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江東霸業大結局(中)

第八百五十五章 江東霸業大結局(中)

(這裏繼續上一章的內容,繼續分析,我會把我想寫的劇情敘述一下,讓大家大致能夠知道我的思路。)

第十三張遼

其實在寫張遼這個人物的時候,我一直是有些猶豫的,因為我一直都在思考,這種厲害的將領,bug級別的存在,我到底應不應該讓他加入孫策,也就是主角的麾下。

還是是說我應該就讓他和歷史中的一樣加入曹操?

這裏就要提到一點,我本來是準備讓張遼把孫權揍一頓的,但是既然張遼會加入主角的手下,那麼這個劇情就沒有必要了。

我讓張遼加入了主角,也就是孫策的手底下,那麼在孫策的手下名將雲集,那就很難出彩,所以我也儘可能的給張遼安排一些厲害的劇情。比如在討伐巴蜀的時候,張遼會和關羽交戰,這兩個曾經惺惺相惜的人,各自大顯神通。然後在討伐曹操的時候,他又身先士卒,奮勇作戰,讓曹軍為之擋寒。這裏我要強調一下,這是我的設定問題,因為在我的這個設定里,張遼是非常厭惡曹操的,這個原因具體是因為呂布看過我小說的讀者應該非常清楚,這一點我們後面會再提,這裏就先不說了。在討伐曹操的時候,其實我還考慮給張遼設置一個小劇情,就是那些曾經有的背叛了呂布的舊部和張遼撞上,然後被張遼一個個剁掉。我想表現的就是張遼是一個忠義之人,他帶領着呂布的家眷逃到了江東。孫策厚待了他們,所以他才會報答孫策的恩情,為孫策效力。在我的小說中,張遼也是一身戎馬,屢立功勛。成為了讓天下所有人都聞風喪膽的人。我本人其實是確實想將張遼刻畫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將,但是因為寫三國小說就像是一個名將收集器一樣,名將太多,所以不好讓有的人太強,所以只能把他的戲份刪去一點,寫得比較平庸。

第十四龐德公

他是龐統的叔父,荊州的名士,一個有才學的人。歷史上的他研究學問和司馬徽相齊名,但是在我的小說中,我把它刻畫成了一個算無遺策的秘密人物。他的手下擁有着一個非常厲害的諜報集團,替他收集消息。

而我刻畫的龐德公,也是一個善於謀划並且樂在其中的人。喜歡將一切玩弄於鼓掌之中,並且享受着這種樂趣。孫策在平定荊州的時候,就曾經吃了龐德公不少的虧。但是後來在經過交鋒以後,也是慢慢地把這些負面都扭轉了過來。最後的龐德公也是被孫策所折服,把手下的諜子們都交給了他。他自己則是安安心心地做清楚的名士去了。我刻畫這個人物的想法其實就是塑造一個類似於地下帝王的角色,但是又不是那種黑道帝王,而是那種樂天主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大boss。在我的小說中,龐德公完全可以隨便地掌控荊楚的動向,但是他對於簡單的事情都沒有興趣做,只想挑戰難題所以才決定考驗和對付一下孫策。塑造這個人物只能說我想描繪出一些有意思的劇情,不讓歷史只是普通的歷史,而能有一些反轉。

第十五諸葛亮

作為三國第一軍師,三國演義全片吹的人,我一開始也確實不知道該如何刻畫這樣一個人物。畢竟在史書中濃墨重彩的諸葛亮也是一個值得細細刻畫的人物,但是在我的時代里,諸葛亮出場的時間着實太晚,這就代表他無法趕上最高潮的時刻。

在很多人眼裏的諸葛亮是一個神算鬼謀,又能玩好內政,又對主公忠心耿耿的人。但是在我的文章中,因為主流是江東而不是蜀漢,所以諸葛亮在某些情況下就無法體現出這些優秀的特質,其實我也有考慮過讓諸葛亮去輔佐劉備,可是因為時代的篇幅諸葛亮在孫策奮起的這個時代還非常的年紀又小,根本就不可能直接去輔佐劉備,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個劇情,所以就把這個否決了。

而是讓諸葛亮以一個年輕才子的身份,在平定荊州之後加入了孫策手下。然後我給他設計的劇情就是平定了上庸的三個郡,說是平定可能也不太恰當,是說服。因為上雍的那三個郡,有一個郡的太守是諸葛亮的姐夫,我寫這一張只是想表達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人情味,並不是像三國演義那樣的諸葛多智近似妖。直到劇情來到了討伐曹操這一章節的時候,到了這一個章節,諸葛亮就反而沒有那麼多的戲份,因為我給他安排的是跟隨着巴蜀軍團討伐長安,多偶爾貢獻幾個有用的計策,來寫幾張劇情。我給他真正安排的高潮是最後討伐河北的時候。前期討伐河北並沒有討到什麼好處,所以全國上下都在考慮是不是要退兵,不要繼續北伐。但是諸葛亮卻力排眾議,表示一定要趁著這個機會拿下河北。於是孫策也表示了對諸葛亮的信任,讓諸葛亮擔任北伐總帥,最後諸葛亮也是不負眾望拿下了河北。設計這個劇情,其實也是算是彌補了諸葛亮的一個遺憾,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中原,多次無功而返。一直在長安附近兜兜轉轉,從來沒有到達過中原和河北,寫讓諸葛亮擔任北伐的總帥,也可以理解為是想讓他滿足這個北伐成功的願望。一路打進河北鄴城,成功平定天下。為什麼說是河北鄴城呢?因為歷史上曹操後期被封為魏王的時候,他就是都鄴城。說的詳細一點,就是把中原和河北完全的分開來。中原許昌一帶是漢朝的朝廷,那麼整個河北就是曹操的朝廷。所以很多人就有爭論說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他其實已經有了帝王之實。

第十六龐統

作為和諸葛亮齊名的軍師,在歷史上他着實有些資歷不夠。這個所謂的資歷不夠,是因為他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跟隨劉備攻打巴蜀的時候,就不幸中箭身亡。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沒有實力。劉備諸葛亮,龐德公司,馬輝都高度評價過龐統的勢力,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優秀的人才。在史書中的隻言片語也能夠佐證這一點,所以在我的小說中,我自然是會讓這個人長命。

那怎麼寫這個人物的性格呢,畢竟歷史上的資料並不夠多,那就要和諸葛亮進行一個對比,如果諸葛亮是穩重機智的,那麼龐統就要有一些狡詐,狡猾。我在文章中所表現的也確實如此之所以會這麼寫也是因為我的小說中龐統和龐德公的關係是非常好的。那麼自然理所當然的身上就會有一些龐德公的影子,機智而狡猾。所以我前期給龐統安排的戲份,就是讓龐統接手了龐德公交給孫策的諜報集團,他負責管理這些諜子,收集各地的情報。說白了就是間諜頭子進行間諜作戰和反間諜作戰。最後到了後期討伐曹操和河北的時候,才慢慢的把它從間諜頭子變為軍中的參謀進行謀划。其實我是確實想把龐統的劇情寫得更有傳奇性,比如作為間諜頭子,被人暗殺之類的。因歷史上有個落鳳坡,小說中也可以來一個。我個人是不想寫死任何主角一方的將領或者軍師的,所以這些想法到了後來也都告一段落,不再強求。龐統最後在我的小說中也是作為諸葛亮的輔佐,隨他一起北伐,功勛卓著。

第十七徐庶

作為所謂的水鏡門下三弟子之一。

徐庶可能沒有諸葛亮和龐統那麼出名,但是並不代表他是一個無能之人。

他也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因為他開始並不是讀書的人,他只是一個肆意妄為的遊俠。

曾經一時意氣為人報仇,然後當街殺人,結果能力不夠,當場就被人抓住了。請問他的官員問他是誰徐庶肯定不能說自己是誰呀,於是不開口。原件徐庶油鹽不進也是懶得在審問,決定直接把他殺了。要不是有徐庶的那些遊俠朋友將他救走,徐庶早就一命嗚呼,也沒有後來的他了。

這件事情以後,徐庶開始潛心向學,不再去牽扯什麼遊俠的事,開始跟着司馬徽好好讀書。在到了荊州之後,也是認識了諸葛亮和龐統等人。歷史上的徐庶在劉備被曹操打到新野的時候,也是輔佐劉備作為他的軍師,但是後來由於老媽被曹操抓走了,所以不得不離開劉備。這就是著名的橋段,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在我的小說里,徐庶肯定不會去投奔劉備因為時間上根本就趕不上,所以肯定會投奔孫策,但是直接投奔孫策肯定是沒什麼意思的,所以我剛開始的設定是徐庶用着另一個身份在劉表軍中磨練歷練,最後給孫策也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所謂不打不相識,然後就加入了孫策軍。我的文章中我也刻畫出徐庶是一個尊敬母親的人,是一個大孝子。他在小說中也是一直作為着諸葛亮的輔佐,屢立功勛。

而在歷史之中,徐庶也是一個悔過自新的典範,他開始因為是一個遊俠,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被同僚嫌棄,他毫不氣餒,努力的學習學問。,不斷的向同僚請教,最後同僚被他感動,都願意和他結交,也是在這段時間裏,徐庶的學問不斷上漲。

第十八黃忠黃敘

首先看到這兩個名字,我想表達的是他們是父子。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將門虎子,關羽有關平張飛,有張苞,趙雲有趙統,趙廣。但是黃忠卻是無後,他年紀最大的卻無後,不得不說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我查閱了史書才發現黃忠的兒子原來是英年早逝,年紀輕輕的就死了,然後這麼多年黃忠也沒有再生一個,看來是特別的喜歡這個兒子,悲痛,思念。在我的小說里就讓這個黃忠的兒子存活了下來,並刻畫成了一個勇敢年輕的小將,兵法武藝都學習了他的父親。然後在孫策討伐荊州的時候,這對父子也對孫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當然最後也都全部投奔進了孫策的麾下。

說到黃中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自然是定軍山把夏侯淵給殺了。我一直在思索我需不需要復刻這樣的名場面,因為我的設定夏侯淵肯定是會戰死的,那麼是否要讓殺死夏侯淵的人是黃忠呢?我猶豫了,再三我並沒有去寫這個劇情,因為我想讓夏侯淵奮戰而死,而不是被某個人單獨的殺死。黃忠需要作為一個身先士卒老當益壯的猛將就可以。我的設定里黃忠會在統一天下之前病逝,然後由他的兒子繼承遺志。總要表達一種世事無常,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

第十九袁術

把主角一方的武將說完了,那現在就要說一說小說中優秀的配角,那第1個不得不說的就是袁術,畢竟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袁術是三國所有人的爹。

那麼這個三國所有人的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首先袁術出身名門,四世三公。傳說他出生的時候,神仙託夢給他母親,說袁術有天命在身。年輕的時候袁術也是個富貴公子家的遊俠,天天打獵鬼搞。而在某一天突然哪根弦不對了,開始認真學習,不再鬼搞,最後被推舉為孝廉。不過我個人認為說白了還是拼爹吧,當然一個年輕時劣跡斑斑的人,能這麼簡單的就做高官。

最後他和他的兄弟袁紹也一同參與了何進謀划宦官的事情,何進被殺以後,他非常擔心自己的安危,於是就衝進宮中殺宦官。

殺宦官是殺的爽了,但是這個時候董卓入京了,董卓想要拉攏袁術,袁術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也不想和董卓這種人同流合污,是他就跑到了南陽。這個時候孫堅剛好把南陽太守給殺了,於是這兩個人的合作開始控制這裏,孫堅負責出武力,袁術則是利用名聲管理這裏,但是已經說過,袁術確實不是什麼一個好東西,如果說董卓是殘暴,那麼袁術就是荒淫,不斷的剝削民眾,讓民眾苦不堪言。

最後孫堅在討伐董卓的時候,一路高歌,但是袁術卻聽從了小人的建議,不給孫堅運糧草,導致孫堅失敗。孫堅為此連夜趕回來斥責袁術,袁術感到慚愧,也是立刻給孫堅調發了軍糧。孫堅在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派人想奪取孫堅的地盤,這個時候袁術看不下去,派兵把那個人擊敗了。所以說在正常的情況下,袁術和孫堅的合作還是非常和諧的。

但是好景不長,袁紹跟袁術這兩兄弟翻臉了,袁紹聯合劉表想要弄死袁術,袁術也是把孫堅叫了回來準備干架,因為孫堅戰死此事最後也是不了了之。當時因為袁紹跟袁術翻臉了,但是全天下的諸侯幾乎都是依附着袁紹,沒有多少人支持袁術,於是袁術決定先下手為強,我準備先去擊敗袁紹,一個最有力的盟友那就是曹操。這下他可真的是踢到了鐵板。不僅沒有打贏,還把地盤打丟了,最後只能灰溜溜的去了揚州,然後割據了淮南。同時也是文中所說的那樣,孫策在死了父親之後開始領兵投奔了袁術。

然後他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認為漢室衰微,天底下所有人都有稱帝的機會。然後孫策給了他玉璽,更加擴大了他的野心。最後他在聽說漢獻帝出逃長安的事情之後,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這天下已經不行了。於是他就着急,手下的人說自己想要稱帝,大家都害怕他的淫威,不敢說什麼。於是袁術就急急忙忙的稱帝了。但是他做了皇帝之後,生活奢侈無度,自己錦衣玉食,但是士兵們和民眾們都饑寒交迫。江淮一帶,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他做出了稱帝這樣愚蠢的行為也導致他被天下人所厭棄。於是全天下的諸侯都準備揍他。最後他被天下的人圍攻,走投無路決定去投奔袁紹,但是在路上又被人給堵住了,沒辦法只能返回。最後落魄的死在了路上。

這是歷史上的袁術,但是在我的小說里,我把他的結局稍微改得好了一點點。他還是和歷史上那樣的荒淫無道道行逆施一樣,但是在我的小說中他得到了一個善終。這也是得益於我前期刻畫了一個人物,也就是袁術的大公子。這個大公子是我刻畫的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其實很有才能,但是他並不願意展現自己的才能,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親野心太大。所以他一直在謀划著保全家族的事情,在我的小說中他清楚的感受到了孫策的才能,所以提前結交並幫助他。只是為了獲得孫策的一個承諾,也就是以後他遭難的時候,孫策必須來幫助他。后一切也正如他所說,在稱帝之後全天下的諸侯討伐袁術,手底下的將領也開始了背叛。最後孫策出手解救了他們一家,並且給予他們優待的生活。這個偽皇帝也獲得了一種還算是比較光彩的結局,有一說一,我盡量不會寫死人。

第二十呂布

為什麼我要說呂布呢?呂布在歷史上不就是一個三姓家奴背信棄義的人嗎?因為在我的小說里,我把它魔改加工了一下,他確實是三姓家奴,背信棄義,但他也是有自己的英雄氣概。

首先呂布確確實實的三國第一武將,也不要說呂布希么沒腦子之類的,如果真的沒腦子能打這麼多勝仗?歷史上的呂布雖然名聲臭的一逼,但是能力是實實在在的。他在長安殺死董卓以後,被賈詡用計謀擊敗,被打出了長安。很多人可能都以為呂布肯定是直接就去跟曹操干架了,但是歷史上其實不是這樣的,出了長安以後,呂布剛開始投奔的人是袁術。但是呂布這個人雖然厲害,但是他也有點不靠譜,留下的都是驕兵悍將,完全不服軍紀,所以在袁術手下混了一段時間之後,也被袁術趕走了。這裏混不下去,這呂布就換了個身家,他去投奔了袁紹,袁紹那個時候被黑山賊打得很頭疼,結果呂布一來立刻對陣下藥,把黑山賊打得落荒而逃。呂布認為自己立下了很多的戰功,就準備向袁紹請求增加軍隊,但是呂布的名聲太臭了,袁紹自然是不敢給他增加軍隊的,所以拒絕了這個要求。而且因為呂布手下的紀律太差,袁紹也是有點看不爽呂布。被上面的人看不爽,呂布自己也是有點擔心了,他就跟袁紹說自己想要投奔別人了,袁紹也是答應了,但是內心中動了殺機,呂布也不是什麼傻子,於是在袁紹派人來殺自己之前,就帶着本部人馬溜了。但是袁紹認為呂布這個人是心腹大患,不能放他走,於是就繼續派著軍隊追殺他,但是那些軍隊在追到呂布之後礙於他的威風,都不敢靠近他,只是目送着他逃跑,由此可見呂布的威力真的是可見一斑。

呂布離開袁紹以後,有一個機會來了,曹操跑去討伐曹謙,後方空虛可以趁機掏屁股。於是呂布毫不猶豫的抓住了這個機會,一舉襲擊了曹操大本營。接下來的時光里,呂布就和曹操打來打去打來打去,最後終究還是打不過,但是也把曹操打得非常狼狽。歷史上曾經提到過,有一次大戰之中,呂布其實已經到了曹操的身邊,但是因為天黑看不清這個人是誰,所以把曹操給放跑了。那個時期呂布絕對是曹操的頭號心腹大患。最後呂布逃到了徐州,開始和劉備合作,最後反將一軍搶了劉備的地盤,把劉備趕到了曹操那裏。最後呂布在徐州這個地方待上了不少年,直到被曹操擊敗。

我在小說中改動的就是呂布的結局了,歷史上的呂布是屈辱的被抓,然後拚命的求饒,但是卻沒有人睬他。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於是我就稍微魔改了。呂布在最後的時刻沒有猜疑,而是堂堂正正的帶着手下人出門決戰,最後全部戰死沙場。活這麼雪的原因,只是我覺得哪怕是三姓家奴,也也是有那麼一點英雄氣概的,這麼寫的原因其實也是有一個的,那就是我要為張遼投奔孫策寫一個鋪墊,不這麼寫的話,那張遼就會直接加入曹操的手下。其實我當時是有些後悔這個劇情的,因為如果沒有張遼加入曹操的麾下,曹操手下的名將似乎不夠多,不好寫劇情了。不過事情已經發生,現在懊惱也後悔莫及呀。

第二十一曹操勢力

接下來就是三國小說中最著名的人物了,自然是曹老闆。如何刻畫曹老闆,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大多數都是照着三國演義的模板套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自然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物。所以在刻畫它的時候,自然不會把它寫得特別壞,但是也不可能把它完全洗白,所以曹操的形象一般都是有點黑又有點白。他確實是一個全程讓皇帝沒有什麼生存空間。是他所做的事情,就確實維持了漢朝的權威。就正如那句話所說,如果天下沒有曹操,不知道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所以我刻畫了曹操,他確實是一個權臣,他牢牢的掌控著政權,讓天子沒有任何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這個詞並不恰當,是沒有自己的空間,天子不能命令動曹操曹操完全是隨着自己的心意來做事。於是在我的故事裏,常常就要不斷的和他所有的敵人對抗,不僅是外部的,還有內部的。如果說孫策殺人是壓制,那麼曹操就要不斷的殺人來壓制,因為在曹操出氣的時候,漢朝的這個名頭還是非常重要的,天地上有不少忠於漢室的人,但是隨着曹操一次一次的屠殺和打壓,這些人就再也抬不起頭。在我的小說中,曹操和對支持漢室的人就是這麼一種矛盾的關係,也是因為這些事情才導致一直有地下的勢力反對曹操。這也為孫策擊敗曹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曹操的故事我在這其中刻畫的也很多,他打贏了和袁紹的官渡之戰,他和袁紹的兒子袁熙一戰到底。他也曾出手平定了許昌的漢室黨羽作亂。他的一生是成功而無情的,但是遇到主角孫策,他就必須退位,所以我在劇情的設定里讓他最終也是被孫策擊敗,無奈的讓出了中原的位置,我一直是考慮要不要把曹操寫死,但是後來我決定還是給曹操一個合理的結局,讓曹操在孫策的手底下養老。

說完了曹操就應該簡單的介紹一下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非要刻意說的話,在這個版本裏我算是把曹操給削弱了。畢竟我張遼沒有給他,然後張頜也沒有給他,一下子少了兩個名將,其他的全部是舊部,為了擴充它的名將數量,我還不得不把一些曹家的年輕人拉上來。下面我就來一一解釋一番。

首先要說的就是曹操手下能打的人,第1個就是曹操的宗族兄弟,曹操手底下的大將軍曹仁,

曹仁是一個善於防守的名將,在攻擊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出名的事情,在歷史上他雖然對曹操兢兢業業,但是確實也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事情。出名的那自然就是防守關羽。面對關羽的猛攻,硬是維持着城池不被攻下。如果再往前面的一段時間倒推,他也曾經在南郡面對着周瑜的圍攻而不被拿下,所以說他確實是一個擅長防守的名將。於是在我的小說里,他自然也是繼承了這種設定,防守一流,但是進攻並沒有多少優勢。於是他就成了曹軍中的救火將軍,哪裏一旦遭到了猛攻,就立刻派遣曹仁去鎮守就完事了。同時我也給他設置了非常謹慎的性格,因為這種特別謹慎的性格,導致他在某些戰役中失敗。

說完了曹仁,接下來就是曹洪,陶虹之所以能在三國中有很多的戲份原因,是因為他一生中竟然救了曹操兩次,先不說救曹操是真是假,但是這兩次證明了曹洪確實是一個勇猛的傢伙。第1次曹操去追擊董卓的時候被打了個伏擊,快要完蛋的時候,曹洪把馬讓給了曹操,並且對曹操說,這天下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你。你瞧瞧這話說的多有品位,我要是曹**都感動死了。所以曹洪哪怕有貪財的這種毛病,所以曹操也能夠容忍他,因為他確實對自己很忠心,而且很英勇作戰。曹洪的貪財,為什麼我要強調呢?因為他因為貪財,差點給自己搞出了殺身之禍。我來簡述一下為什麼會有殺身之禍,那是因為曹丕小時候找他借錢,他不借。問題來了,曹操的兒子找你借錢,你都不借。那以後不就等著秋後算賬了嗎?所以曹丕上位以後就找理由想把曹洪弄死,要不是曹丕的媽媽出來說話,曹洪那就死定了。在我的文章里,曹洪確實也是一個莽撞的勇將,形象也沒什麼特別的戲份,也可以說只是一個充數的人。

接下來要說的是兩個年輕的曹軍將領,一個是曹休,一個是曹真。這兩個人是真真正正的曹家的後起之秀,在三國演義里她們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但在史書裏面他們都是功勛卓著的曹魏忠臣。曹真一直被黑,因為他是做了諸葛亮的對手,在三國演義里他被諸葛亮打得落荒而逃,但是現實中真的是如此嗎?並非如此。在史書之中,諸葛亮和曹真是不分伯仲,打得有來有回。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之中,曹真被諸葛亮打得一點脾氣都沒有,最後只能讓司馬懿來出手。然後有一說一,曹真其實並不是曹家的人,他本來是曹操的一個心腹將領的兒子,但是因為這個心腹將領捨命救了曹操,所以曹操才把他的兒子當成了親生兒子撫養。020小說網www.020xs.com

至於曹休他也是有名的名將,大家對他的印象,似乎也只有在三國演義中被陸遜打敗,其實他在史書之中打東吳一直是節節勝利的,只不過在石亭之戰之後輸了,把優勢給名聲全打掉了。這兩個將領我是想把他們當成曹軍的年輕俊秀來描寫,並且在深色討伐曹操的途中,給曹給深色製造不少的麻煩,然後孫策又將他們吸納進入自己的手下成為將領。

接下來是于禁,作為關二爺水淹七軍的背景板,自從這次投降輸一半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被人當成是名將看待,以前的功績也被全部抹消。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唯結果論,因為他輸給了關羽並且投降了,所以他的一切都是錯誤的。然而歷史上的于禁真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經濟嚴明,執法嚴苛,曹操剛剛收服青州軍的時候,這些青州軍仗着自己的軍工和威視到處,徇私枉法。于禁可不給這些人面子,一個個依法查辦。於是這些人不高興了,就向曹操打小報告說于禁造反。這時候于禁的底下人就着急了,說將軍你應該跟曹操解釋啊,于禁則是不慌不忙的說,清者自清,按照既定的計劃,把營帳駐紮好和安排好了防禦攻勢,才向曹操彙報自己的問題,曹操知道前因後果后也是非常稱讚,認為于禁是真名將,而更加的信任他。然後在曹操打袁紹的時候,袁紹來勢洶洶,軍中將都有些畏縮不前的時候,也只有于禁開口說想擔任先鋒抵擋袁紹,事實證明,于禁確實抵擋住了袁紹的猛攻。于禁雖然有名將的風采,但是因為他的軍紀太過嚴厲,所以他也得不到將士的擁戴。他每次打仗繳獲的財物也從來不藏私,全部都交由國家,所以因此曹操對他的賞賜也是非常重。曹操有一次想要收服一個武將的兵權但是又害怕他會嘩變於是就派于禁去,于禁去了,結果那些人沒有一個敢動的,他們都畏懼着他的威嚴。不過他的下場也是非常的凄慘,在他被關羽捉拿之後,關羽就立刻被孫權擊敗,被孫權擊敗后,他又成了孫權的階下囚。然後孫權向曹魏稱臣的時候,就把他放了回去。曹丕這個傢伙有點壞心眼,他心裏看不上于禁,於是就在曹操的陵墓上畫出了于禁投降的場面,看到這個一般人肯定都會氣出心病,因為此事很快也就病死了。在我的小說中,他倒是沒有這麼悲傷的結局,他是力戰到最後,但是也沒有投降,具體的原因在上半章節我已經解釋過了,這裏就不再詳細敘述。

下一個是徐晃,

作為五子良將的一員,大家似乎只會記得威震逍遙津的張遼,或者是投降了關羽的于禁,其他人的存在感似乎都不怎麼高,但是徐晃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特別穩重,特別有實力的將領。

他開始是跟隨着楊奉的,然後天子出逃長安的時候,他也藉此機會投奔了曹操。到了曹操的手底下,他就開始屢立功勛。徐晃之所以能屢立功勛,是因為他有一招絕活,他斷別人糧道的戰法,那是一絕。官渡之戰的時候,他用糧道作為誘餌擊敗了文丑。然後又主動請命襲擊袁軍的糧道,擊敗了大將韓猛。最後在平定河北的時候,他也是奮勇作戰。幫助曹操消滅了袁紹。然後接下來的時光他就跟隨着曹操南征北戰,打馬超打劉備,反正一路打,最後就不得不說他人生中最後的高光時刻。關羽北伐水淹七軍威震天下的時候,曹軍全部都震動,而徐晃則是主動請纓去面對關羽,並且將其擊敗,一舉解決了北伐的危機。這之所以說他很優秀,是因為曹操當時派遣的援軍並不只有這一路,但是徐晃去了立刻就把危機所解決,所以他證明他確實是一個名將。徐晃一生儉樸,對自己約束很嚴,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斂以時服。而且他每戰有功,但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徐晃用兵作戰都把斥候派到很遠的地方。先做出打不贏的樣子,然後再奮勇作戰,追殺敵人奪取勝利,兵士們常常忙得沒有空閑吃飯,可謂別具一格。徐晃常嘆息著說:「古代的人常會憂慮遇不到賢明的國君,我現在有幸遇到了明主,尤其應當立功報效國君,哪裏是為了個人名譽才做的!」所以徐晃把為曹魏的統一事業而戰鬥當作自己效力的機會,以此為動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動。顯出了他那可貴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勛,完全當得上。

在我的小說中,他作為曹軍屈指可數的名將,自然也是戲份不少。抵擋河北,抵擋孫策,他都身先士卒,就哪怕大廈江青的時候,他也奮戰在第1線,想要為曹操出最後一份力。只是最後曹操選擇了投降,他也才放下手中的武器,是一個奮戰到最後一刻的男人。

下一個夏侯惇,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肉票將軍,夏侯敦,其實還真的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麼英勇,真實的史書之中,夏侯敦一直是在河南種田。沒有看出種田,他在河南洛陽這個地方大力開展軍屯農,帶着軍民種田發展農業來提供軍需。

是為什麼這麼一個穩重的人物卻這麼被大肆的描寫呢?因為他的人生還是具有一定的傳奇性。他雖然軍工並不拙著,也沒有什麼有名的勢力,但是他的小故事真的是太多了。

14歲的時候有人侮辱他的老師,他直接拔刀把那個人殺了。

跟隨討伐呂布的時候,有呂布的將領假投降,把夏侯敦當成人質。

還是和呂布作戰的時候,他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因此瞎了一隻眼,然後被別人稱為盲夏侯。

然後在接下來的時光中,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河南種田,當時天下大旱,他帶領着居民努力種田開墾,應是度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當時的民眾們也因此而受益。以後接下來的戰爭中,夏侯敦頂多也就是滑滑水,但是就算這麼滑滑水,他也能混出一點戰功。

而且曹操是非常喜歡夏侯惇的,對於他格外禮遇,別人都沒有這種待遇。可以理解為只要打了勝仗,不管跟夏侯敦沒有沒有關係,反正給他陞官就完事了。夏侯敦本人也是跟曹操關係非常的好,曹操死去之後,夏侯敦也是難受到傷心,不久也就掛了。在我的小說中,夏侯敦繼承的是那個種田的設定,真正的作戰中也確實是滑滑水,並沒有什麼優秀的表現。

在此我還要說一個夏侯敦有趣的小知識,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授予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漢朝官職,便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屬於漢朝同僚,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可夏侯惇依然強烈請求,最終曹操答應了他的請求封其為魏前將軍。

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了,因為這件事情從側面證明了曹操可能真的有稱帝之心,但是他只是一直沒有做而已,要不然為什麼夏侯敦會對稱為漢城這件事情這麼反對,我這一切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算作什麼,這其中的曲折就請各位自己慢慢摸索。

說完了夏侯敦那肯定就要說夏侯淵了,

曹魏名將確實很多,但是和曹操有關係的那種名將當屬夏侯淵為第一。

當屬第一指的是立下的功績以及作戰的能力,當之無愧的可以稱作第一。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夏侯淵本人,夏侯淵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他夫人為曹操之妻妹。曹操在家鄉受某案件的牽連,夏侯淵代其承擔,曹操出了問題,然後夏侯淵給他頂包,最後又被曹操救了出來。我不知道曹操到底是混的多好,竟然能夠讓人就這麼幫他頂包,但是我知道夏侯淵肯定是一個好人,原因很簡單,當時兗、豫大亂,夏侯淵因為飢乏,捨棄了幼子,而養活亡弟孤女。

令人震驚,為了養護弟弟的女兒,把自己的兒子拋棄了?而且古代是重男輕女的,這麼做可以說夏侯淵真的是品格高尚啊。

順帶一提,夏侯淵所養當時13、4歲的亡弟之女出城拾柴時為張飛所得,娶為妻。這給人的感覺真是世事無常啊。

軍中因夏侯淵用兵奇疾常出敵不意,有「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之語流傳。這就是夏侯淵的專門技術了,千里襲人,用白話就是高機動性的軍隊,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然後接下來就是夏侯淵一生中的高光,虎步關右。簡單的敘述一下就是夏侯淵坐鎮長安,然後把西涼的那些大小軍閥打的抱頭鼠竄,一點脾氣都沒有。更不要說那些西涼的異民族,更是一點脾氣都沒有。如果三國演義里馬超是羌人的天威將軍,那麼夏侯敦就是西涼一帶所有異族的天人將軍。因為他鎮守長安時立下的功績,所以曹操也曾經大為讚歎,虎步關右,所向無敵。

但是這樣的名將其實也是有缺點的,因為他作戰勇猛反而不喜歡思考計謀。曹操也常告誡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

在定軍山戰死以後,曹操就分析過這個問題,在得知夏侯淵的死訊后感嘆道:「敵人燒鹿角,該鹿角距離本營達十五里。夏侯淵卻親率400士兵去大營外的鹿角陣地,然後讓士兵修補被破壞的鹿角。敵人在山上望見此景,從谷**兵。夏侯淵率兵與敵人搏鬥,敵人於是繞出其後。夏侯淵的軍隊退回大本營而夏侯淵本人未能歸來,非常令人傷感。夏侯淵本來並不是會用兵的人。軍中稱他為『白地將軍』。身為督帥尚且不應該親自作戰,更何況是去修補鹿角!」

把這些東西梳理一下就可以理解,如果對面打的是那種沒有什麼計謀的敵人,夏侯淵的戰術打出來那就是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但是魚蛋遇到了那些聰明的厲害的對手,這種東西就施展不出來,反而受制於人。,你最後也在定軍山戰死。對於這個角色,我也是給他安排了細緻的結局,我也是讓他戰死,畢竟我認為夏侯淵這種英勇的名將就是應該死在沙場上。

武將說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就該說一說謀士了,在這裏我先不說荀彧,因為許玉我要把他跟天子一起說。所以我們第1個要談的人是郭嘉。

郭嘉這個人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史書上稱讚他為世之奇才,

現在的郭嘉吹更是來了一句,郭嘉不死卧龍不出。

那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沒有這麼牛逼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人生歷程。

開始的時候天下大亂。那時候袁紹在河北名聲鵲起,於是我們的國家呢,就決定去看一看,然後跟袁紹說了幾句話,覺得這個人不講究啊,也是沒有了投奔的意思,於是就這麼休息了6年。

然後在這個時候曹操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嗝屁了,曹操身邊沒有人可以問計謀了,這可怎麼辦呢?曹操只好找到荀彧,問他有沒有可以推薦的人選,然後荀彧就把郭嘉拉了出來。這兩個人聊了幾句,互相看對方,那是相當的順眼。曹操認為郭嘉是能幫自己成就大事人,郭嘉也認為曹操是自己應當效力的君主。從此就是君臣相知,天作之合。

後來曹操討伐張秀的時候打了敗仗,他的老對手老朋友袁紹看着有點幸災樂禍,給了封信嘲諷曹操,曹操為此有些悶悶不樂。模式的作用就是要替主公排憂解難的,於是郭嘉就在此時此刻對曹操提出了著名的10勝10敗,曹操被這個雞血一打,那是相當的有志氣啊。

然後在劉備來投靠曹操的時候,底下有的人說要殺劉備,但是郭嘉則是認為暫時不能殺,應該改成軟禁。曹操沒有聽從這些建議,而是選擇和劉備做朋友,唉,劉備並不認曹操這個朋友。原因就在後來曹操放走劉備之後,劉備立馬就翻了臉,所以曹操也非常後悔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聽郭嘉的話。國家最被後世人吹噓的,自然就是他預測了孫策的死亡,預測孫策輕而無畏,可能會被刺客刺殺,結果歷史就跟所有人開了一個玩笑,孫策真的被刺客給刺殺了。這是一個巧合,但是又給郭嘉的神算鬼謀增添了一份迷惑性。然後曹操擊敗了袁紹之後,袁紹病死,中軍都認為應該趁勝追擊的時候,郭嘉說我們這個時候不能追啊,應該等袁紹那幾個幾個兒子自己吵架就完事了。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一切也如同郭嘉所遇到的那樣,袁紹的幾個兒子為了爭權,大打出手。曹操趁着他們爭權奪利的時候揮軍北上,輕輕鬆鬆的把袁紹幾個兒子全部都打跑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河北。

平定河北的時候,國家又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讓曹操重用河北的名士收復人心,曹操同意了這個提議,甚至重用了寫書罵自己的陳琳。

然後這個時候袁紹的幾個兒子都跑到了異族那邊,曹軍豬匠都認為不用再繼續追了,因為都是喪家之犬,何必擔心他們。現在該做的應該是回歸許昌,防止劉備說服劉表進攻許昌。這個時候郭嘉又開始跟人與眾不同了,他認為劉備完全不必擔心,因為劉表肯定不會聽劉備的話,因為劉備是天下豪傑,劉表根本就沒有把握自己能壓制住他,所以肯定不會聽從他的意見,進攻許昌,但是關外的湖人一直受到袁家的厚恩,對袁家有着一定的恩情,所以他們不可能做事不管看着袁家滅亡,他現在沒有什麼動作,但是以後遲早還是會動手的,我們要未雨綢繆,必須提前出擊將他們擊敗。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爆發了白狼山之戰。此役,張遼率領先鋒大破烏桓,烏桓單於蹋頓被臨陣斬殺,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饑,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着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有人說如果郭嘉活着,說不定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吹郭嘉吹過了,統一天下這種事情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影響的。不過曹操和郭嘉的感情倒確實是特別深厚,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並且兩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裏,「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裏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誰知道郭嘉死的比曹操還早,所以託孤的事情也只能告一段落了。

郭嘉之後,就要說程昱了,

程昱其實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着實沒有什麼顯著的戲份,他的智謀不輸郭嘉,而且做決定也很果斷,當得上謀士之名,

兗州刺史劉岱辟召程昱為用,程昱不應命出任。當時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袁紹令妻子居於劉岱處,公孫瓚亦遣從事范方帶兵助劉岱守地。後來袁紹與公孫瓚不和。公孫瓚擊破袁紹軍,於是遣使向劉岱說要收取袁紹的妻子,令劉岱遣上,並與袁紹絕交。公孫瓚又向范方下令:「若劉岱不遣上袁紹家小,便領兵回來。待我定了袁紹,就攻打劉岱。」劉岱連日不能決議,別駕王彧向劉岱說:「程昱有謀略,能斷大事。」劉岱於是召見程昱問計,程昱說:「如果放棄袁紹這個近援而求於公孫瓚為遠助,這等於求人于越地以拯救受溺的兒童一樣。而且,公孫瓚亦非袁紹之敵,如今雖稍勝袁紹軍隊,但最終必為袁紹所擒。如果取其一朝一夕之勢而不思慮長遠的計劃,將軍您必敗無疑。」劉岱聽從其計。於是范方領其兵歸去,兵尚未至而公孫瓚已大為袁紹所破。劉岱表奏程昱為騎都尉,程昱卻以身疾請辭。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袁紹和公孫瓚的鬥爭中,劉岱被夾在中間不知道怎麼處理,於是只能去找程昱問策,程昱直接預言公孫瓚的失敗,表現出了他的遠見卓識。

後來劉岱為黃巾所殺。曹操兵臨兗州,辟召程昱,程昱一口答應。程昱將行之時,他的鄉人十分疑惑,說他:「怎麼你前後的行為如此相背?!」程昱卻只笑而不應。程昱初至之時,曹操便跟他談論大事,十分高興,以程昱為壽張令。曹操征徐州時,令程昱與荀彧留守鄄城。那時張邈等軍作叛,迎呂布入兗,四周郡縣響應,唯有鄄城、范縣、東阿不動。有呂布軍的降兵,說陳宮欲帶兵取東阿,又使氾嶷取范縣,吏民皆十分恐懼。荀彧對程昱說:「如今兗州作反,唯有此三城得以保全。陳宮等以重兵臨城,如果不能同心結力,三城必震動。而您是吏民之望,如今回去向他們遊說,一定可以成功!」

這是一個非常見你的任務,但是程昱還是完成了,他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硬是把這個地方守住了,守住三城,以待曹操。曹操歸還,執程昱之手道:「若非程卿之力,吾無所歸矣。」就是表達如果沒有程昱,那麼他曹操就連家都沒有了。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數度失利。又有蝗蟲災害,於是雙方引兵暫去。袁紹於是使人遊說曹操連和,希望曹操能遷居於鄴城。當時曹操眼見兗州新失,軍糧又將盡,計議之下正想答應袁紹要求。程昱見事,向曹操言道:「私下聽說將軍打算將家屬遷居於鄴城,與袁紹連和,有這樣的事嗎?」曹操說:「是的。」程昱勸諫:「我認為將軍您只是一時臨事而懼,否則又怎會如此不深思熟慮?袁紹據有燕、趙之地,懷并吞天下之心,可是其智不能濟其事。將軍自以為能在他底下做事嗎?將軍您有龍虎之威,可以做韓信、彭越他們這樣臣服於他人的事嗎?如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可守。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的神武,加上我和文若等人的協助,並收城池士兵而加以運用,那麼霸王之業可以成就了。希望將軍能慎重考慮一下!」曹操才放棄連和袁紹的想法。

曹操真的是動不動就灰心喪氣,所幸他的手底下的人不斷給他打氣,讓他能夠堅守,可以說沒有程昱,就沒有魏國了啊。

程昱遷為振威將軍。當時袁紹在黎陽將移兵南渡,而程昱卻只有七百兵守着鄄城,曹操知道危急,命人告訴程昱,欲加二千兵前往鄄城助守。程昱不肯接受,說道:「袁紹擁兵十萬之眾,自以為所向無前。他若見我領兵少,必不敢輕易來攻。但如果增加了我的士兵,過多則不可不攻,要攻之必克,只會兩損其勢。願公不要懷疑!」曹操從之。袁紹聞程昱兵少,果然不敢進兵。這裏表現出來的是程昱的勇氣和力量,

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劉備奔江東求助。有人認為孫權必殺劉備,程昱卻料道:「孫權新任在位,尚未為海內所忌憚。而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孫權雖然有謀,亦不能獨自抵擋。劉備則向有英名,關羽、張飛皆是萬人之敵,孫權必定援助他們以防禦我軍。之後分道揚鑣,劉備已得到實際資助,那孫權又不能得之而殺了。」孫權果然補給軍兵與劉備,以抵禦曹操。

程昱其實也是一個優秀的謀士,只不過三國演義里戲份不多,但是在我的小說里,還是讓他展現出了作為謀士的一面,多出計策並進行謀划。

(曹操一方的勢力大致講述到這裏,還有最後一章就完結了,最後一章講述的就是袁紹劉備以及漢室三方勢力,謝謝讀者們看到現在,萬分感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江東霸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江東霸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五十五章 江東霸業大結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