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石牛觀

第一章 石牛觀

話說當時湘陰縣尚屬長沙府,地幅遼闊,多水而少山。其中有一座小集鎮,坐落於湘江之畔,稱作望江鎮。小鎮處水域水流平緩,又有一個小小的泊船碼頭,平素往來在湘江河裏南來北往的商貨船隊常常在此靠岸休整,讓小鎮成為十里八鄉熱鬧繁華的所在。

出鎮子西南四五里,有一座石牛觀,原是本地規模最大的一處觀廟。傳說大清順治年間,湘江河裏有一條數丈長的大黑魚成精作亂,每每乘着狂風驟雨上岸攝走沿河百姓家的牲口孩童為食,望江鎮人口眾多,受禍害最深。

就在這時,有一位雲遊的道士來到望江鎮,聽聞此事後,宣稱有法子除掉黑魚精。道士領着鎮上鄉民在鎮外一處枯井邊用石頭雕鑿了十多頭石牛石羊,大小和真牛真羊一般無二。

等到又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黑魚精果然上岸來到鎮上覓食,道士便做法念咒,枯井邊那些石牛石羊居然化為活物,鳴叫不停。黑魚精被動物叫聲吸引,來到鎮外牛羊聚集之處,半空中張開血盆大口狠,將牛羊吸入腹中。道士見黑魚精中計,立即撤去法術,牛羊頓時又在惡魚腹中化為石頭。

十餘頭石牛石羊遠比同等數量的真牛真羊沉重得多,黑魚精不堪承受,癱在地上不能行動,狂風驟雨也隨之消散。

道士隨後帶領鄉民趕到枯井邊黑魚精受困之處,用火油柴草將魚精覆蓋燃燒,大火直燒了三天三夜,腥臭之氣數里之外可聞。等到火熄煙散時黑魚精早已屍骨成灰,唯有吞入腹中的石羊石牛遺留在灰燼之中。大害既除,鄉民們正要感謝那道士,誰知那道士早已飄然而去,不知所蹤。

後來鎮上百姓籌資在遺留石牛石羊的枯井邊建了這一座道觀,稱作石牛觀,以此銘記雲遊道人利用石牛石羊除去黑魚精的恩德。每逢四時八節鄉民都要來觀里進香禱告,所求所願居然十分靈驗。於是這石牛觀名聲逐漸傳揚出去,竟然成了十里八鄉香火最盛的觀廟。

直到三十多年前,長沙及岳陽一帶漲大水,洪水幾乎漫過河堤,情勢危急。有人傳說石牛一類可鎮河止水,於是鄉民們便把石牛觀那遺留的石牛石羊全部推入河中填鎮河眼。

後來洪水果然退去,只是石牛觀沒了石牛石羊之後,百姓祈求也不再如願,香火也就漸漸衰落,駐觀的香火道人失了供奉紛紛另謀生路,道觀從此無人看管,到如今便成為一處荒涼破敗的所在。

大概在前幾年,鎮上來了個外地道人,白日裏在街市上給人算命卜卦批八字,夜間便在這破落的清泉觀落腳安身。這道人約摸五六十歲,身量矮小削瘦,道號叫做什麼已經無人記得了,只因他左腳微微殘疾,走起路來一瘸一拐,每每別人笑話他時,他便自嘲是路面不平之故。

久而久之,鄉民們便都笑稱他為「不平道人」。這老道一張嘴能說會道,加上他天性詼諧幽默,很受鄉親們喜歡,沒人將他當做外鄉人看待。

老道入住石牛觀后,將後院幾間原本駐廟香火道人居住的房屋整理修葺,倒也自在安逸。只是這道觀遠離集鎮,周遭無人居住,老道獨居無此,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難免清冷孤獨。

直到前些時候,一場風雨過後,鎮上有個姓馮的青年來到石牛觀,說是家裏的破草屋被風雨摧毀,無處棲身,要和老道在這觀里搭個伴兒。老道樂得有人作伴,從此這一老一小就在觀里搭夥住下。

說起這姓馮的青年,大名叫做馮學義,因小時候貪玩磕傷額頭,留下個圓形淺疤,玩伴便給他取個外號叫做「馮三眼」。馮三眼他爹馮大牛曾給一代名臣左宗棠左督爺做過馬弁,後來左督爺病逝於福州,羅大勇便也卸甲護送左督爺靈柩回鄉。

卸甲歸鄉之後,馮大牛用積攢多年的軍餉存銀置購了田地屋宅,娶妻生子,日子過得也還殷實。直到馮三眼十四五歲時,馮大牛染了重病,為了治病家中花光了積蓄,最後只能變賣家產,只可惜還是也沒能換回馮大牛一條命,真箇是落得個人財兩空的下場。

馮三眼母親受此打擊不久后也憂鬱而亡,只留下一個半大不小的馮三眼獨活人世。從此馮三眼便靠着捕魚抓蝦或替人打零工過活,日子雖然艱辛,好在鎮上的人情厚,鄉親們多有接濟,馮三眼總算長大成人。

這天傍晚,馮三眼給人做零工結了工錢,主家另送一塊臘肉酬謝。馮三眼心裏高興,便又去酒鋪沽了一斤白酒,回到道觀里將臘肉用野蕨辣椒炒了一大盤,和不平老道就著白酒大吃一頓。

不平老道本是正一教的道人,不忌葷腥,直吃得滿嘴流油。馮三眼端起酒碗對不平老道說道:「道爺,您好不容易將這破廟收拾好,我就過來搭夥沾了您老的光,這碗酒我敬您!」

不平老道也端起酒碗和馮三眼碰了碰,仰脖喝了一大口,笑道:「馮家小哥,你就不要跟老道我客氣了。老道我一個住在這破觀里,平日裏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多個人作伴反而熱鬧些。」

這一老一少正喝得面紅耳熱,聊得興緻高昂,突然聽到前院大殿裏似乎有人聲響動。石牛觀荒廢已久,平素無人問津,哪來的人聲?兩人便放下酒碗一齊起身來到前院察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湘怪談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三湘怪談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石牛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