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後記(1)

當今在中國大陸出版有關「海外麗人」或「中國女人在美國求生」這樣的書已經汗牛充棟,與十多年前《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出版時的轟動效應相比,已經不能同日而語。2003年,世界又來了一次大的改變,中國在崛起,在急急地與世界接軌,在忙忙地改變,在天天地編織中國的現代大都市夢。今天的中國少男少女們,不去美國,照樣經歷美國。比我們晚一輩的中國女孩,她們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下長大:她們愛看荷里活電影,愛喝可口可樂,愛穿Levi's牛仔褲,愛用雅詩藍黛不褪色性感口紅;她們希望事業上有所建樹,經濟上有所獨立,情感上有110%的滿足。不自覺中,她們也同樣面臨該書中的中國女子過去十多年在美國面臨過的同樣的情感問題:求學、求職、求生的艱辛;事事不如意時的凄涼;功成名就時的惶惑;兩人不再相愛時的傷感;婆媳出現糾紛時的絕望……書中當年那些心亂如麻卻又找不到頭緒的彷徨和壞心情,正被自己的下一輩人經歷著、感受着。人到中年,回眸人生,也許這些留學美國,並在美國主流社會靠自己的努力重新植根后的中國女子,當她們被迫在家庭與事業、丈夫與情人、孩子的將來和自己的今天而做出痛苦的選擇后,她們猛然發現,自己楚楚追尋的,也許並不是那令人目眩的「美國夢」或「中國夢」;她們追憶的,也許是男女之間那永遠失去了的纏綿和困難時那互相的支撐、軟語、家庭、愛戀……。也許,這些才是更應該呵護、留心的?本書以現代心理學的原理,為人們提出比較合理的情感解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能有感而發,吐之為快。吐出了委屈,埋葬了不那麼愉快的過去,「情感垃圾」倒掉后,就有了寧靜,就有了幸福的開端。人人都是一本書,一年十二個月,每一個月,都有一個新的故事,一個新的心情,一個新的人生。如同書中出走後又歸來的林婉,出走,讓她走出一個新的家。讀者,執起你的筆,寫出你的故事,那將是這本書的第十二個故事。講述您的幸福,講述您的辛酸,講出您後半生的幸福,讓我們共同完成這本書,讓真實留駐人間!寫到這裏,作者必得感謝各界朋友的鼓勵和幫助,可以說,沒有他們,該書很難完成。在有限的篇幅,必得對下面的朋友,表示特別的感謝:布朗心理醫生(Dr.JoyBrownfrom710America'sInformationTalkStation):謝謝您每天早上9:00-10:00美國電台上的心理諮詢。您對那些向您敞開心扉的勇敢的「打電話者們」有理有據、通情達理的分析,讓聽您解惑的「病人」和一般聽眾,都得益匪淺,茅塞頓開。由於您,我一次連着兩個星期如饑似渴地讀完書店Border's能找到的二十七本關於男女情感關係的心理學著述,書店店員以為我是心理學系的學生,在趕寫畢業論文!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申丹,我最忠實的讀者和最犀利的批評家和鼓勵者:您恰如其分的批評,總是讓我從不灰心,從不喪氣,只想更加努力,只想寫得更好!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文定教授和妻子高老師:感謝你們多次看我寫的初稿和幫助我定奪人物的情感心路。你們總是把我當自家人看,當好朋友看,說的一些家常話,常熱到我的心窩子裏,讓我相信人間真情勝過大話、虛名。《申江服務導報》資深記者、編輯姜梅女士:您對書的熱愛,您對市場的敏感,讓我總是感嘆今天的中國變了,變得讓所有的青年人都有希望了,因為中國有您這樣的好編輯和好記者。書,那是一個多麼美好、讓人心動的字眼!我常用您衡量一個優秀編輯的尺度用來衡量我自己的文字和故事,希望這本書不要讓您失望,因為您曾將它們在您的報紙上刊載!因為您喜歡它們!《新象周刊》負責人、與我同年同月同日出身的王曉秋女士:感謝您大膽使用我的「愛情心理故事」,三年前在貴刊開闢了「愛情與婚姻」專欄,從此,投稿人源源不斷。謝謝您,曉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海那邊尋夢的中國女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海那邊尋夢的中國女子
上一章下一章

後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