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十章 武后的一箭三雕計

第八百零六十章 武后的一箭三雕計

聽到武后這般問及,李之忽然間笑道:

「太後言外之意臣下理會得!尚方劍意在維繫李姓皇族切身安全,也是基於大唐皇權、政務正常良性運轉的前提之下。而且太后您是皇權唯一監護人,資歷、影響力更在新帝之上,有太后的豐功懿德坐鎮當朝,大唐上下必會是國富民安、人物康阜的一方昇平世界,可是省下我的更多不自量力了。所以接下來一兩年裏,我就能貪得私念沉浸進去,尚方劍形式上的意義自然就淡化了很多!」

這一番不算承諾的承諾,來自於一兩年的有效避開政事之舉,其實這早在他的計劃當中,亦為高宗的算計之內。

按照李之後世人的角度來看,更是極佳地隱藏時期,這段時期會有廢帝、立帝的兩次政權變化,此後才是武則天自幕後走到前台。

就是這兩年,是她大肆收攬民心、招募親信的關鍵過渡時期,針對於李姓皇族的鎮壓還未真正開始,甚至會有悉心拉攏的刻意。

所以李之為更好地削弱武后對自己的防範,這期間的隱身無疑作用巨大。

但相比李之與高宗的計劃,武后卻是沒有先知先覺的優勢,她再是智慧絕頂,謀略過人,也不可能提前獲知接下來的一系列局勢變化。

因而她自然而然的初步接受了,李之果然無心涉足政事的表面事實,雖說她心裏的謹防之心並未因此而消失,但至少她知道李之並沒有乘此機會,特意攀附新帝的打算。

僅是這一條,就能滿足她今日裏的最低目的,所以在李之一番言語道出后,武后這般精於算計的聰穎機警之輩,居然也難以抑制的流露出一抹滿意之色。

儘管被她隱藏的極好,卻瞞不過探識力始終開啟著的李之。

由於武後接下來不著痕迹的態度鬆緩下來,一直候在旁室的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也現出身來。

太平是因有身孕,若身處靈堂就犯了皇家某些忌諱,所以她至多在靈堂之外的室外留滯,所以她的主要職責還是要照顧武后。

武后的一臉憔悴與滿腔悲焦卻不是假裝,或許正如她自己所言,自高宗真正辭世后,令她的心神感應到了某種頓悟。

總之如今狀態下的武後身上為人婦、人母的親情意味更濃一些,即使喪事一過,有可能愈加令她之前的雄心野性更加的不可抑制。

至於上官婉兒是沒有資格跪拜於靈堂之內的,儘管她是武後身邊紅透之人,其象徵身份怕是連一名即將被驅逐的先帝後宮嬪妃也及不上。

二女出現在此間的目的,自然是圍繞着照顧武后而貼身陪伴的,耳聽得李之一通言論,將武則天的情緒振奮起來,就知道自己二人應該出現了。

因涉及到新帝繼位前的微妙時刻,武後身邊一切閑雜人等均已提前飽喝退,所以二女就臨時承擔起端茶倒水的近身服務了。

太平公主還好說,上官婉兒目前可不是自己的真身,軀殼內是具有同樣能力的野狐妖修媚兒。

由於她懼怕李之身上的特殊真元氣息,故而似有似無的刻意躲避,也正是她這種身份所應該有的心理特徵。

又因此時的李顯與之有私通關係,所以她的這種隱晦畏怯的心態表現,瞞不過對她暗中留意之人的關注。

如此情形下,反而是最不正常反應的太平公主沒引起任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何人的注意,儘管她幾日後仍未從痛失親父的悲傷里恢復過來,但李之連續五天的昏厥,一樣令她牽腸掛肚。

此時見到再一次精神富足的李之,太平眼神里多多少少會有刻意關注之色,好在在昏暗燭光與慘淡表情之下,還是能完好遮掩過去的。

武后因心情大好,便留下二女近身伺候茶水,她此時的話題核心,也暫時轉向了後日的靈柩前繼承皇帝位問題。

早在一年多以前,高宗病危,鑒於太子李顯充東宮才三年,處理國事經驗不足,高宗遺詔命自己信賴的宰相裴炎與兩位侍郎劉奇賢、郭正一為顧命大臣,「於東宮平章事」,以輔佐太子登基。

並在遺詔中留了「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的話,即特別授權武則天以太後身份兼決大事。

儘管那等詔命里,並不是全權委託武則天臨朝管理國事,而是在有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同時皇帝與大臣們又「不決」時,才能兼取她的決定。

其後便因裴炎的據實上諫,奏報那段時期的李顯無心代臨朝政,終日裏只知貪奢享樂,被召回洛陽城,那時候太子李顯已經對裴炎心懷不滿了。

所以她的首個針對性話題,就重點在裴炎身上:「李先生,你可曾識得裴炎此人?」

李之點點頭,裴炎曾在半年前因兵船設計圖樣問題找過自己,他知道瞞不過有心人,就將唯一的一次見面機會說出來。

武后隨即提醒李顯:

「裴炎為目前唯一輔政老臣,又因他對於你的能力有偏誤認知,故而極有可能會在後日頒詔儀式上,針對於你有所皇許可權制,這一點你可要有個清醒認識!新帝初駕皇位,即使心內有萬端冤屈,也不可在第一時間表示質疑,要主動表現出一代君王的大度涵養,來正面看待此人可能存在的抑制措施!」

聞聽之下,李之心內暗自點頭,武後果然不愧於未來的女皇,判斷問題之精準,一如他的先知先覺。

歷史上,裴炎果然在高宗死後第三天、太子在靈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說,嗣君尚未正式冊封為皇帝,也未聽政,不宜「發令宣敕」,建議「宣太后令於門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則天令的形式發佈。

藉著裴炎的這個建言,武則天在新帝繼位之先,就順理成章地取得了國事的處分權。

所以此時的武后這般看似指點的關切里,隱藏着她巨大野心,也在藉由此次提前發出警示,來降低李顯的警惕性,以便儘早將真正皇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可以說,這是武后的一箭三雕的精心計算,但李之明知如此,也不打算暗地裏出手相助。

因為李顯的目前,的確既不具備與太后爭權的實力,更無掌管天下的能力,讓權與太后,無疑是唯一良選。

不出他所料,李顯此刻絲毫未曾覺察出武后的計謀,反而對母親的關心表示出了衷心感激。

李之特別注意到李旦此刻有那麼一瞬間的眉毛跳動,卻極為迅速的被木然表情給遮掩起來了。

裴炎這個史無前例的建言,對武則天來說太及時了。

她從當上皇后以來逐漸掌握朝政參決權,至今已二十多年,對於掌控國家和百姓命運的慾望越來越強烈。

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雖然遺詔中給了她一些決定國事的權力,但卻明定非「軍國大事有不決者」不能過問,這使她原來曾享有過的權力遭到很大的限制。

然則,她馬上要藉著裴炎的這個建言,順理成章地取得了國事的處分權,以後,太子正式受冊嗣位並尊她為皇太后,她就能霸著權力不鬆手,毫無還政的意思,以致從此「政事咸決焉」。

可以想見,當時除了顧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這種建言的,而如果沒有裴炎的這個建言,武則天也很難找出什麼理由取得國事決定權。

以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新皇帝對政事的控制逐漸鞏固,武則天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過她那富足高貴、含飴弄孫的太後生活了,唐代歷史自然會是另一番模樣。

但是李顯即位時已成年,作為臣子想要完全影響他不容易,所以裴炎想增加太后的權力以制衡皇帝,從而為己所用。

顯然,他以為「宣太后令於門下施行」只是名義上的,武則天雖然有能力,但終究不過是個女流之輩,容易受顧命重臣的影響,即便不成也容易制約。

所以武后的一箭三雕的更深藏一式,就是藉此機會在李顯心內種下對裴炎的仇恨種子。

其實也正如此,皇太后掌權后,裴炎與武后配合得極為協調。

嗣聖元年,中宗李顯提出要任命自己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還要恩賜皇后奶媽之子以五品官,但裴炎認為這兩人資格不夠,堅決不同意。

這次皇帝的廢立,對武則天來說是藉機除去對自己專權不滿的嗣皇帝,從而威懾以後的皇帝和文武大臣,以達到自己長期操縱君權的目的。

而對裴炎來說,他當然知道這只是中宗一時衝動說的氣話,當不得真,作為單獨受詔輔政的宰相,不應該因此就參與廢帝的陰謀。

但他卻積極主動地參加了廢帝的行動,顯然他認為中宗難以制約,不如趁早廢掉,換一個更能受自己影響的新皇帝,同時也能使要求廢帝的武則天感恩於自己。

然而,自以為是的裴炎卻沒有料到,這一舉動使武則天的地位更加穩固,並埋下了真正的禍根。

這禍根便是起先存留在李顯心內仇恨種子,在皇帝的廢黜之後,仇恨種子便順勢移植到李顯一系的大臣那裏。

在武則天開始推動長期臨朝稱制,兩人的矛盾也慢慢顯現了出來之後,通過幾次較量,裴炎對武則天難以制約的本性,和覬覦皇權的野心已有所了解。

知道讓她主動讓權還政一無指望了,這時才後悔當初建議一切政事都要「宣太后令於門下施行」的舉動,為將功贖罪,裴炎暗中尋找機會,因他不願出現女主執政的局面。

恰好此時,唐朝開國功臣李績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發動反對武則天的兵變,宣稱要勤王護君。

裴炎表面上不動聲色,也不積極參與討伐叛軍的議論,想等武則天焦頭爛額之時順勢逼她歸政。

武則天聞悉,便暗使監察御史崔詧上奏指控裴炎,以「裴炎身受顧命之託,大權在握,叛亂之際不設法討平,反而要逼太后歸政,其中一定有陰謀」為借口,將其逮捕入獄。

並乘機聯合親李顯一系的大臣,力排眾議給他定了個「謀反」的罪名,最後斬於街頭。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朝生意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朝生意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零六十章 武后的一箭三雕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