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尚家的興旺得益於一個上門女婿。尚家的血脈在二十一代上可能出了點毛病,只收穫一個瘦骨伶仃的兒子。老人們把傳宗接代的希望全寄托在這個挖幾窩紅薯就要大口喘氣的兒子身上,便給他娶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媳婦。媳婦一進門,爹娘就用各種話語暗示他要在夜間努力,爭取廣種多收使得尚家孫子成群。兒子自然明白肩負的重任,盡全力苦耕苦做,常常把一張小臉弄得煞白煞白,不想送子娘娘偏不幫忙,到最後也只是送他一個閨女。眼見得兒子兒媳都過了四十歲而孫子還蹤影不見,當爹的就含了淚嘆,看來老天是要讓咱尚家絕戶呀!嘆罷又慌慌地去找陰陽先生,那陰陽先生繞着尚宅正走三圈倒走三圈又掐算了許久,方搖搖頭嘆息著說:尚族血脈中陽氣走失,恐要另有一股氣來填才行。聽得糊裏糊塗的老人更加絕望。兒子見老爹傷心,自然也有些難受,就把氣全撒給媳婦,動不動就用瘦腳去踹媳婦的屁股,邊踹邊罵:你個偷懶耍滑的女人!那媳婦沒能為尚家生齣兒子,自知理虧,不敢回嘴,只暗自吞淚,男人把她踹急的時候,她就放了哭聲說:你就是打死我也沒有用呀,我下邊已經不來紅啦,還是趕緊給咱女兒找個上門女婿,讓她來傳你們尚家的香火吧!一句話提醒了尚家父子,那當爹的這才又記起陰陽先生的話,才明白了那話的含義,於是趕緊開始了尋找上門女婿的行動。所幸這女兒長得還頗周正俊俏,尚家一說出要找上門女婿的話,立刻就有窮人家委派媒人登門,小木匠趙田景就是在這種背景里走進了尚家那低矮的門樓和厚厚的族史冊頁的。改為尚姓的趙田景沒有辜負尚家人的期望,他用他健壯的身子一連讓尚家女兒生了四個兒子兩個閨女。而且這還不是他的全部貢獻,他更為重要的貢獻是用他一雙木匠的巧手改裝了尚家原有的那架織機。那架織機往日的用處,不過是供家裏女人們織點土布以為家人縫製點家常衣裳,可經走南闖北見過世面的小木匠一改裝,竟可以織綢織緞了。尚田景最初改裝那架織機的目的,只是想讓妻子在過年過節時織匹綢緞給兒女們做身鮮亮的衣裳——他家像不少人家一樣每年都養點蠶且自己動手繅些絲。不想這織機改裝得異常精緻且有織花裝置,加上其妻織技好,織出的綢緞比附近村裏的任何一家都漂亮。這消息很快為村人傳開,不久就有人家拿上自己繅的一點絲來求田景妻子給織匹綢子,那位賢惠勤快的夫人立刻答應。綢子織好,求織的一方心裏不過意,就拿來一升芝麻或幾升苞谷作為謝禮。這種替人織綢的事越來越頻繁,收到的謝禮也就越來越多,尚家的家境竟也因此好轉起來。機靈的田景從這情景中看出了徹底擺脫貧困的方法,就不再讓妻子下田幹活和操勞家務,令其專門在家為人織綢,並把每織一匹綢子的謝禮定為幾升小麥。田裏活由他和孩子們做,家務活另找一名親戚代勞。如此一來,妻子出活更多更快。尚家織的綢緞越多,名聲傳得越開;名聲一大,來求織的人中就漸漸有了富豪和官人,他們給謝禮時出手也更闊綽。如此十年下來,尚家竟成了名播四方的富戶,而且在附近的南陽城世景街上買了地皮蓋了房子。又過了幾年,便舉家遷進府城專織綢緞,成了南陽府城中有名的綢緞織戶。田景為尚家的發達出了大力,為了回報他的貢獻,尚家老人們破例地允許他的第四個兒子改姓趙,以延續他們趙家的血脈,條件是讓這個兒子分開另過而且永不準學織綢緞……這是唐朝武德和貞觀年間的事了。尚家的族志上對上述故事只留了兩行字:二十三代趙姓田景入贅作婿,改姓尚,族內又復人丁興旺,且始開絲織。此後,尚家的絲織業雖然時盛時衰,但很少中斷過。到了族志上用硃筆標示的北宋開寶年間,尚家已擁有相當規模的絲織作坊,所出之八絲綢,因質量極好而被中外綢商譽為「霸王綢」,其大部分出貨成了給皇室的貢品,亦有一些售西域。據說那時常有西域的馬隊和汴京的驛車來南陽尚家馱綢拉緞。尚家最盛時,擁有織機四百四十七張,匠人千餘名。歲月更替,時光飛轉,轉眼之間到了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年,到了我們故事開始的這個早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周大新《第二十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周大新《第二十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