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遺事

身後遺事

1901年,八國聯軍退軍,慈禧命令珍妃家人將珍妃從井中撈起,裝殮入棺。

由於井口太小,打撈珍妃費了很大的力氣,後由她的家人安葬於北京西郊的田村。

慈禧回宮后,開始對西方列強格外小心起來。

為了能在西人面前好下台,崔玉貴當仁不讓,成了珍妃墜井事件的替罪羊。

他因此事被慈禧逐出了皇宮。

害死皇妃這樣的罪名,豈是簡單的外逐可以了結的?可見慈禧並未真心想要怪罪他,不過是借他下台罷了。

果然,不久之後,崔玉貴又被慈禧重新招進宮中當差,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不僅如此,1901年11月30日慈禧還降下懿旨掩人耳目:「上年京師之變,倉促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闈殉難,洵屬節烈可嘉,加恩著追贈貴妃,以示褒恤」,試圖向世人表明,珍妃是為了免受洋人侮辱,而自願殉難的,一個「皇貴妃」的封號就把所有的過錯和宮廷的猙獰面目都給抹得乾乾淨淨。

朱誠如先生主編的《清史圖典》第十一冊中對珍妃之死有如下一段評述:「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時,命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後為掩人耳目,對外聲稱珍妃是由於『倉促之中』『扈從不及』而於宮內殉節,還煞有介事地表彰她為『節烈可嘉』,次年並追贈皇貴妃號『以示褒恤』。」應該說,以此評述作為珍妃之死蓋棺定論之論是公正的,也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當時最難過的,除了珍妃的家人,還有光緒。

他早在出宮之時就得知珍妃墜井的消息。

雖然貴為一國之君,號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卻已是落魄之身。

他連自己的性命都不由自己控制,更不要說保護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了。

光緒雖然傷心,還要剋制自己不能在慈禧面前顯露得太明顯,以免招來慈禧的厭惡。

在隆裕皇後去世后,已成為皇太貴妃的瑾妃,才將妹妹的靈柩遷葬清西陵的崇園妃陵寢。

宣統退位后,在珍妃井北側的懷遠堂東間,瑾妃為珍妃設置了一個小小的靈堂,以示哀悼。

靈堂上供著珍妃的牌位,還懸掛一張匾額:「精衛通誠」,以此來追悼妹妹的早逝和褒獎其對光緒的忠誠。

1924年瑾妃病逝后,也和妹妹埋在了一起。

崇妃園寢建於清朝末年,建成於民國初年。時光流轉。珍妃,包括她摯愛的光緒皇帝,她又恨又怕、翻雲覆雨的婆婆慈禧太后,她的姐姐瑾妃,她的對頭隆裕,是非恩怨,都已經消失在歲月中。

作為一位歷史人物,珍妃得到的懲罰實在太多。

在她短短二十五年的生命里,皇妃的身份帶來的痛苦遠遠多過榮譽,皇宮的規矩帶來的屈辱遠遠多過給她的名分。

她是懷着一腔仇恨離開這個世界的。

她恨那些出賣皇帝的告密者,恨那些為了一份錢糧像哈巴狗一樣乞求太后訓政的人,恨那些動輒以祖宗家法反對變法維新的人,恨那些把國家推進苦難深淵的人,恨那些把自己置於死地的人,她恨不得踏平萬壽山、填平瀛台四周的水……如果戊戌變法成功,她也許會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也許會有輝煌而又得意的後半生,但是歷史已經永遠不能改寫了。

事實上,戊戌變法的失敗,又豈是珍妃一個人的悲哀?中國不僅失去了一批維新志士,也失去了19世紀最後一次近代化的機會。

西方列強在19世紀末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以後,開始轉向帝國主義的對外擴張,它們對殖民地的依賴越來越深,中國面臨的將是越來越殘酷的殖民剝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解密歷史后妃真相:正說清朝十二后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解密歷史后妃真相:正說清朝十二后妃
上一章下一章

身後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