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文化大革新

第491章 文化大革新

?全本.,最快更新明末中興路最新章節!

崇禎二十三年毫無疑問是極為關鍵性的一年。如果說在這以前,真正擁有新文化新傳統,從兒童少年時代的早期教育開始就避免了舊時代影響的人,只是如同「模範新軍」一樣,由蕭軒個人培育起來的「胚胎」,或者脫離社會體系的「東方馬木留克」。那麼再經過了二十一年三個輪次的繁衍,四五十名挑選出來的小女孩組成的早期「胚胎」在這個時間內先用七年時間內開始成為了一所充滿活力而迥然不同的學校,再用了七年時間繁衍為一座學城,再過了七年正是「學城」結果,真正開始能夠「桃李漫天」的時候。

在這段時間內,經過內外財政整頓,整個財政體系也同之前大為不同,蕭軒也開始轉變了之前的一些思路。在新生的官僚體系還沒有形成後世歐美那樣利益集團的時候,哪怕只能有效利用二三十年,也應該加大某些方面的投資。

西征以來十幾年各種激進位度變革改革之下,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海內農業恢復到大致四百公斤糧食產量,並有一些養殖業,整個農業產值摺合五百公斤糧食的情況下,城鎮工商業規模依舊達到了農業產值的兩倍;在十幾年的時間內達到了以前八倍左右的總量規模,幾乎如蘇聯五年計劃巔峰時期一樣平均四年左右翻一翻,兩三倍歷史上北洋民國黃金時代。原因當然不是因為這個時代就具備了工業時代的源動力,實在是古代中國從產權法統到思想乃至各種機制上都對正常的商業活動壓制太大了。當學校或者大商鋪的門前都可以隨便擺攤而不擔心黑白灰各道來收無法負擔的保護費的時候,這種內部潛藏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工商業潛力一下就爆發出來。更別說海外獲取的大量資源。因此,短短十幾年之內,擴張到四千萬人口,三成城鎮化率的城鎮體系,城鎮就業人口就達到兩千萬之眾。

整個城鎮工商業體系的增加值按照新成立的「中統」各平行組織大致的調查評估估算,應該在摺合二十億百斤糧價左右的規模,而農業增加值估算在十億百斤糧價左右的規模。

經濟規模的快速發展乃至對貨幣的需求,也漸漸讓物價體系開始穩定下來,正如某些年代的英國一樣,因為有硬通貨做為支撐,物價並沒有二十世紀那樣的通脹。

在完全不同的財政政策情況下,來自於海內的財政收入規模就達到了摺合五億百斤糧價的硬通貨,而包括海外收入在內的總財政規模達到了摺合八億百斤糧價的規模。

在這種情況下,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廣泛教育開始具備了條件。當然為了讓這種廣泛教育能夠達到最有效的利用還並不算十分充裕的科教資源,仍然在最初入學的時候有基本的入學考試,並在很大程度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之上。這樣,新儒入學的一千萬學生就不僅僅是剛剛開蒙年紀的應屆孩子,還包括了很多打算前來補習的大人。當然,年齡上仍然有一個大致的局限,那就是結婚的人另當別論。蕭軒還是不相信一個在這個時代成家立業的人,其思想意識會有太大的改造空間乃至改造價值了。

這一千萬人在隨後一個學期的時間內也因為基本的紀律乃至風氣問題,淘汰了大概五分之一的人,最終確定在八百萬人上下的規模,才勉強的保證了新書院的教育秩序不至於遭遇到破壞和影響。

讓這麼多人在研究向、培訓向而不簡單是書本教育的學校接受充分的學習乃至科研活動需要的資金也是極為龐大的。在這方面,經過多年的準備也終於到了開始有能力為巨額教育和科研投入買單的時候了。海外獲得的大部分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全都砸到了這個空前擴張的科教體系中。每年的教學乃至實驗、實習帶來的費用搞達三億百斤糧價,佔國民經濟比例達到百分之十左右。

被不少人吹捧的毛時代,教育與科技投資占經濟總量不過百分之四左右,冷戰高峰時期的美國才達到了教育與科研公共開支達到百分之十左右比例的規模。而在二戰以前,那個英國大學在校生不比民國多多少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也都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不是在這之前很多人已經嘗到了一些職業技術培訓乃至科研投入帶來的甜頭,恐怕這比這個時代戰爭時期軍費負擔還要高昂的科教投入必然為不少人柄垢。

就連一向很少在政事上質疑蕭軒的田秀英再得到如此規模龐大的科教投入之後也覺得有些過與不及了:「真的能夠確定,以前描繪的那個未來是會到來的么?」

「只要在文化風氣上徹底的移風易俗並且擁有足夠的投入,我相信那個時代一定能夠到來,天下的格局也會隨着時代的進步有完全不一樣的變化的。。。」

在崇禎二十三年,文化革新上「宜將剩勇追窮寇」,進一步向「禮教殘餘」宣戰。那就是除了中央級別的高層之外,不論是員工對老闆,還是下級對很高的上級,一率以名諱相稱。親戚之間,除了生身父母以外,不論是兄弟姐妹還是其他類型的各種親戚,也廣泛提倡甚至是要求以名諱相稱。「小張」「小李」「老張」「老李」「陽陽」「阿紅」這種層次的稱呼就是容忍的上限了。而且在全社會廣泛的提倡「個體主義」。排查各種圈子文化、熟人文化。親戚、同學,如果在一起工作或者相會關聯,那就是有「圈子主義」的重大嫌疑,舉報有獎。

同時,以漢墓出土的一些文書為依據,掀起批判兩宋以來「中醫玄學化」的大討論。反思,中醫在漢代或唐代還是一門專門針對病症的科學,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人,套上了一些過去並沒有的「玄學化外衣」

蕭軒當然知道這些很多是西方在歷史上也沒有過的「交往過正」然而要讓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比歷史上的西方更強,其實也就只有「比西方更西化」「比西方更去封建殘餘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中興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中興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491章 文化大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