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內收台灣,外拒夷敵

13. 內收台灣,外拒夷敵

鄭成功收回台灣

明末,荷蘭人佔了台灣。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當時它的商船隊佔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號稱海上馬車夫,海軍力量非常強大。它先佔領了印度尼西亞作為殖民地,然後北上佔領了台灣。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對台灣疏於管轄,台灣在當時荷蘭人的眼裏是無主荒地。

元朝曾設澎湖巡檢司管轄台灣,看年看月地上島看一眼,看不看也不知道,等再看的時候,已經被荷蘭人佔了。當時台灣歸屬荷蘭的巴達維亞總督府管轄。巴達維亞總督府一年的收入是30萬荷蘭盾,20萬來自台灣,可見台灣經濟的發達。荷蘭人在台灣用荷蘭字母,幫助當地少數民族創造自己的文字,讓當地少數民族信奉基督教,在台灣實行了30多年的殖民統治,直到康熙元年。

清初在東南沿海抗清的鄭成功打敗荷蘭,使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的爸爸叫鄭芝龍,是當時東南沿海第一大海盜,手下有三千多艘海盜船,建立起鄭氏海上王國。那會兒誰要在東南沿海做生意,船上必須插鄭芝龍的旗幟,海盜一看你這船上有鄭老大的旗幟,就不敢截你了,但你得交保護費。這樣,鄭芝龍富可敵國,東南亞各國一提起他都知道。鄭芝龍的老婆是日本人,鄭成功是一個中日混血兒。他七歲回到中國,脫下和服,穿上儒服,學習漢語,中國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日本也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日本人當年佔台灣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歷史上我們就佔過你,鄭功成最起碼有我們一半吧!

鄭芝龍後來被明朝招安了,做了總兵官。明末很多反賊都被招安過,有人造反就是為了當官。崇禎煤山弔死之後,朱氏後人建立了很多南明小朝廷,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鍵就是鄭芝龍扶植的。唐王政權建立后,鄭芝龍官居太師,他本來就是一個海盜,粗鄙無知,皇上又是他立的,他在皇上面前能有什麼表現?據說夏天光着膀子上朝去,不穿朝服,在皇上面前蹺著二郎腿坐着,滿嘴粗話。而鄭成功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忠君愛國,所以對皇帝恭敬有禮。皇上非常感動,說你跟你老子真不一樣,簡直不像你爹生的,可惜我沒有公主,不然的話,一定招你做駙馬。這樣得了,我認你做乾兒子,賜予國姓,你可以姓朱。鄭成功本名叫鄭森,皇帝給他改名叫成功,意為反清復明一定成功;封延平王,明朝的王爵,一字王是親王,兩字王是郡王,所以有時候書上寫成延平郡王,實際上是一回事。

清軍大軍南下,鄭芝龍流氓本性發作,把皇上一捆投降清朝了。當時鄭成功在外地練兵,不知道這件事兒。消息傳來,鄭成功吐血昏厥,醒來之後,命人在軍營當中豎起一桿大旗,上書四個字——殺父報國。忠孝不能兩全,但報國是大義,所以我得為國盡忠,跟我爹決裂。鄭芝龍一開始很受清廷重視,封為公爵,讓他不斷地給鄭成功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鄭成功每次看到他爹的來信,就毀書斬使,連着幾回,清朝失去耐心,就把他爹也殺了。

如此一來,鄭成功就更沒有後顧之憂了,你清朝不就是拿我爹要挾我嗎?現在我爹死了,我該大舉反攻了。據說鄭成功勢力最大的時候,他聯合浙江的魯王朱以海政權,17萬大軍兵臨南京。

南京是明朝的故都,鄭成功去孝陵祭祀明太祖,當時意氣風發,全軍將士穿白掛孝:「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下一步就準備打過長江去,不幸中了清朝兩江總督的緩兵之計。兩江總督說,我可以投降,我也是漢人,但是按照我們大清的軍法,守城滿99天投降,家屬才不被害,所以你們等我到了日子再投降。鄭成功也是驕兵必敗,就真等了。這一等,人家趁夜劫營,17萬大軍基本上全軍覆沒。

鄭成功逃回了福建沿海的根據地——金門、廈門兩個小島。

今天廈門是經濟特區,金門還是由台灣軍隊駐守着。這兩個小島無力養活十萬軍民,這時候台灣來人請國姓爺出兵,收回台灣,拯救台灣百姓。鄭成功非常高興,毅然決然率千艘戰艦,兩萬大軍渡海,一下子把台灣收回來了。

鄭成功不但收復台灣,還建設台灣。鄭氏祖孫三代在台灣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幾十萬大陸人移民到了台灣。經過鄭氏的治理,台灣發展起來。

但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是為了建立反清復明的基地。當時全國都是清朝,只有台灣是明朝,不奉大清正朔,仍然使用南明永曆的年號,永曆皇帝都給勒死了,仍然用永曆年號。明朝的魯王朱以海到了台灣,但被鄭家軟禁起來了,實際上是鄭家佔了台灣,以延平王的身份進行統治。

清朝幾次派人去談判招降。談判條件跟我們今天提的政策是一樣的——一國兩制,只要台灣奉大清正朔,剃髮、易服、改元。剃髮不用解釋;改元就是用大清年號,別永曆××年了,得是康熙××年;易服就是把你的長衫脫下來,換成我們的馬褂。就這三個條件,只要答應,鄭氏子孫世守台灣,朝廷不派兵,不收稅,不派員管理。

鄭成功收回台灣后,半年就病死了,兒子鄭經繼位。鄭經給清朝上表,願照朝鮮、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說白了就是要搞台獨。因為台灣是中國領土,跟朝鮮、越南不一樣。朝鮮、越南在歷史上也是中國領土,但畢竟很早就已經分出去了。朝鮮在漢朝分出去的,越南在五代十國就分出去了,是既成事實。但台灣不行,你要按照朝鮮、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朝廷是不能接受的,既然談不通就只能打了。

鄭成功收復台灣后,台灣在鄭氏統治下,經歷了鄭成功、鄭經、鄭克塽①三代。鄭經在三藩之亂的時候起兵響應,結果被朝廷打敗了,連金門、廈門也丟了,在大陸沿海就沒法立足了。

鄭經死後,鄭克塽年幼,清廷趁台灣「主少國疑」,命施琅②進軍台灣。施琅原是鄭成功的部將,當年得罪了鄭成功,被鄭氏滿門抄斬,孤身一人投向了清朝,念念不忘要收回台灣,對清廷忠心耿耿。他打敗鄭軍,攻到台灣島上后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去鄭成功的陵廟,拜祭先主。你當年殺我全家,我不記仇。鄭氏子孫都嚇壞了,鄭克塽當時只有13歲,先王當年殺他全家,他這一打勝仗,我們鄭氏肯定要滅族了。沒想到,他第一件事兒就去拜祭先王的陵廟。更感人的是,康熙皇帝為鄭成功廟親題對聯:「四鎮多異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聯是說當年南明四個總兵,擁兵百萬,其中寧南侯左良玉擁兵70萬,清軍南下不戰而降。要不然,以江南之富,半壁山河,百萬大軍,比當年宋高宗草創南宋時候的條件好多了。南宋撐了一百五六十年呢,南明怎麼這麼快就讓人滅了?就因為四鎮多異心,只有鄭成功金門、廈門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下聯是說南明五個小朝廷,福王、唐王、桂王、魯王皆無寸土,只有鄭氏台灣一隅抵抗清朝,證明海外有明朝孤忠。清朝皇帝高度評價了鄭成功的抗清行為。

台灣收回來之後,大多數清廷官員主張放棄。把島上的漢人全遷回大陸,其他民族愛怎麼着怎麼着,自生自滅,不要那個地方,蠻荒之地,不值得管。大多數大臣是這個建議,還有大臣主張租給荷蘭,一年十萬兩銀子,那鄭成功可就白乾了。只有施琅力排眾議,堅決要求對台灣進行管轄。台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如果台灣不保,則東南危矣,東南又是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東南不保,國本動搖。最後聖祖皇帝拍板,說台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大定,所以台灣不能放棄。

今天也是這樣,台灣是我國唯一面臨太平洋的省份,收回了台灣,就意味着我們衝出了第一島鏈,真正進入了大洋,我們的海軍才能變成洋軍。否則只是海軍,只能在海里撲騰,所有進入大洋的海峽要道都被人家封鎖著。

1684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當時台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省,而是一個府,下轄三縣,歸福建省管轄。1885年中法戰爭后建省,首任台灣巡撫是劉銘傳。

張學良將軍有一首詩評價鄭成功:「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他從荷蘭人手裏收回台灣,清朝再從他後代手裏將台灣收回來,這就名正言順,確保台灣入版圖。

清朝對決沙俄

明清之際,清軍主力進關,東北空虛。俄國趁機強佔了雅克薩和尼布楚。俄國本來跟我國並不接壤,但是歷代沙皇不斷擴張,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執著。但俄國人佔了土地之後,並不好好建設,就一味地擴張。當時西伯利亞地區是無人區,俄國人就派出探險隊去探險。探險隊是由殺人犯、縱火犯、盜馬賊、強姦犯等構成,俄國官員問他們是願意服刑,還是去探險?那他們當然願意探險了。

一個叫博雅科夫的小流氓,帶着70個混混兒進入中國境內「探險」。那是在1643年,大清入關的前一年。這個博雅科夫帶着70多個流氓進來,還沒有遇到軍隊,就被鄂倫春獵人一陣亂箭,射死一半。剩下的人困在冰天雪地里沒得吃,就吃同伴和被他們殺害的中國人的屍體。中國人看到被他們吃剩下的屍體,嚇壞了,這是什麼東西,居然吃人?所以,俄羅斯被稱為羅剎國,俄羅斯人被稱為羅剎人。世宗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俄羅斯有使團在北京,他們修建東正教教堂,這個教堂被稱為羅剎廟,就在今天東直門俄羅斯大使館那個位置,是世界上佔地面積最大的大使館。

清軍入關,滿洲人一共就百十來萬,這一入關走了百分之八九十。清朝統治者又非常不自信,在他們統治時期,東北幾乎就是無人區,不允許漢人去東北。因為清朝統治者擔心有朝一日萬一在中原站不住腳,還得退回東北老家,不能東北這疙瘩全被漢人佔了,那我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所以,朝廷有意製造的無人區,就讓俄羅斯撿了便宜,全給佔了。

1685年、1686年,康熙帝命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俄軍。兩次進軍,大清都是牛刀殺雞,兵力是俄軍數倍,沿江而下,讓你看看什麼叫大國,什麼叫天朝上國!打得俄羅斯最後沒辦法了。它主要力量在歐洲,不在遠東,只能跟清朝談判。中俄兩國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都是中國領土。

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屬中國。這兩條河以西,外興安嶺以北屬俄羅斯。按照這個劃分,黑龍江完全是中國的內河,跟黃河、淮河、長江一樣。今天它成了兩國的界河,俄羅斯管它叫阿穆爾河;外興安嶺今天在俄羅斯境內,叫斯坦諾夫山脈;庫頁島叫薩哈林島。當年大清在廟屯設立三姓副都統管轄庫頁島。三姓副都統50年才派人上島看一次。上島一看,北邊是俄羅斯人,南邊是日本人,等於無主荒地,全都讓人佔了。今天島上的石油儲量相當豐富,這個島710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和海南加一塊兒那麼大。

在清朝統治時期,中國東北地區也是臨海的。當時中國東北是臨着兩個海,一個是日本海,一個是鄂霍次克海。現在出海口完全在俄羅斯手裏,我們要從東北出海,就得借俄羅斯的水道,它一關閉你就出不去了。烏蘇里江入海口在俄羅斯境內,離中國只有12公里,再往前12公里,就可以入海了。現在這些俄國的地方,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黑龍江、烏蘇里江全是我們的內河。

康熙皇帝駕崩后,廟號聖祖。皇帝的廟號,開國稱祖,守成稱宗,康熙帝「名為守成,實為開創」,蒙古、東北、台灣、雲貴、閩廣都是康熙皇帝給收回來的,他不愧是千古一帝。

東南西北疆域大

秦朝疆域北到長城,南到南海,西到隴西,東到大海。唐朝極盛時東到大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南到南海,西到鹹海。到了清朝,疆域更加遼闊: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諸島,東到太平洋,西到蔥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東南到台灣、澎湖、釣魚島。

其實中國的疆域北面應該不只到西伯利亞,《尼布楚條約》雖然是個平等條約,中國也作了很大讓步。原來貝加爾湖都是中國的地方,就是蘇武牧羊的北海,盤古開天地以來,除了蘇武在那兒牧過羊,沒人打擾過那裏的安寧。貝加爾湖深1291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讓全世界喝60年沒問題,純天然無污染。現在這個地方在我們手裏的話,弄條管子通到北京來,咱還至於這麼慘?敞開了造,往外賣。沙特阿拉伯要水嗎?一瓶礦泉水,十桶汽油就來了,咱現在的油得多便宜,三毛錢一升隨便加。可惜那個地方現在被俄國人佔着。俄國人燒火,一人合抱的原木,一斧子兩半,填爐子裏燒了。咱們的傢具都是拿鋸末壓成板子做的,實木傢具特別貴,人家俄羅斯拿實木當柴火燒,資源太豐富了。

南到南海諸島的意思是連海裏面的島都是我們的,中沙、西沙、東沙群島,沒有北沙。

清朝西到蔥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地方今天在哈薩克境內。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國疆域達到鼎盛,面積大概是1300萬平方公里。這就不像以前那些王朝的疆域,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這時就固定下來了。我就這麼大,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的,誰也別想強佔去,近代以後才逐漸喪失。所以,中國今天的版圖是清朝奠定的。

這麼大的地方不好管,於是清朝把全國劃分為18個行省、5個將軍轄區、2個辦事大臣轄區,共25個省級行政區和蒙古盟旗。18個省里沒有寧夏,當時寧夏跟甘肅是連在一塊兒的。每個省設巡撫一人,進行管轄。兩三省設立總督,位在巡撫之上。清朝地方有八個總督:兩江、兩廣、湖廣、陝甘、閩浙、直隸、四川、雲貴。兩江總督最富,因為兩江最大,包括江蘇、江西、安徽三省;直隸和四川都只一省,直隸是因為太重要,四川一個省就頂人家好幾個省的面積。山東、山西、河南沒有總督,只有巡撫。五個將軍轄區里包括伊犁將軍和烏里雅蘇台將軍,還有就是黑龍江、吉林和盛京。大清入關之後,盛京仍然保持着一整套官僚機構,打發快退休沒事兒干或政治鬥爭失意的官員出任,那就算進了干休所,政治生命終結了。盛京又稱奉天府,北京是順天府,府尹是三品,北京當時就兩個縣,大興和宛平,加上承德、曲阜,這四個縣知縣是六品,地位比較高。

清朝中央設置理藩院,理藩院設立尚書和侍郎,掌管少數民族事務。這個職務一定由滿蒙貴族來擔任,漢官是不行的。

明清時期對外關係的特點一個是經濟文化交流。現在《白銀資本》、《大分流》這些書里,說中國農民是當時最富的農民,比歐洲農民富多了。中國用的白銀佔世界的一半,全世界12萬噸白銀,中國6萬噸。中國是個貧銀國,白銀大都是進口的,從拉丁美洲來的。靠茶葉一年就從英國掙六七百萬兩銀子。那個時候對外貿易還是非常活躍的,雖然朝廷的政策是閉關,但是外貿的量很大。

除了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使節往還,讓我們津津樂道的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繫,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說穿了就是臭顯擺去了。成祖的帝位來得不正,搶自己侄子的,所以總是心中有愧。成祖繼位后第一件事兒,就是把建文帝的大謀士方孝孺抓起來,削藩的主意都是方孝孺出的。成祖說,先生,我現在做皇帝了,你給我寫繼位詔書。方孝孺斷然拒絕。成祖說,這是我們家的事兒,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死心眼?我們都是姓朱的,你效忠誰不是效忠?反正也輪不到你姓方的當皇帝,我這是周公佐成王。方孝孺問,成王安在?「成王」給燒死了。成祖說,你甭管了,快寫詔書。方孝孺寫的是「燕賊篡逆」。成祖把他鼻子割了,讓他再寫,還是「燕賊篡逆」。割了耳朵再寫,還是「燕賊篡逆」。成祖問,你不怕我滅你的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說,你滅我十族,我也這麼寫。最後真的被滅十族,連他的學生都殺了,誰被方孝孺教過,誰就衰到家了。

明朝皇帝從朱元璋開始,整個家族遺傳基因不好,全都是心理變態,一群短命鬼,荒唐到極點了。替建文帝守濟南的大將被逮著之後,成祖把他的鼻子和耳朵蒸熟了讓他吃,還問他好不好吃。那大將回答說,忠臣義士之肉有何不甘?然後被車裂,家屬全都沒為官妓。折磨死了之後,報告到成祖那裏,下旨:拖出去,著狗吃了,欽此。這聖旨現在還留着呢!

明成祖琢磨,因為我的帝位來得不正,所以我得讓海外諸國知道我、承認我,奉大明為正朔。你們得用我們大明的年號,這叫奉正朔。朝鮮就沒有自己的年號,用的是中國的年號。大明是萬曆××年,它也萬曆××年;大清是光緒××年,它也光緒××年。明成祖為了讓人知道自己,就派鄭和出去干這件事兒。史書上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成祖懷疑建文帝跑海外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建文帝出家了,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年間,70多歲才死,明英宗找到了建文帝。按照輩分,建文帝應該是英宗的爺爺。成祖之後是仁宗、宣宗、英宗,他跟仁宗平輩,等於是英宗的爺爺輩。當時成祖懷疑他跑海外去了,要去找到他,並且誇誇我們中國有錢,因此派鄭和下西洋,先後七次遠航,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鄭和下西洋屬於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但是梁啟超先生說,西方一哥倫布之後,無數繼起之哥倫布,中國一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為什麼西方一哥倫布之後,無數繼起之哥倫布?來錢啊!為什麼中國一鄭和之後,再無鄭和?費錢。花了600萬兩白銀,國庫被揮霍一空。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不計經濟效益,給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整個一個散財童子,走到哪兒都給人家散錢。只要你奉明朝為正朔,看見我這船上沒有,銀子、綢子、瓶子隨便給。中國使臣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人家酋長在地下跪着直樂,你們皇上是老大,狗屁!真主安拉是老大。但是一看船上正往下抬東西呢!老大!鄭和來一趟,各國搶著往中國進貢。中國厚往薄來,懷柔遠人,你給我進貢一毛,我還你十塊,誰不來啊!最後逼得中國下令,你們別天天來,我受不了了。朝鮮、越南、琉球,一年一貢。你讓朝鮮一年來一趟,他能來四趟,他來給點兒破布片什麼的,皇帝就要回贈金銀財寶,他的使團來了,帶着高麗參就開始賣,順便賺一筆。朝鮮、越南、琉球這三國因為跟中國是同種同文,幾乎就是同一國家,所以這三國一年一貢。泰國、緬甸,八年來一次。阿富汗25年來一次,你別老來,大鬍子從來不洗,羊肉味把皇上熏著了。

鄭和下西洋,成祖的時候去了六次,仁宗繼位十個月駕崩,宣宗繼位之後又下了一次,然後這個事兒就不能幹了。到了明朝中期,煉丹的嘉靖皇帝在位時,國力衰退。有的大臣提議,為了耀揚國威,仿效當年三保太監故事,咱們再下一次西洋。兵部尚書劉大夏衝進兵部檔案館,拿起鄭和下西洋的海圖和寶船的設計圖紙,付之一炬。所以鄭和下西洋到底是路線怎麼走的,今天不知道,船什麼樣的也不知道。據說鄭和下西洋的寶船,64丈長,18丈寬,一丈是三米。要是真的那麼大,頂上一艘輕型航母了。

這種事兒不能再幹了,太費錢了。而且一幫小國奉正朔,叫你老大,你還得罩着它。西班牙、葡萄牙一欺負它,它就求你保護它,你說你管不管?咱就能得到點兒犀牛大象長脖鹿、珍珠玳瑁祖母綠,充實了一下皇家首飾盒和皇家動物園,600萬兩銀子打了水漂。你看哥倫布、??伽馬,什麼都沒有,哥兒幾個湊錢,弄一艘小破船,帶回來一個拉丁美洲,充分體現了出海的價值,鄭和跟人家沒法比。

抗倭有猛人

自打鄭和下西洋以後,朝廷規定寸板不得下海。你不下海,別人來了。誰來了?日本人,那時候叫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盜騷擾我國沿海,被稱為倭寇。咱們國家跟日本挨着,點兒很背。日本國在唐朝的時候取法中國,全面唐化,但有兩個東西沒學中國,一個是宦官制度,一個是科舉制度。不學宦官挺好,日本宮廷里的所有體力活、粗活,都是女人干,女人身體一好,生的小孩也有勁兒。但不學科舉,有點兒麻煩。科舉制是用來選拔人才當官的,日本沒有科舉制就意味着它的官僚全是世襲的,世卿世祿,後來就對中央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日本天皇掌權連二百年都不到,政權就落到藤原氏的手裏。藤原氏世世代代擔任攝政、關白,相當於宰相,開始了日本兩百多年的攝關政治。攝關政治的時候,地方諸侯並起,建立莊園。莊園需要人保衛,這些人就是武士,武士需求量一多,力量也就越來越大。

1192年,日本武士首領源賴朝強迫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幕府,日本開始了幕府時代。第一個幕府叫鎌倉幕府,1192—1333年,設在離今天東京不遠的鎌倉地區。當年忽必烈打日本,對手就是鎌倉幕府。日本天皇從此變成了擺設。鎌倉幕府一百多年,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因為日本天皇對大權旁落不滿,所以利用鎌倉幕府衰落的機會,天皇對抗鎌倉幕府,鎌倉幕府滅亡。鎌倉幕府滅亡的過程中,大將足利尊氏建立了室町幕府,室町幕府又扶植了一個天皇,兩邊天皇對着干,形成了日本的南朝和北朝。

這個時候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日本很多戰敗的武士和商人、海盜開始騷擾中國沿海。那會兒中國國力強盛,這些海盜很快就被打回去了。到了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完成了日本國的統一,明朝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咱都不知道日本有天皇,足利義滿給中國皇帝上書的時候,寫的也是「臣日本國王源義滿」。

足利義滿在日本的長崎公開處決了幾十名倭寇,倭寇就銷聲匿跡了。沒想到,到了室町幕府末年,幕府不穩,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今天日本的電視劇、電子遊戲,很多講的都是戰國時代,英雄輩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武田信玄……本來就是一個彈丸小國的日本,分成幾十個小彈丸互相廝殺,還不包括北海道,只是本州、四國、九州,幾十國混戰。打敗的人,就跑去騷擾中國沿海。日本戰國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中後期,明朝的國力已經衰微,無力對抗倭寇。所以倭寇猖獗,北起山東,南到廣東,整個海岸線都在鬧倭寇。

明朝中期,朝廷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管制。朝廷認為,倭寇是因為私人海外貿易招來的。倭寇在我們今天看起來,可能更像是武裝走私集團,談不上日本侵略軍。首先,這不是日本政府的行為,這個要弄清楚。有人說,日本歷史上就侵略過中國,比如說倭寇。那真不算,不是日本政府組織的,況且當時日本也沒政府,正忙着打仗呢,哪兒有工夫騷擾中國,所以那都是個人行為。另外,現在很多史學家看來,這不是侵略戰爭,就是一種武裝走私,能賣東西我就賣,賣不了我就搶。後來一看,能搶,我幹嗎帶東西來,直接搶就完了。這一搶,朝廷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

問題是這一罷更麻煩了。福建、浙江地狹人稠,全是山,全是鹽鹼地,你讓我種地,種個毛!今天海外華人,最多的就是這兩個省的人,從唐朝就偷渡,那個地方不偷渡,我沒法活。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時候就在東南亞謀生,那會兒要什麼護照、簽證?現在你跟我要簽證,有天理嗎?他們歷來以海為田,以船為家,你讓我種地不會,從來沒學過,再說這鹽鹼灘種什麼能長?我只有打魚販賣。你不讓我出海,我想來想去,你的意思就是逼我當倭寇。

這樣一來在倭寇裏面,就形成了兩分真倭、八分假倭,或者一分真倭、九分假倭,十個倭寇裏面九個是中國人。那個時候你要記住,中國人談不上漢奸,日本人是給中國人打工的。那會兒日本不如我們,不是說我當倭寇就成了漢奸,而是我雇小日本去幫我殺人越貨,中國人是老闆。倭寇的大頭目汪直、徐海全都是中國人,汪直是安徽的,但是巢穴安在日本的平戶島。倭寇的巢穴在日本,老大都是中國人。日本倭寇武藝高強,所以中國倭寇雇他們來幫我斂財,倭寇里還有漁民、落第的書生、科舉老考不上的倒霉蛋,甚至有退休的官員,什麼人都有。你想,一幫日本人又不會說中國話,到中國就分不清東西南北,怎麼搶?所以,倭寇大部分是由中國人組成的,到中國來才熟門熟路,哪兒有錢,哪兒兵力防守虛弱,都有人門兒清。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牛人——戚繼光。

戚繼光這個人牛到什麼程度?他祖上建立明朝有功,世襲山東省煙台市城防司令,他17歲就擔任了這個職務,登州衛都指揮僉事。他站在城牆上眺望大海、心潮澎湃:「雲護牙鑒滿,星寒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你封我當官我不覺得高興,只有國家穩定、四海安寧我才爽。朝廷一看,滿足你的要求,你不是願意抗倭嗎,你去吧!18歲還沒成人宣誓,就以參將銜赴浙江抗倭。第一仗就給戚繼光上了一課,三千明軍對陣八百倭寇,倭寇衝來,明軍一鬨而散,就剩戚繼光一個人了。三千人就像跟倭寇說好了似的,一、二、三,閃!把戚繼光一人撂那兒了。戚繼光趕緊爬上一塊巨石,連發三箭,射死三名倭酋,倭寇散去。這傢伙不好惹,別理他,散吧。

戚繼光這個氣呀!明軍一無所用,沒有任何戰鬥力。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都是農民,農民主要是種地。明太祖得意地說朕「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你那是個屁兵啊!是兵就得吃皇糧,哪兒能讓他們自己養豬開賓館,哪兒能幹這個!軍隊不能自己養活自己,軍工廠都生產冰箱、摩托那還能成?所以明太祖「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是扯淡。明軍邊境三分守城、七分種地,內地兩分守城、八分種地,整個一幫穿軍裝的農民。日本倭寇是武士,刀法精熟,訓練有素。日本刀都是精鋼打造,削咱的鐵片刀,一百把都沒事兒,「寶刀近出日本國」。戚繼光一瞅,這些兵不能用,我自己招。自己招兵在當時是很冒風險的,明朝沿襲宋朝制度,不能自己招兵,得向朝廷彙報。戚繼光專門招募沿海的漁民、礦工,要孔武有力的,最好家裏有人被倭寇殺害,苦大仇深,這樣的人我一定招你。招募完軍隊組成戚家軍,對抗倭寇。

倭寇武藝高強,刀法精熟,單兵作戰能力奇強。二戰時的日軍也一樣,精於白刃戰,你一個一個打,上來就是送死。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一擁而上,以多打少,十二人一小隊,組成鴛鴦陣。倭寇不懂陣法,打仗跟打架似的,拍馬過來,來將通名,它還這麼着呢!誰跟你通名,一槍崩下來就完了。明軍十二人一小隊就上來了,第一個人不會武藝沒關係,有勁就行。拿着一根幾丈長的大竹竿子,這叫狼筅,掄圓了保護後面的戰友。江南多的是這東西,枝枝杈杈都不切下去,尖兒上還抹上毒藥,挑破一點兒皮,你小子蹬腿吐白沫。我這根大竹竿幾丈長,你那日本刀也就三尺。竹子又滑,你又不好切,劈斷一半,我還是你的四倍長,一劈形成一個缺口,扎進去你還有命嗎?前面的拿根大竹竿,後面是長槍、弓箭、短刀,長以救短,短以救長,這都是戚繼光琢磨出來的。

中國古代十大兵書,有兩本是戚繼光寫的:《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孫武子就是一本《孫子兵法》嘛!李靖就是一本《李衛公問對》。岳飛什麼都沒有,《武穆遺書》是小說。十大兵書戚繼光寫了兩本,夠文武雙全的。倭寇平定后,朝廷調戚繼光防備蒙古。明朝當時是北虜南倭之禍,北京這邊的長城全都是戚繼光修的。戚繼光寫詩說:「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他堪稱明朝第一名將,平定倭寇,不愧為民族英雄。

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租佔了澳門。葡萄牙人一開始說,他們是來給咱中國皇帝進貢的,但進貢的貨物被海水打濕了,上岸晾晾。咱說不同意,他說我們就要一塊牛皮那麼大的地方。中國官員一想,一塊牛皮能有多大,你的貨物也太少了,那你來吧!結果人家連夜把牛皮給剪成線,搓成細繩,上岸一圍,就這麼大地方。中國人傻眼了,但那會兒是很講信用的,要在今天,這事兒不會發生。誰答應你的,有合同嗎?有合同拿來一撕,不就完了嘛!咱們祖宗就吃了說話算數的虧了。葡萄牙人這麼一弄,中國說我答應你,君子無戲言,你就來曬吧!曬完了之後,它跟咱們說了,以後我們老得給你們皇上進貢啊,老存在貨物被弄濕的事兒,乾脆這個地方你就租給我得了,一年500兩銀子。中國官員一想,就這個兔子都不拉屎的破地方,一年500兩銀子,行,租給你。我是房主,你給我房租。但主權是中國的,一直到1849年主權都是,要不然雅克薩都收回來了,那個地方能收不回來嗎?

其實朝廷並不在乎這500兩銀子,是因為能了解西洋,弄來自鳴鐘、懷錶這些東西。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翻譯夷書,夷書就是澳門來的。從1553年到1849年,澳門並不是殖民地,歸香山縣丞管轄,香山縣就是今天的中山市,縣丞是正八品。葡萄牙總督見了香山縣縣丞,要單腿下跪。他叫總督,咱們給翻譯成兵頭,見了八品縣丞也得下跪。1849年後,在英國的支持下,葡萄牙狗仗人勢、狐假虎威,驅逐中國官員,搗毀香山縣丞官署,澳門就變成了殖民地,房客把房主的財產霸佔了。過去總說澳門是400多年的殖民地,不確切,真正的殖民地時間是150年,以前是租出去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個歷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這個歷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上一章下一章

13. 內收台灣,外拒夷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