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安和圩

第740章 安和圩

第七百四十章安和圩

「如今河湟重新安定,蜀中私茶園功不可沒。取消榷禁之後,雖然直營收入降低了,但是稅收增加了啊,而且蜀中產茶量大大增長,不但茶農們獲利,地方經濟提振,而且朝廷所得稅收與直營收入相比,也有日漸追平的趨勢。」

「再說了,就算是填了漢人的私井,忠、萬、戎、瀘這些夷人地區,小井依然很多,這些又何如止絕?難道不需要增設崗哨,禁止其走私?那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西南夷,會沒有怨氣?」

「陛下,真要如此,只怕是得不償費。」

趙頊點頭:「愛卿是個明白人。」

沈括拱手道:「其實蜀鹽的道理,和蜀茶一樣,或者更重要。關於蜀茶禁不禁榷的爭辯,蘇少保之前的奏章里,說得非常清晰明了,事後諸多後果,也一一如其所料。蜀茶禁榷,尚且這麼大的為害,何況蜀鹽?」

……

次日,趙頊下詔,平息了關於蜀鹽禁榷的爭議,同時解釋了登記車輛,編製號牌的原因。召中書議論收取養路費的可行性。

呂惠卿非常開心:「存中啊,你是用了什麼辦法,讓陛下立即同意這兩件事情的?」

沈括拱手道:「聖主可以理奪,不可以言爭。若民間車輛當真可以用于軍事;遼鹽,西夏鹽,瀘州鹽當真能夠禁絕走私,沈括自然也是不敢不贊成的。」

「但是這兩件事情分明行不通嘛。所以只要解釋清楚了,陛下英明,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呂惠卿對沈括稱讚了一番,轉身就上奏趙頊,沈括精明事理,考察兩浙路的差遣辦得非常好,請陛下同意其繼續查看河北西路。

趙頊覺得這個主意好,於是升沈括做了知制誥,河西察訪使。

轉眼之間,沈括就被呂惠卿安排了一個明明白白。

……

蘇油還在巡視,看過了船塢,沿着松江一路往上,就進入了太湖流域。

蘇油只負責提供技術資源,如今蔡京也算是在管理上上路了,因此由他負責上游水利工程的收尾鞏固,以及南北溇港圩田,太湖下游疏浚引流工程,這種過筋過脈的硬骨頭,蘇油只敢交給郟亶這樣的真正專家。

環太湖周邊,所有的溇港與太湖的介面處,都要替換成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預製構件設施,蘇油的意思是一次投資,見效起碼得百年以上。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整個太湖溇港,是從上游引水入渠,然後輸送到環太湖周邊的高地,形成水網流向太湖,再此過程中灌溉水網中圩田的大工程。

太湖流域主要是西北風,因此所有溇港開口都是西南-東北走向。如此被季風推動的水流,帶來的南岸泥沙淤積,全部集中在溇港的東南一側,不會正面淤堵溇港入口。

而每一個溇港的出水口,都會比在圩田中的乾渠收窄很多,形成束水效應,水流速度在出口出猛然增快,直接將湖流堆積在出口處的泥沙沖走。

類似的巧思多不勝數,理工最重實踐出真知,這些都被工程技術人員總結出來。

當年祖宗們這樣做,是從實踐中試驗出來的,而今列為了研究課題,大部分問題,理工人員們已經弄明白了其理論依據是什麼。

太湖開發整治工程,不僅僅是為了造田,同時還要提升大宋的大型工程統籌能力,水利理論研究水平,讓氣候學,水文學,統計學,財會學等多學科齊頭並進。

一處溇港出口處,郟亶正在給蘇油講解結構。

出口的兩邊都是高堤,這裏是直面太湖的第一道防線。

高堤上是桑林,棉田,水口處則是7字形的石圍,保護水口。

沿着高堤朝溇港內走一段,才是閘口。

閘口兩邊是混凝土的水泥預製件設施,各有深槽。

看護閘口的村民,給蘇油演示如何安放水閘。

水閘是長達四米,厚達十五厘米,寬度四十厘米的厚實木板,一側兩頭安裝這巨大的鐵環。

村民用帶撓鈎的竹篙鈎住鐵環,各站一頭將木板安放到水泥槽中。

木板很重,一塊就是幾百斤,第一塊安好加上第二塊,上面的木板便將下面的壓了下去。

這樣一塊塊地安放上去,不多久,一條水道便被關上了。

蘇油點頭:「厲害!」

這塊圩田叫安和圩,東西邊長一公里,南北一點五公里。

這就一點五平方里,兩千多畝地。

閘口不遠處就是一處小村落,郟亶介紹道:「這是去年才弄出來的一處小試點,此地叫劉家村,家主是一個選官,叫劉萬春。」

站在高處往下看,整個圩內,高處是桑果,菜蔬,村落,然後往圩田中部分了三層良田,依次下降,中心處是幾片魚塘和濕地沼澤,能看到鵝鴨,邊上還有一處小工地。

移步朝村口走去,一位四十歲左右,穿着綢衫的員外在那裏迎接。

見到蘇油過來,員外搶前兩步,深施一禮:「治平三年後學進士劉萬春,恭迎少保。」

這就是考得太差做了選官,然後一直沒選上,又沒錢買官,拿不出履歷來說事兒。

蘇油虛扶了一下:「世兄不必多禮,看貴村井井有條,稻香鴨肥,這齊家之道也是了得。」

劉萬春說道:「不敢不敢,還請少保入村中少歇。」

蘇油擺擺手:「不用,你先給我們介紹一下,再歇不遲。」

劉萬春說道:「那便請少保隨我來。」

一番交流下來,方知劉萬春老家在溫州山中,是族中勒緊褲腰帶將他供出來的進士。

但是兩浙路的進士太多了,名次稍差都排不上號,在京中蹉跎了幾年,實在是見不到前途,只好回了老家。

郟亶整治水利的時候,劉萬春前來投奔,結果水患一起,郟亶自己都吃了掛落,更別說這倒霉蛋了。

好在蘇油即時將郟亶撈了回來,給了大把錢糧,於是劉萬春一咬牙,主動要求在湖州試驗圩田。

前期工作必定是艱苦的,但是希望很大,劉萬春做了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將舉族百口遷移到了安和圩。

幸好是搬過來了,要不然今年旱災一起,合族都得吃救濟糧。

安和圩就不一樣了,劉萬春帶着族人在這裏開闢出了一千多畝水田,兩百畝旱地,三百畝林地,還有幾十畝水塘。

如今水田剛收了四千多石糧食,眼看着還有一千多石秋糧,農閑時還組織下湖捕魚,到現在劉萬春才算是鬆了一口氣,自己的家族,基本算是在太湖邊站穩腳跟了。

回到村中,蘇油看到房子都還是泥牆,不過比竹籬糊泥高級,是泥胚牆體加草頂,與後世蘇湖狗大戶們的園林戲院豪宅相比,只能算是初具規模。

村裏有一溜大屋,是祠堂和倉房。

蘇油進到堂屋裏邊,老族長已經有些老年痴獃了,拉着他的手:「萬春啊,今年村裏的糧食打夠了嗎?」

劉萬春賊尷尬:「大爺爺,這位是蘇少保,我才是萬春!」

老族長看着他:「素燒包不好,你是貴客,怎麼都要弄點好的!」

說完繼續拉着蘇油:「客人來了,得弄幾個肉菜。萬春啊,讓娃子們去山裏吆一吆,兔子山雞的搞點來……」

劉萬春大聲說道:「大爺爺,我們都下山了,現在我們搬到太湖邊上來了!沒有兔子山雞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蘇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蘇廚
上一章下一章

第740章 安和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