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章 囑咐

第1479章 囑咐

「文垚,出兵孟加拉的兵馬錢糧均已備好,為父已經下旨京城的衛所分批前往西南洋(印度洋),分別駐紮在蘇藩與蒲藩,宣喻聖旨的使者也已經吩咐黃淮三日內派出。最遲在明年二月,攻打孟加拉國之戰就要開始。」

「既然將士們即將陸續出發,你也不能繼續在京城了,最晚臘月初一你要啟程前往南洋,也是住在蘇藩或蒲藩。」當日中午,在飯桌上允熥對文垚說道。

「要出兵攻打孟加拉國了?」文垚有些驚訝的重複一句。年前允熥就和他說過一次,但差不多十一個月過去,文垚以為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出兵之事已經不了了之,或者至少要推遲到明年,沒想到這時忽然告訴他已經準備好了,他一時有些反應不過來。

而且,「爹,怎麼這時出兵?不讓大哥在京城過年了么?」文圻問出了文垚的心裏話。

「不能再拖了。」允熥說出了和對大臣時說的一樣的理由:「若是等到過年,之後的正月也要允許將士們留在京城,不可能將派兵出征,這就得耽誤超過兩個月。因為之前父親與思齊的事情,本就已經耽誤了至少三個月,絕對不能再拖了。」

「是,父親。兒子知道了。」文垚雖然心中不願,但仍然答應道。

「文垚,父親也知曉你不願意,但確實不能再拖了。早一日出兵,就能早一日打下孟加拉,你就能早一日擁有自己的藩國。而且,若是戰事進展順利,至多兩三個月就能打下孟加拉,明年年底也不會命將士征戰,你可以回京過年。到那時,你立下戰功,獲得自己的藩國,以此向你娘報喜不好么?」允熥又道。

聽到這話,文垚回想起自己的母親從他十一二歲開始就在他耳邊嘀咕『將來打下一個大大的、不比中原小的藩國』的話語,頓時也覺得明年年底回京告訴母親自己擁有藩國,確實會讓母親更加高興,出言答應道:「是,父親,兒子明白了。」

「你能明白就好。」允熥笑道。

「爹,那大嫂怎麼辦?」文圻問道:「是與大哥一起去南洋么?」

「你大嫂已經懷了身子,不宜出遠門,如何能去南洋?」允熥說道:「她當然要留在京城待產,等生下孩子再將養一陣后再去孟加拉。」

「大嫂生孩子,也要等到明年八月了吧?再有幾個月就過年了,不如再在京城國幾個月,等到年後再與大哥一起前往孟加拉。」文圻又道。

「是你大哥大嫂去封地,又不是你,父親怎麼覺得你比你大哥更加關心?」允熥笑着說了一句,又道:「那大約就是等到後年過年後,你大哥大嫂再去孟加拉。」

「哦,」文圻答應一聲,沒有再問什麼。

允熥見三子不再說話,轉過頭面對文垚。「文垚,你此次前往外藩,有些事情定要好生注意。」

允熥開始教導自己的長子。「首先,就是所部將士。父親招募願意前往印度的將士,共得三萬餘人,又填充了些犯人共四萬餘,分給你一萬,組建左右護衛。將來到了孟加拉,再招募當地人組建中護衛。」

「這一萬餘將士就是你最要緊的班底,你一定要掌控他們。至於如何掌控,無非是恩威並施。你到了蘇藩或蒲藩,一定不能只窩在城中繁華之地,至少每日都要去軍營中看一看,巡視一番,同將領交談,鼓勵軍心士氣。若是有將士立下功勞,一定要按照規矩賞賜。父親不鼓勵你厚賞,不過若是你願意厚賞也可。而且,父親覺得,你最好能夠住在軍營里。這是示恩。」

「至於威,則是有過必罰,絕對不能容忍。當然,還需要根據具體情形進行分辨,不可一概而論。高煦已經做了十多年蘇王,也極其擅長帶兵,這方面你可以多多向他請教。」

「兒子一定多多向蘇王叔請教如何帶兵。」文垚答應道。

「你要向他請教的可不僅僅是帶兵。」允熥又道:「他鎮守蘇藩多年,藩內甚少聽聞有百姓造反,而且去過蘇藩之大臣、藩王都說蘇藩蒸蒸日上,你也要多向他請教如何治理藩國,尤其是如何對待當地的土著百姓。這一點父親沒什麼經驗,難以教導於你,你只能向分封在外的藩王請教。」

「而且不要僅僅向高煦一人請教。父親覺得你此去南洋不要在外漂泊過多,最好儘快趕到蘇藩每日巡視軍營,所以越藩、宋藩是去不了了,但蒲藩、蘇藩與洛藩距離很近,你也可向賢烶和洛王叔請教。當然,印度之民與南洋土著並不相同,他們的經驗也未必適用,切不可盲聽盲信,父親也難以對你指教,還需你自己摸索。」

「但有件事,你一定要按照父親的吩咐來做。印度有兩大宗教,其中之一是婆羅門教,另一是天方教。你出發前往孟加拉前要崇信佛教,到了孟加拉也要推廣佛教,要對婆羅門教示好,打壓、驅逐天方教。」

「爹,佛教不是從印度傳來中原的么?當年三藏法師不是去印度取回真經么?怎麼,現在印度沒有佛教了?還有,這個婆羅門教是怎麼回事?」文圻這時忽然又問道。鼓勵佛教、打壓天方教已經是允熥的老慣例了,他們不知多少次聽說過打壓天方教徒的事情,當初在安南殺戮色目將士之事雖然並未泄露,但不少人懷疑之所以幾個衛所的色目人被殺的乾乾淨淨,就是因為允熥的態度導致『平叛』的將領不接受投降所致。

但印度沒有佛教徒這件事他們還從未聽說過,更加沒聽過這個叫做婆羅門的宗教,文圻好奇之下就問了出來。不僅是他,文垚、文垣等人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看着允熥想聽他解釋。

「當年三藏法師確實是從印度取回真經不假,但現下印度信奉佛教之人甚少,難以尋覓,大多數是婆羅門教,小半是天方教,佛教徒大約只是百中有一。若是能找到當地的佛教徒自然好,但因為他們人數太少,還是不要抱太大期望。」

「至於婆羅門教,這是印度獨有的一種宗教,與佛教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十分不同之處。父親向你們介紹一下印度教。」

「其一,婆羅門教也是多神教,多神教的概念父親已經與你們說過了,婆羅門教號稱有三千三百萬個神靈(『這麼多』文圻驚呼道),不過其中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在婆羅門教徒看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不斷變化不同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大多數婆羅門教徒雖然相信世間有三千三百萬個神靈,但往往只崇信三大主神之一。」

「其二,與佛教一樣,婆羅門教徒崇信輪迴轉世,只有崇信婆羅門教達到梵我如一才能解脫,成為神靈。」

「當然,婆羅門教最令人難忘的,也是最不好的一點,是它推崇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一種將人分為等級之制度,從上之下共有四等,第一等為婆羅門,負責祭祀神靈;第二等為剎帝利,為朝廷文武官員;第三等為吠舍,為上兩等人家的官家,官府職位較低的官員,或為農經商;第四等是首陀羅,不能為官,只能為農為兵。」

「這不是挺好的么?」文垣說道:「上下各司其職,各盡其能,若是能夠選賢舉能,也不失為好事。」

對文垣的話,允熥露出微笑,道:「若僅僅如此,當然還算不錯。但更加要緊之事在於,想要變動種姓極為艱難,非常人所能做到,也並無任何如同科舉之提升種姓之法,即使某人再優秀,若是本地的祭祀不準,也不能提升種姓,不能提升種姓,就只能做原種姓才能做的差事,若是擅自做上一等種姓的差事,就是大逆不道。」

「而且嚴格限制不同種姓之人的婚配。女子不能嫁於低種姓之人,有違此規矩即廢除原種姓,貶為賤民。」

「而且其習俗對寡婦極為苛刻,丈夫去世后若是無子,則寡婦要被當眾燒死;女子地位也極低,任由夫家打罵,娘家不得干涉。……」允熥說了許多有關婆羅門教的事情。

這些聽得文垣等人直皺眉。其實這個年代的種種制度,哪有不是等級制的?就算是部分可以隨意更換本國國君的國家,那也是貴族才有權力更換,輪不到底層百姓。華夏的科舉制已經是最公平的底層百姓上升的制度了,但全國實際上也只有百分之一的家庭可以通過這一制度提升自己的地位,大多數百姓也不可能改變命運。歷史上到了明代後期,隨着發源於江浙的東林黨把控朝政,大肆舞弊將進士、舉人名額給自己人,普通百姓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機會更是降到了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歷史上滿清入關后許多人投靠滿清,也有一個原因是東林黨太不公平,而滿清選拔文官,即使刨去留給旗人的官職,也比東林黨公平。

但即使全世界各地實行的都是等級制度,但像印度這麼固化的也是獨一份了。歐洲等地的貴族還有可能敗落,但印度的上等人除非真的是倒了血霉,不然一代又一代都是上等人,即使有時家族敗落了,也始終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哪怕過去三四代只要能出一個有本事的人就能崛起。

這也是文垣等人皺眉的原因。儒家不反對等級制度,但強調不拘一格任用賢能,而不必在意出身。原本他們聽到各分等級各司其職覺得還挺好,但聽到這麼固化就不滿意起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踢開永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踢開永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79章 囑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