攔路「奠祭」一番。整整走了一天,行程五十多華里,一直到了下午太陽快下山時,才抬到鷂婆頭的山腳下。

珠龍村也是王姓,他們是八世祖王世瓤的兄弟,是從山湖留村遷來這裏定居后衍繁起來的,同是我們的兄弟叔侄。

那天,天色雖然快要將黑,全村男女老幼先後分成兩個批次,前後相距不足兩百米遠,全都出村邊攔路進行了兩趟「奠祭」。

這一路上的三趟攔路進行「奠祭」,不但不收取「奠祭」物品,還「打發」了一定數量的銀兩以報答給他們……

祭后,便點亮燈火,又再連夜抬棺槨上山埋葬。

聽說在路途中,由於山崎路窄,十六位「大力佬」便只好用肩膀,扛頂着祖父的棺槨,直到墓穴地上埋葬……

嶺崗排九姑爺,他是隨同前往的唯一的一個親人。

當天墓葬結束后,他又隨同那些「大力佬」一起,星夜趕回來,回到家時已經是午夜一點多鐘了。從而可見,當年祖父墓葬的工程量之宏大了……

後來,我們去掃墓時發現,那鷂婆頭山高又陡,海撥約四五百米。滿山遍野生長著各種常年鬱鬱蔥蔥的松木、雜樹。到了半山腰時,再往上面走去,全是青草,十分美麗、壯觀……

每當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重陽季節,從山頂上遙望南方,就能可以隱隱約約地看見遠方的北海城和那洶湧澎湃的汪洋大海。

這塊墓地是祖父生前多次爬上這座高山,用「羅庚」細心反覆推敲多次,最後選中的。據傳說,這是一塊少有的「風水寶地」。後來,有幾個王姓和朱氏的也葬在祖父墓地旁邊,相距甚近。顯而易見,明明是以圖撈點「風水」。

祖父生前有話,在他「百年歸壽」后,必須葬他於此地,切莫不要懼怕山高路遠。

我們王家後來能出許多大學生,旁人都說就是因為這塊「風水寶地」好的原因。故每年清明或重陽時節,大家都去為他掃墓祭祀,以求先祖保佑。

但是,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來,卻很少給祖父掃墓。特別是,在『文革』動亂那十年。當年,清明掃墓被看成是「四舊」、是封建迷信。因此,從那時起就誰也沒有敢去掃過墓了。那會像大平盛世的今天,國家明文把清明節規定為法定假日,連續放假三天,讓人們回去掃墓,以緬懷和紀念祖先。

一直到了1976年清明節時,四哥、大侄子王豪他們才第一次去給祖父掃墓。還是得於通過當地的一個叫其痕哥的叔侄指點,才順利地找到了祖父的墓地哩。又到了1980年,三哥等再次去掃墓。

由於山高林密,他們對祖父墓地的具體位置已不詳,找了老半天都找不到。因為,知道墓地位置的四哥有事,大侄子王豪又正在讀大學,去不了。

最後,找來找去找了一個像墳堆樣的土堆,就誤認為是祖父的墓地便動手整修。忙了好一陣,搞得精疲力倦后,才擺好供品,點香燒紙,祭祀起來。

到了1982年清明節時,五叔、南哥就親自帶領大家一塊去。並在珠龍村上找了個年紀大一點的人一同去尋找。最後,好不容易才找到祖父的真正墓地。

「啊,上次我們拜的是一個舊土堆,並非是祖父墓,拜錯了,笑話!」

三哥說完,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起來。但是,個個都笑得是那麼開心……

要是先祖們在九泉之下知道了,也決不會笑話怪責這幫後輩裔孫們的……

正是:

清明時節霧蒙蒙,先祖安息在珠龍;

裔孫雙跪墓前祭,奠杯美酒緬諸公。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雨人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風雨人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