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心傳法

第六百六十二章:心傳法

翾楚說:「師爺,里,那些大師,見了晚輩,會給傳授秘籍,比如心傳些什麼功夫秘籍?嘿嘿嘿……」

翾楚心想,這心傳也就是人家老前輩,看見了,練武絕世奇才,才給傳授,不過給師爺可不能這麼說呀!

嘿嘿,試探試探,看看師爺對我怎麼樣,說不定能給自己傳授一些什麼絕世絕學呢!

鍾離權笑道:「心傳明顯比形傳境界高,它無需藉助外在的語言、姿勢等看得見、摸得着的方式來傳承智慧,而是以心傳心,完全超越了語言、文字,是心與心之間的直接傳遞。有點像複印機複印的過程——老師有什麼,你就有什麼,完全複製過來了。不過,這裏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師生之間必須心心相印、生命相通。」

翾楚心想,這師爺,不是聰明的很吧,讓他心傳,只不過想要秘籍,沒想到他居然拿心心相印來說事。

翾楚說:「師爺什麼叫心心相印、生命相通?」

鍾離權笑道:「通俗地說,就是師生相互之間有一個深度的接納和認可,把對方的生命接納為自己生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視他為己,不斷地有一個認可、接納、深入的過程。我們認可多少,接納多少,老師的學問、智慧、能量就轉化給我們多少。這個認可與轉化,是同時的、同步的、同比例的。認可百分之五十,就轉化百分之五十;認可百分之百,就轉化百分之百。認可本身就是轉化,不斷認可就是不斷轉化。這是一個消極轉化法。」

呂洞賓笑道:「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着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1、「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鍾離權笑道:「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翾楚說:「哪六個方面?」

鍾離權笑道:「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鍊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2,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裏,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呂洞賓笑道:「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3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4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道姑翾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道姑翾楚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六十二章:心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