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官的反撲

第11章 文官的反撲

但是在謹身殿今天什麼也沒發生。允熥到了謹身殿,老朱已經退朝了,不過他此時在接見大臣,門口的小太監看到允熥來了,忙上前躬身說道:「見過殿下,陛下說了,要是他沒空,就請殿下把寫好的東西放到西閣陛下常處理朝政的屋子即可。」允熥依言把手中摺子,嗯,可以稱之為摺子吧,反正是有折的,放到了屋中,然後規規矩矩的走了。

二十日就沒有其他事了,大家都該幹嘛幹嘛,彷彿十九日在謹身殿什麼也沒發生,大家表面上也絕口不提。只是官員的平均出錯率大幅上升,有一名言官奏摺上寫錯了好幾個字,被老朱在早朝痛罵一頓,嚇得他以為自己馬上要『去國三千里』了,不料老朱只是罵罵,並未有嚴重處置。

二十一日,允熥在允炆處打卡簽到完以後,又來到文英處進行三天一次的打卡簽到。不過今天文英一點都不活潑,從昨天中午開始,文華殿的氣氛就不對頭,文英也感受到了,再加上李側妃又特意叮囑了一下,所以今天她也沒什麼話說。

這讓允熥很鬱悶,雖然前幾次來他與文英也聊不到一起純粹是沒話找話,但看一個活潑開朗的美少女在歡快的說些什麼,本身就能讓人心情放鬆(不要想歪了)。更不要提現代的允熥是家裏最小的,不管是叔伯家的還是姥姥家的兄弟姐妹都比他大,從沒有體會過有一個年歲差不多的妹妹是什麼感覺。但今天,唉,這該死的氣氛。允熥看文英這麼正經的坐着也很難受的,也就不互相折磨了,很快起身告辭。文英在送走允熥后也鬆了一大口氣,然後按照吩咐派人送信去給李側妃。

李側妃當然昨天就知道了謹身殿裏大概發生了什麼。雖然她並不知道允熥到底說了什麼,但她明白這些觀點一定是很驚人,增加了允熥當儲君的可能,但是她也注意到朱元璋這幾天都沒有發表意見,所以她仍決定不下注繼續觀望,畢竟事關重大啊!並且,就是老朱贊同允熥的觀點,也不代表允熥就一定能當儲君嘛(她當然不明白接受了允熥的觀點就基本上代表允熥要當儲君了,呂妃和她的只懂宮斗的智囊團同樣沒想明白這一點)。

接下來還是平安無事,大臣們都很驚異,但沒人敢發言,不過京中氣氛越來越凝重,大大小小的官員感覺彷彿有無形的手抓住了自己的脖子一樣感到窒息。皇宮之中好一點,但所有人也都感決不好,好似懿文太子死前一樣。

老朱不知道宮中京中的氣氛不對頭嗎?那當然不可能。只不過,他仍在糾結中,允熥的擴地足食,仿周封國的觀點,足食這一項是最贊同的,但是擴地這一項他很擔心變成窮兵黷武。雖然允熥說的頭頭是道,但實際執行中變成什麼樣就不好說了,特別是領土擴張一旦變成了國策,在那樣的氛圍下,很多不符合皇帝本意的事情就會發生,自己在處置胡惟庸案時,不少自己不想處置的人都被牽連進來,使得自己不得不處罰一下,所以這一點還需再慮。封國這一點自己是很反感的,作為一個前無古人的白手起家的皇帝,怎麼可能允許有人分走自己手中的權利!就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但是想了幾天也明白了,在邊遠的地方封國是保存自己兒子的最好的辦法,如果下一任皇帝再支持分封,等到下下任的時候,各封國已樹大根深,不可撤銷了。所以到底施不實行分封制,還是,嗯,在考慮吧。

老朱還沒有考慮好,群臣們已經快要憋死了。七月二十六日早朝,右僉都御史鮑恂仗着自己大公無私,又是御史有風聞言事的權利,上書說道:「聽聞陛下十九日召集諸王討論朝政,皇三孫殿下有驚人之語,陛下何不兼聽則明,聽聽臣等的意見。」

老朱一點不驚訝,鮑恂這樣的大儒能忍住才怪了,自己也需要這樣敢說話又公正的大臣提醒自己。於是說道:「既然鮑先生提出來了,那我把允熥整理好的內容給你們看一遍,你們聽說的內容可能不全面。」於是拿出允熥的條陳給他們傳閱。

今日是小朝,上朝的人本來就不多,只有都察院的十幾人,六部尚書侍郎,六科都給事中等共四十幾人,老朱這幾天心神不寧,又抄了幾遍,所以過了一會兒大家都傳閱完了。

鮑恂見與他聽說的內容相差無幾,開口說道:「陛下,臣下有不同意見。」

老朱忽然揮手制住他的發言,說道:「早朝已完,各位臣工,如對此有不同意見的,跟朕到謹身殿詳談,其他人都散了吧。」說完,走了。

大臣們中鮑恂,劉三吾等人當然一起去謹身殿,其他覺得自己有話要說或者強烈關注的人也都跟着去了。戶部的幾位今天有緊急政務,不得不一臉遺憾的回去處理。還有少數謹小慎微的,覺得說不上話的回去了,不過大多數人都去了謹身殿。

到了謹身殿,老朱也沒有讓馬上開始,有人正在琢磨陛下是什麼意思,就見慶王殿下來了。大家才恍然大悟。陸陸續續又有十幾個王爺來到,最後,允炆和允熥一起來了。

這時朱元璋示意可以開始說了。鮑恂當然又站出來,就面對着允熥說道:「殿下,臣對於殿下的觀點有幾點不同意見,還望殿下海涵。」

允熥說道:「先生但講無妨。」鮑恂當過翰林院的侍講,雖然沒有給允熥上過課,但也尊稱為先生。

鮑恂道:「殿下前幾日提出的『擴地足食,仿周封國』的策略,臣覺得不是特別妥當。使百姓足食是應該的,擴地以養民道理上也是對的;但我大明疆域遠超趙宋,相當於宋,金,西夏三國領土之和,人口現在卻不足宋金二國總和的二分之一(這時明代實際人口約5700萬,西元1205年宋金人口之和約1.5億),可見我大明境內尚有大片耕地因為元代棄毀的緣故未得到開墾,昔日大唐由建國初年的三四千萬人口增加到六七千萬人口用了百三十年,也未發生大規模起義;我大明人口增加速度不會比唐快很多,總有二百多年時間;並且據臣調查所知,宋代一畝上等水田得糧食不過三石,今我大明可得糧食四石,能養活的人口更多。如果不斷開疆擴土,很容易演變成窮兵黷武,漢武帝時,征伐四方,國力消耗甚大,幾乎要有亡國之禍,前車之鑒不可不察。不知殿下以為如何?」其實鮑恂的意思就是大明按現在的模式走,總有二百多年的國運,歷任皇帝本事一點就會更多;但是要是不停的打仗,未必能維持統治更長的時間。看來今天鮑恂也是有備而來,連水稻的畝產都查了。

那天允熥提出的觀點雖然出人意料,讓人意想不到,但是其實是有不全面和可以反駁的地方的,只是當天所有人都比較震驚而已。這麼好幾天過去了,大家都想出了反駁的觀點。

允熥深知,像『開疆擴土與窮兵黷武之間的關係及演變過程』這種比較理論的話題,是辯不出結果的,自己在這方面是不可能辯贏對方的,並且自己拋出這一點實際上是當時有些激動了,既想一鳴驚人又想發出心中的悶氣。至於加大開發國內空閑土地方面,更是什麼都沒法說,難道和鮑恂這種古代士大夫說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

所以他答道:「先生說的有些道理,只是這雖然二百多年內無問題,但作為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之人,是不是應該替君王考慮這二百年以後之憂呢?」

允熥沒有正面回答關於擴土的問題,而是反問對方應不應該替君王分憂。那個大臣敢在君主面前說不應該?就是側面迂迴在朱元璋時代都不行。不過現場的有心人都注意到了朱允熥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但是文官,至少在現場的文官沒法拿出這個來窮追猛打,因為它們要徹底推翻這一點,就必須拿出一個至少理論上可以解決『足食』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目前大家能想到的辦法都不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踢開永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踢開永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章 文官的反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