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找盜墓賊挖洞

第六百六十八章 找盜墓賊挖洞

「那你為什麼知道這些?」紅素懷疑的看着劉博然。

劉博然沒好氣的說道:「看過鬼吹燈的都知道,你們不要問我鬼吹燈是什麼,問我也不會說!說了你們都不知道!卓雅你說的那個前輩人在哪裏!」

劉博然把話題拉了回來,趙卓雅這時候說道:「他人在廣州!」

劉博然此時對着紅素說道:「那我們就去光走,對於這次的任務,一定要保密!」

「這個我知道!」紅素說着,馬上又去安排人。

而劉博然因為好奇關於摸金校尉的訊息,這時候就跟趙卓雅問道:「你說的這個人,盜了多少名墓啊?」

趙卓雅卻搖了搖頭說到:「他知識我父親的一個好友,至於他盜了多少墓,我就不知道了,不過看到她,你一定不要提到,盜墓賊這三個字,不然他肯定會生氣的!」

「知道!」

「什麼是摸金校尉?」這時候紅葉去突然問道:「就是盜墓賊嗎?」

劉博然解釋說道:「摸金校尉是華夏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這時候的紅葉點了點頭,而此時的紅素回來了。人都安排好了,大家明天離開,而白家也是明天早上離開上好。

然而本來劉博然是打算去休息的,但是紅素回來后,卻對着劉博然問道:「能說一說摸金校尉的起源嗎?」

劉博然本來不想說的,但是沒想到紅葉和趙卓雅都滿臉期待。

這個年代沒有那麼多小說看,故事的吸引力是強大的。劉博然這時候反正感覺也浪費不了直接多少時間,就給他們解釋一番。

話說,曹操派兵首盜梁王墓葬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佔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里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裏還在乎背上罵名。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更為確切的記錄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發佈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篇文字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后,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

根據陳琳的這篇檄文,曹操盜的應該是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群。

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應該是第一批走進漢梁王墓葬的盜墓者。漢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盜墓賊就算找到墓葬的準確方位,也很難進入墓室。為了取得墓葬里的寶物,曹操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即便如此,進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們要一錘錘地鑿,一點點地清理。陳琳在檄文中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曹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

《水經註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曹操的部下進入墓室后看到了什麼,現已很難想像。據史料記載,曹操用從墓葬里盜得的寶物,養活了手下的軍隊3年。西漢盛行厚葬之風,但凡家境殷實的,少不得帶些財寶到另一個世界,何況坐擁三百里江山、富可敵國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據傳陳琳在袁紹失敗后,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持默認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置,或許確有其事。由此看來,曹操盜墓是個不爭的事實。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對漢梁孝王墓群進行保護性發掘,在這個三國時代就被盜過的墓群中,仍發掘出了金縷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貴文物2萬餘件,許多文物價值連城。可以想像,這個巨大的寶藏,對當時缺衣少食的曹操軍隊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誘惑。

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華夏歷史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亮劍之最強殺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亮劍之最強殺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六十八章 找盜墓賊挖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