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宣和二十年。

於松從昭和殿退出來的時候,臉上猶自掛了幾分不虞之色,沉着眼,默不作聲。這份差事,怎麽就正好攤在了他頭上呢?只不過……若要為君分憂,他身為禮部尚書,去做這件事,的確是最好的人選。

烈日灼熱,他身後跟着的小太監苦着臉色快跑了幾步,勉強擠出一個笑容:「於大人,您看這聖旨是不是……」

於松朝他看了一眼,輕拍了一下冠服,點點頭,「現在就出發吧。」他抬步朝宮門外走去,輕聲嘆了口氣,「看來陛下是想在第二道聖旨發出之前,就把事給辦了。」

小太監聽不到前面的嘆息,又不能喝斥於松走慢點,只好小跑着跟在他身後。如果可以,他也不想攤上這麽個差事,沒有油水不說,山高路遠的,誰知道路上太不太平?只是皇帝降下的旨意,也不是他這個做奴才的可以任意挑選的。

宮門外驕陽似火,酷熱得帶上了灼熱的氣息,就如於松現在的心境一般。

禮部侍郎辛雲堂,看到絛紫的人影從大殿裏走出,疾走幾步迎了上去,面帶微笑,「大人,隨行的將士和賞賜都已經安排好了,您現在就可以出發。」

於松看了他一眼,步履未變,哼了一聲,「辛大人果然不簡單,陛下的心意你倒是摸得挺準的!」

跟在於松身後的小太監聽到這話,急忙往後挪了幾步,躲了開來。這個於大人當了十幾年的禮部尚書,向來德高望重,舉止有禮,極重典範,這次也不知怎的,自接下聖旨後就不好相處,脾氣甚是火爆,他還是離遠點好。

辛雲堂聽到於松語調微嘲,倒也不惱,只是微微後退了半步,拉開了和於松的距離,神情越加恭敬,「大人,這滿朝文武到如今誰不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趙家和方家都是陛下的寵臣,為制藩王之勢,皇上一直有意讓兩家交好,這次又怎會真的反對?前些時候大怒也只不過是給那些老臣們面子,洛家衰敗了十幾年,就算是當初有賜婚聖旨,也只是些陳年舊事了。」

聽到這幾句勸慰,於松腳步一頓,停在了宮門之下,半響沒有言語。

許久之後,他才回過頭朝身後的小太監看了一眼。

小太監領會其意,忙不迭的上前幾步,把手裏端著的明黃錦盒恭敬的放在於鬆手邊。

於松抬手接過,略顯慎重的臉襲上了一分難得的暗沉,他嘆了口氣,抬腳朝宮門外等待的車隊走去。

泰安門外,明黃的旌旗蔓延數里,一眼望去,尊貴又奪目。筆直坐在戰馬上的將士,帶着大寧王朝獨有的精神和豪邁,銀亮的盔甲折射出剛烈的肅穆。

明明只是一次簡單的頒旨,如今卻在京城世家越來越注目的情勢下,蔓延出一種鐵血的意味來。

這哪裏是恩賜,分明是震懾才對!

於松一生代天頒佈過很多道聖旨,但他從沒有一次會覺得這樣的悲憤和疲倦……

雲州洛氏,最後的血脈,竟然在他手裏見證了如此的恥辱。

十幾年來,大寧王朝境內太平昌盛,繁華似錦。可是這皇城和整個大寧朝的興盛,卻是在整個洛家幾近滅族的犧牲下才得以安在的,距離那場慘烈的戰爭,不過區區……十六年而已!

忠骨埋葬之魂,可曾想到如今最後的洛氏遺孤會受此大辱?

洛老將軍,來年祭拜,於松再無面目見你洛家滿門英烈啊!

於松重重的走了幾步,提力跨上了隊伍前端的駿馬,他低下頭看着手中的明黃錦盒,在陽光的折射下,這個一向高貴的顏色,此刻是尤為的刺眼和灼目。

他輕嘆了一口氣,手抬起向前方一揮,隊伍急速的往城中駛去,整齊劃一,蹄聲如雷。

奔雲戰馬,驍勇禁衛,明黃旌旗,無一不代表着皇家獨有的尊貴和霸氣。

一時之間,三百軍士在京城街頭疾奔的盛況,引得全城百姓為之側目,寬闊的長雲大街上擠滿了人,爭相觀望這難得一見的場景。

「這是什麽事啊?居然連禁衛軍都出動了?」涌在人群里的布衣商販,一邊護着手中放滿小玩飾的木架,一邊小聲的嘟囔。

「我看這定是趙家和方家的親事給定下了。」站在他身旁的寒生瞥了他一眼,臉上帶着傲色,慢悠悠的接了一句。

「咦,你怎麽知道?」周圍的人一聽有戲,急忙湊了過來。

「在下的妻舅在禮部做事,我曾遠遠見過這位大人,這可是禮部尚書啊!你再看……」他朝前面一指,神態越發驕傲,就好像那坐在駿馬上代天頒旨的人是他一樣,「那個方向可是去禹山的路,皇上的旨意一定是下了,洛家的小姐看來是進不了趙家的大門了!」他說完長嘆一聲,擺足了架子,彈了彈布衣下擺,在周圍百姓嘆服的眼神中走了開來。

身後的百姓談論的聲音更大了,臉上都或多或少的帶了幾分八卦色彩,這趙家、方家和洛家之事,真可算得上是京城近月來最風靡的八卦了。

一般高門世家的辛密,絕不會如這件事一樣傳得天下盡知,人口相傳,只可惜名滿天下的瓊華宴上,那位溫潤多才的狀元郎選擇了轟轟烈烈的做法,讓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說起來,真正捲入事端的只有趙家和方家,因為遠在禹山的洛家由始至終都沒有一點聲響,就好像將京城的鬧劇給完全忽視了一般,只可惜到最後卻仍舊逃不掉被百姓談論的命運。

事情發生在一個月前的瓊華宴上。

大寧國歷代傳統,每一屆的新科狀元在瓊華宴上都可向天子討一份恩賞,雖說是有求必應,但新科狀元一向都不會提出讓天子為難的心愿。說到底,這種恩賞的榮耀只是為了給瓊華宴和新科狀元添金鍍彩,讓歷朝皇帝籠絡人心罷了,至少數百年來,大寧上下的士族對皇族的讚揚和忠誠從來沒有動搖過。

這一屆的新科狀元也討了個恩賜,其實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只不過是狀元郎心有所屬,希望推掉從小訂立的婚約,和心上人共結連理罷了。

放在一般人身上,倒真不是個大問題,只可惜狀元郎的身分不對,喜歡上的女子身分也不對,想要退掉婚約的對象更是不對。

若是任何一家的女子,宣和帝恐怕都只會一笑而過,嘆一句「分薄緣慳」,然後安撫新科狀元,將一出少年人上演的鬧劇輕輕放下,只可惜新科狀元鍾情的,卻偏偏是太傅方文宗的獨女方紫菲。

新科狀元趙然是宰相趙卓的獨子,十五歲時因在太和殿上智退戎族使者而名動京城,在京城文士圈中享有「燕宇公子」的雅稱,這一次科舉的奪魁更是讓他的名聲攀上了頂峰,一時之間,「燕宇公子」的賢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至於方家的小姐方紫菲,也是京城大家小姐中的翹楚,方家雖是新晉清貴,不如其他氏族根基雄厚,但當今聖上卻對方文宗甚是青睞,才十五年的時間,將他從一介寒士提拔到了太傅的地位。要說隆恩,在如今的大寧王朝無人能出其左右,就連眾位皇子,見到他也要恭敬的稱一聲「老師」。

當年方紫菲初入京城貴女圈時,一曲「清萊曲」便拔得了那年長公主舉辦的鳳華宴的頭籌,震驚了許多自命不凡的名門小姐。自那年開始,每年的鳳華宴,方紫菲便取代了從未出席過的洛家小姐的席位,這可是幾百年來的頭一遭,畢竟鳳華宴傳承至今,那幾大氏族所出嫡女的席位是從來未曾改變過的,這樣一來,洛家小姐等於是變相的被排在了方紫菲的後頭。

只不過,洛家小姐自周歲起就長居禹山,十六年來從未入過京城,雙方倒也沒有因為這件小事而起過波瀾,只不過這件事落在有心人眼裏,就隱隱的看出了別的意味來。若不是有人刻意對洛氏打壓,一個出身清門的小姐又怎能將鳳華宴傳承幾百年的格局打破?更何況當年的「燕宇公子」趙然,就是在那一場鳳華宴上與方家小姐相識的。

這樣一來,這些說不上是宿命還是巧合的事情,便讓享譽京城的方紫菲與那還未踏入京城貴女圈的洛家小姐,有了化不開的糾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寧淵 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寧淵 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