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列人堤戮叛

6.列人堤戮叛

城牆上,木柵后,成排成排手持火銃、弓弩的唐軍注視下,應役還沒有七年的叛黨士兵,還有所有的婦孺家口,列著長隊從狹窄的肥鄉城門處而出。

「阿父,阿父。」

「夫君。」

城內,還在盤膝坐着的,應役七年或七年以上的叛兵,足有七百人之多,其中還包括數十軍校在內,他們仰望着高高的女牆,和牆后官軍的銃口和面容,便已明白馬上要面對何種命運。

可他們的子女、妻子們卻捨不得,於是滿是生離死別的景象。

「走,快走,馬上不要給我們收屍埋骨,此後也不要提及我們,叛逆而死,實在無顏面掘墓立碑。」他們聲嘶力竭,也在推著家人,往平安的城外推。

「快點!」渾瑊雖然心有不忍,但此刻也只能揮手,讓他們的家人儘快離城。

三日後,清漳舊城所在的列人堤上,七百多名叛軍骨幹全都跪在其上,雙手和脖子被繩索捆綁,整個場面沒有叫罵,也沒有哭泣,只有絕望和悔恨。

他們不被允許往西,對着長安城天子方向下跪,而是被勒令往東,對着魏州大名府的方向跪着。

跪着的叛軍后,站滿執行斬刑的官軍士兵,每名叛軍骨幹的後面,都探出把明晃晃的宿鐵刀。

極目天際,黎明時分的清霜紛飛,有的粘在受刑者的臉上,有的則拂在鋒利的刀刃上。

「爾等本是朝廷功臣,然卻挾勢作亂,妄圖旌節,全不知軍是天子的軍,州郡是朝廷的州郡,自取死路,勿有怨尤。」

在舊城上,監察斬刑的,是新任洺州刺史夏侯仲宣,他也明白,朝廷讓他來這裏的目的——既要藉此向魏博鎮示威,也要此後洺、邢、磁三州永遠而徹底和昭義軍割裂關係。

此後,我夏侯仲宣再也不是昭義軍的舊部,恰恰起事的昭義軍山東派系骨幹全是我親手斬的,我將只能是朝廷的刺史,替朝廷鎮撫好這片土地。

想到此,夏侯仲宣不能再多想什麼,他將手抬起,而後決然揮下。

數百刀鋒隨即劈下,一顆顆人頭,在列人堤的壩上躍動着,然後咕嚕嚕地滾到其下大片大片的泥沼當中,整個堤上,結成瀰漫兩里之長的血霧,然後被處死的叛軍屍體,也被推下了堤壩,整片清漳大淖中,浮滿交錯著人的頭顱和屍身,慘不忍睹。

和頭顱一起被斬斷的,還有夏侯仲宣的過往。

將叛軍骨幹全都斬絕後,奉化軍監軍使牛義,方才得到德音詔令,不但替朝廷褒獎有功的官軍將士,且宣佈此次洺、邢、磁三州的人戶百姓,統統除一年的賦稅,各安生業。

大名府軍衙里,於無聊和怨恨中博弈的田緒,在聽到了肥鄉城陷落和列人堤的殺戮后,手中暗自用勁,將圓潤的棋子捏得吱吱作響,整個面目都扭曲不寧——在清漳的大堤上,讓那群叛軍骨幹面對我魏博方向就戮,這是朝廷對我魏博赤裸裸的恫嚇。

至此他有些明白,那個被他殺死的田悅,為何終生都要和長安對抗了。

長安和魏博,不管用什麼辦法,是絕對無法共存的。

想把魏博的位子給坐穩,就得和長安干到底!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他得先派出使節,表示對天子的「恭順」。

然而朝廷對魏博,也是同樣的策略:

元誼之女,十二歲的元芸,眼角滿是凄迷的淚痕,身上卻穿着華美的禮衣大襦,髮髻上插著華釵,坐在輛小小的花鈿車上,兩面是護從的騎兵,穿過了清漳空曠的大地,緩緩往魏州大名府而去。

畢竟她還是田季安未過門的妻子,所以官軍將她送往魏博完婚,而不是送到狗脊嶺處斬,或沒入掖庭為奴。

隔着帘子,元芸看到了,看到了列人堤大淖中,隱隱約約滿處皆是的死屍,不由得嚇得吞聲,哭泣得更加厲害。

她想起了被械送到京師的父親......

而大名府的牙兵院中,歸來的魏博大將聶鋒,聽到的滿是妻子和家僕的哭聲,頓時魂魄都要飛了,心中咯噔下,本能地想到「莫非是我女兒阿羅發生什麼事?」

果然妻子望見他,就抽泣著告訴他,阿羅在家中,被一名女尼給帶走了。

「如何會在家中被帶走的!」聶鋒既怒且不解,你身為母親,是如何看管我女兒的。

妻子便說,你剛出征去清漳,家門外就出現個比丘尼,她說看上了我家阿羅,便要將她給帶走,我當時全以為這比丘尼是個瘋子,便叫家僕把她給趕出去,可那比丘尼卻笑着說無用,我看上你女兒便一定能帶走,不信的話,當晚便知。

感到害怕的妻子,便將阿羅鎖在家中寢所的鐵櫃當中,僅留下道縫隙送飯送水,自己還和數名奴僕輪流看管。

然而第二天,她在稀里糊塗里醒來,卻發覺家僕也躺了一地,鐵柜上的鎖和鏈子散落,扉門大開,阿羅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個絹條,其上寫着「五年為期」的字樣。

聶鋒這時握著那絹條,頹然坐在地上。

昭義軍司馬元誼在洺州掀起的反亂,在高岳主持的唐家朝堂極其堅決嚴厲的鎮壓,僅僅五十餘日便宣告平定,叛軍骨幹七百人被處斬,其餘全部分割編入他軍當中。

也因高岳的雷厲風行,這次平叛的花費其實很小,軍用總用度不過一百一十萬貫而已,且讓朝廷得到三州,以神策軍鎮守,對此皇帝非常滿意。

大明宮金鑾殿東堂,高岳來兌現當初的承諾,對繩床上坐着的皇帝說,而今平叛業已結束,臣請交還判度支、戶部、鹽鐵轉運三司的權力。

「高郎,這次對元誼,會不會只是個引子?」皇帝隨後詢問說。

「那就得看陛下如何想了。」高岳如此答覆說。

聽到高岳這話,皇帝頓時清楚,他當即從繩床站起,雖然聲音較低,但態度卻非常堅決,「朕還是想刈平叛亂方鎮,聖裁獨斷。」

「然而今朝廷每有詔令,本欲行千里萬里,卻至門則反。」高岳提出了很現實的問題,那便是在如今局勢下,政令出不了大明宮。

「朕以後負責令,高郎負責行,雖然多難,但也請勉力為之。」皇帝表示天下事,理應你我聯手,從此朕對你絕無猜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官
上一章下一章

6.列人堤戮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