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工廠2

第240章 工廠2

從兵工廠出來,徐世楊又連續參觀了青州鋼鐵廠和紡織廠。

前世,他是個很喜歡看網文的書蟲,很清楚所謂穿越者必點的三大科技樹:

鋼鐵、玻璃、槍炮。

真的穿越之後,他發現其中最好搞的其實是槍炮。

炮這種東西,有商代鑄造大鼎的技術就完全沒問題,實在不行還可以找根大樹掏給窩湊合用。

火槍也不過是根鐵管,只有發展到燧發槍才算有點技術含量,但也不超出現在的技術極限。

這些東西反而都很好搞,相反,高爐鍊鋼到現在才剛剛開始實驗,第一座小高爐剛剛開始動工,能不能成還是兩說。

現在青州所用的鋼鐵,一個主要來源是江南,本土生產的完全還是再用舊式手法煉鐵,產量很低。

當然,青州目前的用量本身也不大,結合進口,倒也能勉強滿足需求。

至於玻璃……,建廠雖然很久,但產出一直不盡如人意,僅有的幾件成品,全都是佈滿氣泡的廢品,即使不懂技術,也能一眼看出根本不能用。

這間工廠,如今不僅無法帶來滾滾財源,想反卻要不斷投入資金和人力,完全是個虧本買賣。

徐世楊雖然總是告誡自己要有耐心,要給予技術人員充分尊重,要給他們改進時間,但眼看着寶貴的錢糧投入進去,卻一點成績都拿不出來,他還是有些怨氣的,因此這次乾脆繞過玻璃工廠,轉向紡織廠。

徐世楊帶着親兵進入紡織廠的時候,這邊正在進行軍訓,女工們排著整齊的隊形,扛着削減的木槍,喊著口號在廠房前的空地上列隊跑圈。

如今齊省尚未有大宗紡織原料輸入,所謂紡織廠,其實就是個以女工為主,把成品天竺土布裁剪縫紉為成品的成衣工廠。

這個工廠可以為新軍提供統一樣式的軍裝、布鞋、綁腿以及帳篷,但現在她們沒有紡織能力,徐世楊的輕工業依舊瘸著一條腿,尚未形成真正的產業鏈。

「也許以後應該推廣種植棉花?」

第一次工業革命,往往是從紡織工業開始的,通常這種輕工業也是原始積累中最賺錢的行業,沒有之一。

徐世楊非常希望能儘快完善自己的紡織工業產業鏈,當然,現在還做不到,畢竟統一青州也沒多長時間,基礎還不牢固,有一點田地都要想法設法種植糧食。

經濟作物,還得等以後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才能開始推廣。

即使這樣,青州的紡織工廠依舊給徐世楊帶來了不少的驚喜:這其中包括將近3000年輕的產業工人婦女,而且隨時可以擴大到5000人。

這些女性經過工廠的工作和訓練,對外形象上顯得衣着幹練,行動迅速,也有紀律,因為有自己可支配的勞動收入,因而更加自信,有一種勞動婦女特有的健康美。

眼前這些女性,已經開始脫離封建道德體系對女性的壓迫,逐漸向工業社會靠攏。

嗯,至少在工廠內部,確實有了幾分原來位面20世紀50年代後到90年代前,華夏產業女工的風采。

雖然只有幾分,但對徐世楊來說,已經是值得心花怒放的大好事了。

實際上,徐世楊懷疑,給這些女工發一條步槍,再訓練三個月,紡織廠女工同樣會是優秀的士兵,排隊槍斃跟韃子一換一,怕是也不會弱多少。

當然,現在這種生活不會長久就是了。

『好好享受這最後的快樂時光吧。』

徐世楊看着紡織廠女工組成的隊列,心中其實是略有些羞愧的。

青州的紡織產業鏈尚未真正建立,工廠里的活兒取決於原材料,其實開工時間並不長。

因而相對後世資本主義積累初期地獄一般的血肉工廠,這邊反而顯得有些田園牧歌般美好。

但這美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徐世楊正暗搓搓的想要把資本主義這頭巨獸放出牢籠,一旦成功,讓這頭巨獸嘗到血腥味道,它一定會盡一切可能壓榨利潤。

那個時候,即使徐世楊儘力干涉,限於成本和技術條件,工廠也會變成真正的血肉磨坊,那可不是996這種小兒科可以形容的。

像維多利亞時代那樣,半年換一批工人都是有可能的!

國家確實會因此而興盛起來,但那些被吞噬的工人……

唉……

徐世楊當然會努力幫她們以及他們,但他自己也不敢確定,能限制那頭巨獸到什麼地步。

離開紡織工廠,最後一站是日照海邊的鹽業工廠。

這是一座曬鹽廠。

在徐世楊開設這個工廠之前,生產食鹽主要依靠煮鹽或煎鹽,這兩種方法都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柴草,打柴燒鹵的人工,甚至齊省這邊通行的煮鹽法還得消耗大量鐵鍋。

這些消耗,在以往朝廷還能維持基本信用和社會安靜,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時期,還算能夠支撐,那個時候,無論私鹽官鹽,都是利潤驚人的行業,靠海的人民,總算也不缺鹽吃(質量另說)。

但現在,齊省這種地方,連打柴草的人手都不夠,更別說消耗鐵鍋煮鹽,簡直是得不償失的虧本買賣。

日照李家每年會抽調人手煮一批海鹽,但成本高到沒法賣的地步,甚至還不如從江南直接走私過來的私鹽便宜。

這也是徐家之前每年都要派船去江南的主要原因——靠海的日照都是這個德行,你還指望不靠海的內陸州縣吃到便宜鹽?還不如老老實實從江南進口。

大致完成對青州的統一后,青州節度使徐睦河最關注兩件事:第一是糧食生產,第二就是立刻着手開始嘗試恢復鹽業生產。

鹽雖然重要,但徐世楊不能容忍為此花費不必要的人力去準備柴草、滷水以及鐵鍋,因而老爹決議要恢復鹽業后,徐世楊私自做主,決定嘗試曬鹽法。

曬鹽法初期,整備鹽田,準備滷水確實也需要大量人工,但進入生產階段后,相對煮鹽法來說,鹽業所需工人相對少了很多。

除了節約人力外,產量增加也有數倍之多,因為不需要鐵鍋和柴草,食鹽的單位成本會降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

對官府來說,最大的壞處就是曬鹽法不需要集體勞作,很難通過控制灶戶來控制鹽業生產。

徐世楊覺得自家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使用效率最高的曬鹽法,至於私鹽泛濫造成「國有利潤」流失,這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畢竟,鹽的產量增加,至少可以讓自家減少一個硬通貨留出大項,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拿來跟江北其他塢堡主做交易。

目前為止,青州的鹽業工廠有大約一千戶工人,採用曬鹽法,每年可以有大約70到80天的生產時間,每天每戶的產量在200斤上下。

正常情況下,青州年食鹽產量可以達到1400萬斤,按私鹽一斤十文的價格,產值二十萬貫。

鹽業工廠居然一舉成為僅次於外援和土地水手的青州第三大財政收入來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漢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0章 工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