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第652章

第652章

厲秋風見孫光明說到這裏,臉色十分難看,心下微感詫異。此時只聽得火堆之中枯枝燒得噼啪作響,火焰如金蛇亂舞,映得孫光明的面容忽明忽暗。

厲秋風接着說道:「長孫無忌確是大唐開國眾臣之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不過厲某聽說他扶持李治上位,卻也有些私心……」

厲秋風說到這裏,孫光明倏然抬頭,看着厲秋風,嘴角邊露出一絲陰冷的笑意,略帶譏諷地笑道:「你是不是想說他一心圖謀總攬朝政,生怕李泰、李恪等人做了皇帝,這才力主生性懦弱的李治上位?厲大俠必然以為魏王李泰、吳王李恪都是極為精明之輩,這兩人任何一人做了皇帝,長孫無忌必然失勢。是以他才使了陰謀詭計,挑唆李世民貶斥李泰,又捏造李恪謀反將他害死。厲大俠,我說的不錯罷?!」

厲秋風沒有想到孫光明竟然如此惱羞成怒,心下不由一凜,暗想自己只不過隨意說了一句話,孫光明為何反應如此激烈?他略一沉吟,這才說道:「厲某也是聽人所說,或許過於淺薄,還望閣下不必在意。據說當時李世民諸子之中,太子李承乾性子暴虐,言行無狀,且腿有惡疾,最後被廢,卻也並不奇怪。長孫皇后共生有三子,除太子李承乾外,魏王李泰聰敏絕倫,寵冠諸王。只不過此人聰明過了頭,一心想當太子,最後陰謀敗露,雖然李世民有心回護,奈何群臣皆言魏王大奸似忠,斷無做人君的道理,李世民這才作罷。幼子李治,雖然頗為聰明,但是與李泰相比,不及他英武,略顯懦弱。李承乾被廢和李泰遭到貶斥之後,吳王李恪最為傑出。李世民曾對諸臣說過,李恪與他最為相像,有意以大位相授。只不過李恪是隋煬帝之女楊妃所生,非長孫皇后嫡子。而且此人天資聰穎,堅毅勇決,若是繼承大位,絕不容有權臣擅權。世人傳說……」

厲秋風說到這裏,不由看了孫光明一眼。只見孫光明坐在火堆旁邊,如石像般動也不動一下。火焰跳動,使得他的面容忽明忽暗,神情陰晴不定。厲秋風沉吟之際,這話便說不下去了。

孫光明緩緩抬起頭來,對厲秋風道:「千百年來,這些話早就被那些無知世人說得爛了。只可惜長孫無忌一心扶助李世民的子孫,其心可對日月,卻落得一個被逼自盡,身敗名裂的下場。」

「長孫皇后深明大義,深以盈滿為誡,知道外戚權重,非大唐之福。是以苦勸胞兄讓位。其實長孫無忌的官位完全是他自己提着腦袋換來的,並不是仗着外戚的身份所得。只不過他也知道長孫皇后心中憂慮,毅然上表謝恩,請求辭去實職。李世民知道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心思,感嘆兩人知道進退,是以特意恩准長孫無忌之請。終太宗一朝,長孫無忌雖然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封趙國公,看起來官位顯赫,不過這些都是閑職,並沒有實權。直到李世民重病託孤,長孫無忌扶助李治登基,他才得掌實權。而且若不是李世民駕崩之前對他有所重託,以他的智謀,怎麼會不知道自古以來攝政大臣都無好下場的道理?他是為國盡忠,為君儘力,為友盡義。如此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最後卻陷於妖婦之手,下場凄慘。那妖婦又散播謠言,篡改皇帝起居注,給長孫無忌安上了種種罪名。可笑世人愚蠢,更恨文人無恥,對長孫無忌落井下石,使得這位名臣蒙冤千古,屬實可悲可嘆。」

厲秋風聽孫光明為長孫無忌辯白,雖然心下不以為然,卻也不想再因為此事而與孫光明生了齷齪。是以趁著孫光明從蘇岩手中接過水囊喝水之機,急忙打斷了孫光明的話頭,道:「不知道閣下在清涼寺秘藏的三件神器之中,為何只取了袈裟,而置佛祖舍利和玄奘法師的指骨舍利而不顧?」

「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居首,既非因為他是李世民少年時的好友,更不是緣於他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而是因為長孫無忌對李世民忠心耿耿。他參加了大唐開國各場大戰,在玄武門之變前後更是殫精竭慮,出謀劃策,甘冒滅門之險,助李世民殺掉太子和吳王。旁人看來長孫無忌建此大功實屬僥倖,卻不知道他每走一步都事關家族安危。即便如此,李世民登基之後,感念長孫無忌的功勞,加之長孫皇后嫻良淑德,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孫光明說到這裏,厲秋風不由笑出聲來,道:「孫先生請恕厲某無禮。這傳說太過荒謬,以孫先生的見識,豈可相信這些痴人妄語?!」

「最好的例子便是我方才說過的那位秦瓊秦大將軍。大唐爭奪天下之時,秦瓊多有戰功。只不過天下初定,秦瓊已然瞧出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勢同水火,雙方火拚已不可避免。秦瓊雖被高祖李淵撥在秦王帳下聽用,不過他盡忠的一向是大唐王朝,而非秦王李世民的天策上將府。是以大唐立國之後,秦瓊便託病不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秦瓊並未參與。這倒不是因為他想明哲保身,而是他一向認為李建成也好,李世民也罷,都是高祖的子孫。皇位繼承是李氏父子之間的事情,大臣不宜參與其中。另外兩位名將李靖和李績也是同樣的心思。結果秦瓊以大唐開國百戰之功,在玄武門之變后沒有半點封賞。待李世民建了凌煙閣之後,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也只能忝居末座。

孫光明道:「厲大俠果然機智,要騙過你,確是極難之事。實不相瞞,我最初在那筆記中見到這些記載之時,也是以為這都是些虛妄之語,作不得數。只不過看到後來,卻知道這記載並非妄語,而是事出有因。」

孫光明說到這裏,看了厲秋風一眼,接着說道:「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死於李世民和尉遲敬德手中。李世民又派尉遲敬德逼宮,迫使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將皇位傳給了自己。以規模而論,玄武門之變不過數千人參與,與李世民帶兵東征西討的各場大戰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此事確關係到李世民的生死存亡,是以他登上帝位之後,對於功臣宿將的封賞,並非是看這些人在大唐爭奪天下之時有什麼功勞,而是要看在玄武門之變中,誰對他忠心耿耿,誰為他拚死力戰。

孫光明微微一笑,道:「敢問厲大俠,這傳說痴在何處,妄又在何處?」

厲秋風道:「孫先生和司徒橋都曾提到陣膽,只不過兩位所說的陣膽卻全然不同。不過你們二人都說這陣圖為三國時諸葛武侯所留,距大唐已近千年。即便武侯神機妙算,卻也無法知道千年之後世間會有一位玄奘法師,又怎麼會用玄奘法師的袈裟和手書佛經來做陣膽?更何況玄奘法師慈悲為懷,是一位大德高僧。就算諸葛武侯真的算定千年後有這樣一位高僧,玄奘法師又怎麼會將自己的袈裟用作殺人戰陣的陣膽?荒謬,荒謬至極。」

厲秋風略有些尷尬,便即住口不說。孫光明又向火堆中放進幾根枯枝,這才接着說道:「長孫無忌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外人看來,他位高權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可是正因為如此,他無一日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高祖李淵當政之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聯手,與秦王李世民相抗。其時李淵對李世民也頗為忌憚,雖然給了他天策上將軍的封號,並准許天策府開府建牙,背地裏卻下令監視秦王府的一舉一動。李世民對帝位早就虎視眈眈,而且知道自己與太子、齊王已勢同水火。若是太子登基,自己非死不可。是以他在暗中也加緊準備,要圖謀帝位。世人皆知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以房玄齡、杜如晦為謀主,尉遲敬德為爪牙,卻不知力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的正是長孫無忌。若無長孫無忌推動,只怕李世民仍然下不了殺掉太子和齊王的決心。況且李世民帶人在玄武門伏擊太子和齊王之時,所帶諸人之中,便有長孫無忌在內。」

孫光明將水囊遞還給蘇岩,自顧自地微微一笑,道:「方才我說得遠了,倒叫厲大俠見笑了。我自一部前人留下的筆記之中,知道曹彬所獲陣圖,確是諸葛遺陣不假。只不過若無陣膽,即便有了陣圖,也只是一座死陣,全無半分作用。只有得了陣膽,方能驅動軍陣中的幽靈。這陣膽有兩件物事,一為玄奘法師當年身披的一件袈裟,一為他當年手書的一部佛經。」

厲秋風心下驚疑不定,道:「願聞其詳。」

孫光明接着說道:「其實自諸葛武侯留下這份陣圖之日起,這張圖在歷朝歷代多有出現,只不過想要得圖之人,都是些野心勃勃之輩,一心要用這陣圖圖謀大事,操之過急,反倒鑄成大錯。大唐立國之後,這份陣圖突然在洛陽出現,當時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經過數十年的爭奪,害了千餘條性命,知道此事的人大半慘死。而這張陣圖最後卻落在一位法名叫做懷義的和尚手中……」

孫光明說到此處,厲秋風悚然一驚,不由的「噫」了一聲。孫光明微微一笑,道:「以厲大俠的見識,自然知道這懷義和尚是什麼人了罷?」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刀傾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一刀傾情
上一章下一章

第65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