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一個人和一本書的故事(1)

中文版序:一個人和一本書的故事(1)

本書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Ryan,1920—1974)出生於愛爾蘭,並在那裏度過他的青少年時代。他在愛爾蘭音樂學院讀的大學,主修小提琴專業,畢業後轉而投身於自己更為傾心的新聞工作,並從此踏上了成為一個世界著名記者和優秀作家的道路,他工作勤奮,才華橫溢,先後在路透社、倫敦《每日電訊報》、《時代》周刊、《生活》雜誌擔任記者。1943年,在《每日電訊報》服務期間,他出任該報歐洲戰地記者,此後一直跟隨盟軍的前方部隊採訪報道,直至攻克柏林。然後又奔赴太平洋戰區,繼續他的熱血文字之旅。他曾因工作傑出而在美國數次獲獎,1962年,因他的以二戰為題材的非虛構文學的成就和影響,獲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學獎。1973年,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騎士稱號。瑞恩在晚年加入了美國國籍。

瑞恩所著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除了《最長的一天》外,尚有《最後一役》(TheLastBattle)和《遙遠的橋》(ABridgeTooFar),這兩本書也極為精彩。前者圍繞柏林之圍與攻克,寫戰爭進程、戰爭細節以及與之有關的許多普通人——包括軍人與平民——的遭遇,它曾被譯成20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後者則寫1944年9月,在荷蘭的阿納姆市附近,盟軍使用空降部隊力圖奪取一座萊茵河上的大橋,與德軍進行了一次浴血苦戰。德軍困獸猶鬥,戰鬥力仍然很強,盟軍則因對困難估計不足,佈置欠妥,遭受慘重失敗,而這又是與名將蒙哥馬利的剛愎自用、傲慢輕敵分不開的。這一本書瑞恩用了七年時間方告完成,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已身罹絕症,但仍以頑強意志堅持到底,並終於在去世前數周見到了該書的出版。此書也被荷里活拍攝成同名電影,亦頗為成功。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將在稍後推出這兩本書的中文版。

瑞恩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得到當時多家頂尖媒體的賞識,而他的勤奮、認真、堅毅和勇敢,使之成為世界新聞史上最成功、最著名的記者之一。而作為一個作家,瑞恩則用他的職業為依託,以他的近距離觀察戰爭的眼光和歷經鮮血和死亡的靈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完成的任務」。他在戰爭文學和長篇紀實文學上的貢獻,業已被記入了文學史冊。

《最長的一天》(TheLongestDay)是瑞恩做了十年的準備工作之後才完成的。為了撰寫此書,他查閱了浩如煙海的美、英、德三國報刊,研究了大量已公開與尚未公開的文件檔案,其中包括德軍將領馮·倫德施泰特與隆美爾的作戰日誌。更令人欽佩的是作者挖掘收集第一手資料的精神和毅力。他根據官方資料,也通過別的線索,如他曾在德國250家報刊上登載廣告——尋找諾曼底登陸戰的親歷者和D日的倖存者。他與3000個倖存者取得了聯繫,並親自採訪了其中的700人。他務必要讓自己的書充滿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為與喜怒

哀樂,而不是一堆乾巴巴的史料。

《最長的一天》的書前獻詞是「為所有參加D日戰鬥的人而作」,書的副標題為《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記述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那天所發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戰,有戰前的籌劃與戰後的餘波,更多的則是關於交戰雙方將領、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與火、生與死之間的傳奇故事。由於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過於奇特和富有戲劇色彩,許多讀者(包括中國讀者)誤把它當做小說,孰不知它卻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紀實作品。如果說紀實文學的基本立場是詳實和準確,那麼這部《最長的一天》已在這兩點上接近極致。據權威評論說,這部作品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核實和確認的。追尋歷史真實,力圖再現那些偉大的時刻,再加上精確的敘述、豐富的感情和生動流暢的語言,所以它才會如此地令人震撼。

該書於1959年出版,遂在世界各國引起轟動,印行1000萬冊。作品出版后的第二年,由福克斯公司投拍同名電影,瑞恩亦是電影腳本改編者之一。這部宏大的戰爭史詩耗資1000萬美金,歷時兩年,啟用了三位著名導演以及百位荷里活巨星,投資和演員陣容都刷新了當時的世界電影紀錄。影片公映后轟動世界,並獲得多項奧斯卡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長的一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最長的一天
上一章下一章

中文版序:一個人和一本書的故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