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為何只招勛貴

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為何只招勛貴

允熥介紹完了自己暫時要設置的課程,等待陳繼問問題。陳繼確實問問題了,可問題卻出乎允熥的預料。「陛下,不設置有關征戰的課程么?」

「將來等他們大些了會設置有關征戰的課程。不過陳卿,你為何會問出這個問題?」允熥反問。

「陛下,臣看陛下設置這所學校所招募的學生都是勛貴子弟,以為陛下是要從小培養能征善戰的統帥。既然是要從小培養能征善戰的統帥,那即使他們年紀尚小也要設立有關征戰的課程。」陳繼回答。

「陳繼,你的猜測並非是朕的意思。朕並非是僅僅要培養能征善戰的統帥,而是要培養能輔佐朕的大臣。」允熥隨即將昨天晚上對允煕等人說的話說了一遍。

「既然如此,陛下,為何僅僅招募勛貴子弟,而不招募文臣子弟,和民間的孩童?」陳繼問道。

允熥忽然回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在昀蘊、昀芷、允煕、文垚等人離開,敏兒也帶着弟弟去睡覺后,熙瑤也問了他同樣的問題:「夫君,既然要培養輔佐之臣,為何不招文臣子弟入學?夫君為何,不如同宋代一般,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要與勛貴共治天下?夫君,雖然妾的父親也是受朝廷恩賞加封世職,可妾以為,歷朝歷代都是武將叛亂,從未聽說過文官叛亂之事,所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否更適宜?」

而且當時熙瑤還問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此有關朝政之事,夫君為何要讓妾與妹妹,以及昀蘊、昀芷姐妹聽?」

允熥想到昨晚的事情,又看了陳繼一眼,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窗戶邊。陳繼的問題即好回答也不好回答。說好回答,是因為允熥有明確的目的;說不好回答,是因為這個理由他沒辦法和陳繼直說。

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尤其是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大約都思考過如何讓本朝的統治更加持久,允熥自然也不例外。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思考結果都差不多:儘可能將權力攬在自己手裏,即使不得不分權,也要將權力儘可能打散。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漢武帝首先設立內朝,作為自己的顧問,原本掌管文書的尚書等職位地位提高;同時將丞相之職廢除代之以三公,後來又設立大將軍分太尉的兵權。東漢時尚書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分割或替代了九卿的權力。使得權力更加分散。

從魏至隋,因為長期戰亂,而且士族崛起,皇帝無法進行大規模改革,所以官制也無太大變化。隋文隋煬兩代皇帝試圖改革,但沒等取得成效就被推翻。

唐代是劇烈變革的時代。從選拔官員方面,鞏固科舉制,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卻又不設立中書令與尚書令,而是以左右僕射代之,進一步削弱大臣的權力。宋代更是設立了層巒疊嶂、讓人眼花繚亂的官職,對丞相的權力進行分割。

削弱丞相的權力最終在明初達到了頂峰。朱元璋廢除丞相之位,直轄六部,等於是自己兼任丞相,即當國家元首又當政府首腦。

允熥在很久以前曾經認為這些皇帝的想法都是對的,並且認為後代的皇帝若是都有朱元璋的工作勁頭,大明朝足以維持到人口真正超過土地承載力,只能通過大規模戰亂削減人口的時候。

可通過這麼多年走南闖北的查看,和自己對歷朝歷代的總結,再聯繫前世曾經學過的內容,允熥發現,他們的做法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在削弱皇帝之外所有人權力的過程中,皇帝也逐漸真正變成了孤家寡人,沒有同盟者,必須以一人對付所有的官員。

而不論如何,即使是朱元璋這樣的工作模範,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並不能顧及到所有事情,隨着時間的推移各種問題仍然會出現,皇帝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一個一個將所有問題都解決,隨着問題的積累和最終爆發,國家還是會滅亡。

所以允熥認為,作為皇帝,不能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也必須尋找同盟者。

宋代的皇帝模模糊糊的,大約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也尋找同盟者,並且定為士大夫。宋代一面在削弱每一個官職的權力,另一方面,設置了種種優待士大夫的制度,皇帝的權力並不受到某一個具體官員的限制,但士大夫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極大的限制皇帝的權力,中樞朝廷的掌印官若是聯名反對皇帝的某一項制度,是能夠幾乎百分之百駁回皇帝的旨意的。

可這也產生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宋代打仗不行。有些人列舉數字,說宋代的對外戰爭勝率是最高的。這當然不是假的,但宋代主動出擊極少,都是在家門口防禦敵人的進攻,而其他大一統的朝代都有許多大規模主動進攻的記載,勝率不好一概而論吧。

更為重要的是,士大夫階層有自己的利益,並非與皇帝完全一致,他們逐漸出台了許多有利於士大夫階層的政策,向上擠壓皇帝,向下壓迫百姓。宋代的百姓過得很苦,大小起義/造反不斷,沒有其它任何一個朝代在國家繁榮富饒的時候有宋代這麼多起義/造反的。

可與武將共治天下也不成。唐代中後期因宗室勛貴被屠戮一空,幾乎就是與武將共治天下,卻釀成安史之亂,以及之後綿延二百多年、宋代才真正解決的藩鎮之禍。

允熥在史書中,在自己前世的記憶中找啊找,最終找到了他認為最合適的同盟:勛貴,或者說貴族。當然,現在的貴族並不完全符合他的心意,需要進行近代化改造。同時再吸取即將崛起的那個階層,建立新的統治階級。

看一個階層或階級適不適合作為同盟,最重要的就是看是否有相同利益。貴族階級作為世代通過血緣繼承家業,這一點與皇帝本人一致,具有相同利益。實際上,歷朝歷代,在面對農民起義軍或異族政權的時候,勛貴都是堅持抵抗到最後的。

滿清入關后,文官在剃髮令發佈之前聞風即降,勛貴卻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投降;封到雲南的沐家甚至堅持拒絕滿清勸降,在昆明丟失后仍然堅持抵抗,甚至在永曆帝遇害、明代正式滅亡后仍然堅持反清復明。

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道德就比文官高尚,而是因為他們的利益與大明高度一致。

僅次於利益的,就是看這個階級或階層是否能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或與武將共治天下都比較偏,容易產生重文輕武或重武輕文的情形,而貴族階層不會有這個問題。貴族本身並沒有文武之分,只是中國傳統軍功才能封爵,而文官想立下封爵的功勞很難,使得封爵的大多是武將,好像貴族就是武將似的。

可這一傳統將會被打破。允熥設立了總政治部,在軍中派出文職武官,再論功行賞的時候這些文職武官也會得到封賞。主帥封個侯爵,總領後勤軍醫等的文職武官可以封一個伯爵嘛。這樣一來,貴族的短板就被補上了。

或許有人會舉出歷史上貴族不學無術、浪蕩無行的例子。允熥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即沒有權力,也沒有責任,努力學習也沒多大用處,熱心朝政反而會壞事,為了打發時間只能玩了。給予他們權力與責任,當然仍會有不學無術的人,但也一定會出現能任事的人。

不過,真正讓允熥下定決心與貴族共治天下,僅次於擁有共同利益這一原因的原因,是外國的例子。最早進入資本主義掠奪全世界,一直到現在憑藉先發優勢仍然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就是英國。而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后統治國家的,就是國君,貴族和新興的大資本家。既然有外國的珠玉在前,自然要吸取寶貴的經驗。

當然,允熥也不是什麼都要效仿外國。分封之制允熥只會在新開拓的邊疆地區實行,不會在傳統漢地實行。他說的與貴族共治天下,是在中央權力,尤其是決策權上分一部分給貴族,而不是每人劃一塊地方自個玩去。

自然,與貴族分享權力也是有風險的。貴族也未必只甘心當貴族不想當皇帝。外國也有大貴族通過種種方式從國君手裏奪取國君之位的例子。

所以允熥也不會放棄現行的文官制度,尤其是科舉制。科舉制選上來的官員天然與貴族處於對立狀態,貴族或許能夠收編一兩個,但絕對不可能全部收編,這樣就能夠起到制衡作用,防止他們謀朝篡位。而且科舉制還肩負着維持國家階級流動的重任,即使弊端再多,沖着這兩點允熥也不能完全放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踢開永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踢開永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為何只招勛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