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退位(1)

被迫退位(1)

隆裕當上太后以後,處處效仿慈禧,但繼續「預備立憲」已經安撫不了天下。

於是,她和載灃一起炮製出了一個的「皇族內閣」的怪胎:不僅最終解釋權屬清王朝,而且最後確定13名內閣成員中皇族倒佔了5名(一說7名),滿族有9人。

這樣不倫不類的「立憲」,讓全社會為之嘩然,「皇族內閣」成了隆裕製造的一個政治笑話。

隆裕雖然希望能夠像慈禧一樣垂簾聽政,但她沒有駕馭局勢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漲的革命輿論,更控制不了地方軍事勢力的發展。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隨着武昌起義的槍聲終於揭開了序幕。

隨之而來的,是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不再受清政府統治。

隆裕身邊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幫她鎮壓「暴亂」了。

以內閣總理大臣奕、協理大臣那桐為首的大臣不顧攝政王載灃的反對,趁此機會也紛紛向隆裕進言,要求將袁世凱召回。

而此時,西方列強也擔心中國境內再一次爆發類似「義和團」的運動,這將使他們在中國的貿易額驟減,在他們看來也只有起用袁世凱才能穩定局面。

在內外的壓力下,隆裕已經完全沒有主意,情急之下,她又將問題拋給了載灃。

載灃最後頂不住壓力,萬般無奈地對奕、那桐等人說:「你們既然這樣主張,姑且照你們的辦」,「但是你們不能卸責」。

那桐回答他說:「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

隆裕聽到這一番辯解,頓時心都涼透了,連高級大臣都如此悲觀,自己皇太后的位置還能坐多久?袁世凱回京后,開始在革命黨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權術。

他一方面宣稱堅決保皇,既然「深荷國恩」,就決不會「欺負孤兒寡婦」;另一方面,袁世凱打着護衛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讓攝政王載灃下野,永遠不準干預政事。

隆裕本來就是頭腦簡單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她在混亂的政局面前已經完全慌了手腳,將兵權在握的袁世凱當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於是立刻照辦,趕走了攝政王載灃。

接下來,袁世凱還要在這個衰落的帝國身上再撈最後一把,他宣稱軍餉不足,不能對革命軍開戰。

上奏隆裕說:「庫空如洗,軍餉無著」,隆裕百般無奈,要求王公大臣購買短期國債,「毀家紓難」以籌得軍餉,但多方籌措,得款有限。

袁世凱還不甘心,以軍餉不足,恐軍心不穩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邊催促抗敵,一邊又吝嗇軍餉,「是置我於死地」。

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之下,隆裕只好動用國庫內存,將八萬兩黃金交予袁世凱。

隆裕原本以為,自此袁世凱能夠安心替大清帝國效力了,根本沒有想到袁世凱此時不過是在座收漁人之利。

在玩弄權術方面,袁世凱絕不比慈禧遜色。

對革命軍他也使用了同樣的手段:一方面他利用革命黨的勢力向隆裕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軍隊迫使革命黨人妥協,並最終同革命黨人秘密達成協議: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就要擁戴他當民國總統。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同早已串通好的內閣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來:「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如堯舜禪讓,乃察民心之所歸,迥非歷代亡國可比,」接下來又對隆裕引經據典,以大義曉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統退位,恐怕性命都將不保:「……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

」袁世凱在出宮時正好遇到了革命黨的襲擊,袁世凱趁機在家養病,再也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親信繼續「逼宮」。

局勢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為難。

載灃已不在身邊,她只有請教最信任的小德張。

不料此時小德張已被袁世凱用三百萬兩白銀的重金收買,他此時不僅不再為大清國效命,還暗地裏與後來的許多民國大官稱兄道弟,為自己留好了退路。

小德張一邊故意向隆裕誇大革命軍的勢力,一邊又細數袁世凱開出的退位優待條件,暗示太后應該退位。

孤兒寡母,無依無靠,連親信都勸自己接受退位……退位后的隆裕太后(光緒孝定皇后)與太監照片王朝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她想到王莽逼漢朝太后交出傳國玉璽;想到隋文帝逼自己的女兒,北周的太后和小皇帝退位;她想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如今也輪到了自己……正當隆裕五內俱焦之時,宗社黨首領良弼遇刺去世了。

所謂「宗社黨」,是由滿族貴族組成的保皇黨,他們在多次與袁世凱的爪牙激烈爭辯后自發組織而成,良弼是宗社黨中最強硬的一位,他在袁世凱表明希望隆裕共和之後,曾公開宣稱要與袁世凱同歸於盡。

良弼遇刺是被革命黨的炸彈炸斷一條腿,在送進醫院后又被袁世凱派去的爪牙用藥酒給毒死了……良弼的死,更讓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籌莫展,除了哭泣,沒有任何辦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解密歷史后妃真相:正說清朝十二后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解密歷史后妃真相:正說清朝十二后妃
上一章下一章

被迫退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