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中書省制

2.行中書省制

「陛下,臣的想法是,韋皋的權位和旌節不改,但也應拒絕他的封建請求。」陸贄表明了心跡。

皇帝唔了聲,對陸贄的想法表示肯定。

但他的怒氣還未完全消解,如今於皇帝的心中,似乎只有能讓韋皋、高岳入京參覲、解除旌節,這樣的事實出現,才能真正讓他平靜下來。

此刻,宰相班列里的鄭絪,便走了出來,對皇帝說:「其實臣有一朋友,對此有所見解,以臣觀之,似頗有道理,請試為陛下論之。」

皇帝看着鄭絪,就問「鄭卿,你這朋友是何人?」

「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高岳。」鄭絪知道皇帝已猜出是何人,索性大大方方承認。

皇帝笑了聲,不言語。

整個延英殿裏的氛圍格外緊張,杜黃裳、陸贄和韓洄心想,鄭絪啊鄭絪,本來以為是你「無中生友」,可沒想到還真的是高岳對你提出來的方案。

可正是因為如此,大夥兒都替鄭絪抹了把汗。

「陛下如不願與大臣商議國是和政制的話,臣便不再多言,就由高岳親筆上奏陛下。」

「鄭卿但說無妨,朕先前發怒,不過是看不下劉辟這樣的狂生文士,言語不遜罷了。」皇帝這時的腦袋稍微冷靜下來。

並且,皇帝還迫切想知道,高岳到底是什麼想法和態度。

鄭絪便奉起象笏說:「臣認為,若陛下執意要撤換劍南和淮南的旌節,必然會生亂,那麼中興可能會毀於一旦。但高岳在給臣的信里許諾,他再任淮南節度使二年,便同意直接回朝,絕不脅武毅軍,也絕不將旌節視為私有。」

這話說得皇帝臉上熱辣辣的,不好受。

「武毅軍前身是義寧軍和定武軍,是他高岳一手栽培出來的,他甘心?」

「臣不諳軍事,不過臣曉得,只要陛下再給高岳個方鎮,高岳還能練習出一支武毅軍來。」

「那朕要將高岳廢棄不用呢!」

鄭絪很淡然地說:「高岳在淮揚,已領府中的軍校撰寫出<步軍操典>、<火器挈要>、<騎兵沖法要訣>等書來,刊印保藏,交授武道學宮生徒研習,所以陛下可以將高岳廢棄,也不用擔心我唐軍學後繼無人。」

皇帝本想展現下權威,卻被鄭絪不咸不淡地刺了下,更為難堪。

下面鄭絪就說:「其實柳宗元所說的勢,便是聖賢的開天獨倡,和天下運勢,合而為一也。封建雖不可行,然則郡縣也要改制,高岳在給臣的信中,說的是這樣的話語,即『存封建之心,留郡縣之制』。封建的弊端,在於諸侯獨制一方,其對領內百姓的權力無可約束;而郡縣的弊端,則在於郡縣只有施政的權力,卻無決策的權力,天子和大臣若殘害百姓,郡縣只能助紂為虐。所以兩端思量,最優的方案便是能讓中樞少犯錯誤,讓地方增殖物產,具體辦法便在於能讓賢能出入中樞和地方,在內可匡正朝政,拱衛聖主,在地可改良制度,造福天下百姓。所以高岳認為,世祿和世爵絕不可取,可守宰的權位卻必須要在,此外為避免割據,還必須將權位流轉起來。」

「何解?」

「高岳倡言,刺史、縣令等都是四考為限,但多數只一兩考就遷轉他處,以此流官的話,往往連地方百姓的情況風俗都沒有了解,又談何造福遺愛?然而若強制讓刺史、縣令滿四考再遷轉,又違背人情,過於僵化,所以高岳認為,只要能保證守宰級別的選拔任用,其下刺史和縣令無論幾考,都能在守宰的督促考核下,多少為百姓做些業績。故而,臣替代高岳,向陛下懇求,復古行台制。」

「行,行台制?」

鄭絪隨即修正道:「台省台省,其實按我唐的典章,呼為行省制更為妥當,也即是變革方鎮藩道為行中書省,下設州、縣。行中書省在地官署,由中書門下的宰相派出,以中書侍郎或門下侍郎平章事,『行中書省於某道』,相當於前方鎮節度使;再可以稍次的給事中、中書舍人及尚書省侍郎加參知政事,『行省於某道」,相當於前觀察使。行中書省或行省,執掌當地生人、賦稅、兵甲、學校、廟宇功德各事,以五年或十載為期,多則易生割據,少則更迭繁冗,期限滿后若無大錯,便必須回歸中書門下繼為宰相。宰相行中書省事於某地時,一旦了解到民瘼疾苦,在中樞時便可呼號革新,而相同的宰相在中樞里的革新理念,也可隨着行中書省事,惠及到地方上去,且行中書省與中書門下雖位置不同,但都是宰相,執政時亦可溝通。如此,郡縣制下那種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的痼疾,也可有所緩和。」

聽完鄭絪所說,不,實際上是聽完了高岳的意見和方案后,皇帝明白——高岳比韋皋還狠。

韋皋雖然驕橫,可畢竟沒高岳這般狡獪,韋皋總的來說還是想憑靠威信、武裝、功勛這些不恆定的東西,為私家搏一下封建世爵世祿罷了,他的眼界大致到此為止,最大格局便是獨霸三川地,構築韋氏王國。

可高岳不一樣,他像個老練的獵手,從來不在道義上授人口實,可又頻頻對政制的「死穴」出手,狠准毒辣,且他想要的東西,不但會全力博取,更會形成規制,步步為營,使其恆定,這和他的軍事思想極為吻合。

這種規制,是天然和隨心所欲的皇權相抵觸的。

此外高岳卻敏銳地捕捉到,其實古人也並不熱愛皇權,從漢到唐,對皇權進行批判的人多了去,所以這次高岳表面上退出郡縣和封建的論衡,然則卻私下和宰相集團締結了盟約,擇機后發制人,他提出的行中書省制,就是要以宰相們為主力,既制衡中樞,又出鎮地方,這樣確實完美地在封建制和郡縣制間找到了最合理的道路。

先在整個延英殿內,宰相們都達成一致,對皇帝請求道,應該施行此國是政策。

「哼,說得倒是天花亂墜,那韋皋和杜佑能答應否?要是韋杜都能給朕給歸朝期限,那朕便相信。」皇帝並不以為然。

實際上,皇帝又暗中使出個異論相攪的策略,存心要在行中書省制上,挑撥韋皋、高岳和杜佑的關係,讓他們互相猜忌,自己坐收漁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官
上一章下一章

2.行中書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