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以鮮血書寫!怎能忘記!轉載

歷史!是以鮮血書寫!怎能忘記!轉載

盧溝橋事變

在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亦有說,根據「辛丑條約」駐紮的日本軍閥在宛平附近演習時遭到國民革命軍的槍擊,而向中國守軍進攻。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是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

7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對於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談話,表示:「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本軍閥挑釁的退讓底線。7月28日、30日,日本軍閥相繼佔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平津一帶的大學紛紛遷移。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正面戰場的展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眾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部分戰爭主動權,蔣中正決定在上海發動戰爭。中國國民革命軍扮作保安隊進入上海市區。日軍則以保衛租界為名,佔領租界外的地區。8月13日,衝突爆發。

遭日軍轟炸的上海南火車站日軍在1937年8月派出上海派遣軍(三個月後增加到50萬人),開始向上海進攻;中華民國則共派出中央軍精銳和大批內地省份部隊(但由於蔣介石與這些部隊的司令關係惡劣,所以裝備極差。而參加者包括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湘軍等)合計70萬人,與日軍血戰三個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華」之戰略,此即為淞滬會戰。指揮凇滬會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先是馮玉祥,后蔣中正親自兼任。11月20日,中國國民革命軍在傷亡25萬人之後,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淪陷;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變為潰敗。同一天,中華民國政府立即宣佈將首都和所有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陪都重慶,而軍事作戰中心則是先遷往武漢直到武漢會戰後再遷往陪都重慶。雖然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國方面在戰術上是失敗的,但是在戰略上卻成功的將日軍吸引於中國東南,使日軍主力陷入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消耗甚大,導致日軍無實力佔領全部中國。上海國民革命軍的持久抵抗,掩護了黨政機關、學校和大批工商企業轉移內地,為抗戰保留了元氣。

1937年的南京,日軍暴行在上海遭到約4萬傷亡的日本軍隊,在同年12月13日侵佔南京。為了摧殘中國民眾抗日士氣日軍持續了數月的殺戮,預計南京遇難人數達30萬.

同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於當時中國**的總部位於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奉命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禦。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但是因為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脫逃,致使黃河防線失守,山東大部失陷,交通要點僅剩魯南的滕縣、台兒庄。於是,1938年1月14日,蔣介石將其槍斃。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軍王銘章所部防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師長自殺殉國。李宗仁隊以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在徐州以北的台兒庄與日軍反覆爭奪,以西北軍張自忠部五十九軍和龐炳勛軍團掩護台兒庄的右翼臨沂戰場,以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卷擊台兒庄日軍側背,最終取得台兒庄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為中華民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軍精銳第10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精銳第5師團遭到重創。但是南北兩線日軍源源不斷增兵,這次勝利沒有扭轉徐州戰場的局勢。

黃河花園口決堤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6月9日,蔣中正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史稱黃河花園口決堤。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飢荒而死,造成不知情的當地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戰後蔣中正調撥了大量資金修復黃河大堤,史稱「黃河歸故」,即恢復故道。參與會戰的國民革命軍分路撤退,粉碎了日軍的合圍企圖,至此,徐州會戰結束。會戰後,有一部分**留在魯南蘇北敵後戰場,后蔣中正下令組建蘇魯戰區,以東北軍于學忠為戰區司令。5ccc.net這部分**堅持到1943年,被日偽軍壓迫,與**軍隊摩擦也告失利,被迫退出魯南蘇北。華北日軍除以主力進攻山東津浦線方向外,還以一部向河北平漢線追擊,宋哲元率部節節抵抗,最後退至黃河以北的豫北地區。

1938年8月至10月地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地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地能力。國民革命軍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別山區敵後堅持游擊。主要是桂系軍隊。武漢會戰中。中**隊最大地勝利是兵團司令薛岳指揮地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陣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地日軍佔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地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佔領武漢和南方地廣州后。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地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會戰期間。以盧作孚為首地民族企業家運送了大批軍隊及作戰物資到前線。並將武漢地區地大批工業裝備和人員轉移到四川。在敵機狂轟濫炸下地川江航線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殊勛。此外。蘇聯航空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地空戰。武漢會戰迫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重新調整對華戰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地戰略。以求儘快結束所謂地「中國事變」。政治誘降地主要對手是國民黨總裁汪精衛(但到了1940年日本發現汪精衛政府在中國國內影響力甚小。且無法左右抗日力量最強地黃埔系軍隊。於是將蔣介石選定為誘降對手。但終未成功)。在歷時4個多月地武漢會戰中。中**隊傷亡40萬人。中**民以巨大地犧牲迎來了戰爭地戰略相持階段。

編輯本段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

日本政策地轉變與分而治之地策略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和日本佔領軍鑒於綿延上千公里地戰線與所剩無幾地戰略資源和後方地不安定因素。日本知道它沒有能力管理所有佔領了地中國國土。所以在這段時間中日本支持中國人成立傀儡政權。先後於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州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兩年後,於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在北平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隔年。於1938年3月28日。梁鴻志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並與日本訂立條約。發行鈔票。後來日本又在佔領區設立了親日地汪精衛地「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德王地「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權分化中國地士氣與國際影響力。同時日本地作戰方針一改再改。由最早地「三月亡華」。轉變為1938年11月第二次近衛聲明地「東亞新秩序應由中日共同主導」、「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等。並聲稱只要答應和解。就從華中、華南撤軍。華北在名義上屬於中國。日本僅用少量地資源即能引誘中國農工階層加入皇協軍地隊伍。創造出大量地偽軍。在經濟上也誘惑資本受損地中國資產階級。向他們開放日軍佔領區地實業投資。面對這些因素。中國國民政府中開始不斷出現「中日和解」地聲音。同年底。第三次近衛聲明發表。除了更為溫和地語氣外。將建立「大東亞新秩序」地部分義務分擔給中國。透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地調停。藉以從側面誘導國民政府和談。並承諾和談成功后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

日本態度地轉變引起了包括歐美國家與中國地注意。其中歐美研判三次近衛聲明地目標由中國轉向蘇聯。這樣地行動將有助於各國地利益。與慕尼黑協定類似。希望將日本地戰火燃燒到蘇聯地土地上。因而歐美各國開始向國民政府派遣遊說團進行勸說。希望蔣介石在各方利益沒有太大損失地情況下。與日本達成停戰協議。

受此影響,主張與日本媾和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到達越南。他在1938年12月29日發表「艷電」響應近衛聲明,提出與日本「恢復和平」。作為當時中國的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在戰爭最為緊張之時的這番言論,被視作公開的叛國投降,中國抗戰的士氣受到巨大打擊。1939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並撤銷其一切職務。之後發生「河內刺汪案」,蔣介石派出特務企圖暗殺而不果。3月,汪精衛在軍統策劃的刺殺事件中生還,這使得他徹底投向日本,並於5月在上海與日方開展秘密談判,年底秘密簽訂《日華新關係調整要綱》。1940年,汪精衛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於3月30日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同時日本發動了掃蕩重慶外圍的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希望國民政府能儘速投降。在這場危及戰時陪都重慶的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殉國。

敵後戰場的發展

1940年夏,蒙古族展開了自發的抗日鬥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軍由於軍事進展過於迅速,兵力和後勤補給均不敷使用,只能保證對主要城市和軍事據點,以及主要交通線的佔領。

1939年9月,納粹德**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德國宣戰,標誌着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歐美列國放棄了將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但德**隊進展超乎人們預料,連當時的歐洲強國法國在1940年6月22日迅速宣佈投降,德國迅速組織力量對英國展開襲擊。世界各地的戰況均有利於法西斯。這一時期中國也出現了廣泛的悲觀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國共兩黨展開了不同形式的宣傳,鼓舞抗戰士氣。其中三次長沙會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一些不受國民政府指揮的民兵組織(如中國**、蒙古抗日游擊隊等)也開始逐步壯大。

敵後戰場開始大多為國民黨的地方部隊所佔據。另外還有民間與**等抗日團體,而敵後地區也成為各抗日武裝的勢力範圍。隨着日本對敵後大規模掃蕩以及蔣介石「曲線救國」策略的影響,國民革命軍敵後控制區大大減少﹐日軍沒有足夠兵力長期守住這些地區。而八路軍、新四軍利用其靈活的游擊戰技巧生存下來,成為**敵後的一把尖刀,使敵軍不得安寧。

隨着汪精衛等投日﹐幾十萬敵後的地方軍閥部隊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滿意國民政府者投向**的部隊。**成為敵後游擊戰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已發展至近40餘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萬的民兵組織,這些部隊除了反對日軍之外,也經常出現各種摩擦,但究其原因,仍是蔣介石的地方頑固勢力所挑起。百團大戰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來源請求,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為應對**方面的游擊戰術,採用了「保甲制」來斷絕**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極為野蠻殘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面對日軍掃蕩的壓力下,全軍實行戰略轉移,化整為零保留實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反「掃蕩」鬥爭,如著名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日軍因無法找到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民兵武裝,便把參與掃蕩任務的日軍為基礎,發動一號作戰,以消滅中國有生力量。

編輯本段中國對日宣戰(1941年12月-1945年2月)

反法西斯同盟協作與戰略反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后,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12月9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美國加入二戰後,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戰。

世界各國的介入對中國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也是因為英美出於本身利益考慮而希望中國拖住日本陸軍主力。因此,中國與英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並與英、美等國簽訂協定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令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際地位上升。

香港時間12月8日早上8時,即珍珠港事件后僅數小時,由酒井隆指揮的日本軍隊從深圳向香港發起進攻,香港保衛戰於此開始。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率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同時,日本在國內進一步徵兵動員,將戰場擴大至荷屬婆羅門(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英、荷、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奪取當地產量豐富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並派兵向英國遠東軍進攻,接連攻克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並在暹羅灣發動主力決戰,將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擊沉,標誌着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已無人能敵。

日本方面不滿足於控制東南亞的油氣資源,同時注意到滇緬公路對中國戰場的意義,轉而出兵緬甸,想意圖切斷滇緬公路,孤立中國。此時英國在遠東的軍隊已無力抵抗日本的進攻,轉而向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求援。於是,羅斯福與蔣中正磋商組建了盟軍中緬戰區,由蔣中正兼任司令,中國派代理司令長官杜聿明率10萬名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主要是第5軍和第66軍)進入緬甸與日本作戰。原本中英兩**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與日軍會戰,但是日軍先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退兵,於是日軍迂迴至國民革命軍背後,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第5軍被迫撤退到印度,第66軍撤退回國。這次戰鬥中,黃埔將領戴安瀾師長犧牲。最終緬甸被日本佔領,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而杜聿明被召回,美軍兼任中緬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和第5軍的師長孫立人、廖耀湘則留下繼續負責在印度編練軍隊。

開羅會議三巨頭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元首在埃及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惡化,兵力不足與物資緊缺到驚人的程度:橡膠、鋼鐵被列為國家資源,禁止向民間出售;華北地區的資源生產遭到當地民兵與八路軍連續不斷的襲擾,絕大多數地區喪失了生產能力。為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必需打通中國沿岸的航線,於是日本發起了豫湘桂會戰。日本華北方面軍輕易擊潰湯恩伯在河南省的大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陣亡,結果日軍打通了平漢線之河南至武漢段。之後,華中日軍乘勝追擊,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擊敗薛岳,一路追擊至湖南南部重鎮衡陽。黃埔將領方先覺率部頑強抵抗47天,最終城破,方先覺自殺未遂,后被俘。華中日軍與華南日軍又聯手發起桂柳戰役,一路佔領廣西,打通湘桂鐵路,最後打到貴州獨山,震動重慶;另一路則從衡陽南下與廣州北上的日軍打通了粵漢鐵路。全國輿論嘩然,各界痛斥。此役日軍事先精心準備,兵力也經過大大補充;國民革命軍精銳部隊被史迪威調往西南戰場,加之**成風、軍人素質低下,導致豫湘桂會戰的大潰敗。日軍最終控制了華南交通動脈粵漢鐵路,將「大陸交通線」完全打通。

豫湘桂潰敗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發動了滇西緬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收復西南失地。

編輯本段日本戰敗(1945年2月—1945年9月9日)

1945年2月,英、美、蘇簽訂《雅爾塔協定》,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后三個月內,蘇聯應對日宣戰。中國沒有被邀請參加。由於美英是以犧牲中國的主權(如承認外**立),來換取蘇聯對日出兵的條件,也被稱為「遠東慕尼黑」陰謀。

1945年2月以後,雖然日本軍閥在豫湘桂會戰後已基本上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是由於經常受到來自於內地的美國空軍的攻擊,再加上太平洋戰場已日益吃緊,盟軍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於是為了消滅美軍在中國的飛機場以維持大陸交通線的通暢並早日結束中日戰爭以集中全力於本土防衛,1945年3月起日軍先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和湘西會戰。在河南,日本軍閥於3月下旬從豫中會戰之後的防線以東向西發動攻擊,其前鋒一直衝到西峽口。在湖北,3月日本軍閥向西北部發動攻擊,於4月8日攻陷老河口;不過之後國民革命軍隨即發動反攻,收復了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地區。在湖南,日軍以空軍基地芷江為目標,於4月向湖南西部發動攻擊,但是在國民革命軍抵抗之下,日軍遭受大挫敗而退回原陣地。之後國民革命軍乘勝追擊,向廣西地區發動反攻,於5月27日收復南寧,6月29日收復柳州,7月27日收復桂林,8月收復廣西全境。此外,國民革命軍原本預定於8月收復廣州以打通中國對外運輸要道,因為日本投降而未實行。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由於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試驗成功,美國新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的參戰並不抱太大興趣,所以未邀請蘇聯協商或署名,造成蘇聯頗為不滿。

1945年8月6日,為了避免採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在先蘇聯一步舀下日本本土,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塔密約》,隨即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並立刻于于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兵力僅有70萬人部署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蘇聯紅軍投入到遠東戰場則多達150萬人,雙方的裝備也相差懸殊,於是蘇聯紅軍在中國東北橫掃日本關東軍。

同時,由於美國的核武打擊與蘇聯軍隊的參與,中國內部開始有人感覺到抗日戰爭終結之日即將到來。**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大反攻階段。將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據地一一連通。國民黨方面也在美軍空運、海運幫助下,迅速佔領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軍隊則接收經營許久的中小城市、鄉村地區,但是在蘇軍協助下也收復了一個省會城市張家口。而且八路軍、新四軍因為長期敵後抗戰的緣故,控制了大量鐵路幹線,增加了遠在西南方面對敵正方的國民革命軍接收日佔領區的難度,為日後解放戰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發表聲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5日所發表的投降聲明,僅僅是無條件投降的一般宣言,並未向武裝部隊發佈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而且日本軍閥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實際投降……遠東蘇軍將繼續對日攻勢作戰。」此段時間,由於日軍的敢死隊出動,導致蘇聯傷亡頗為慘重。戰事直到8月23日蘇軍佔領旅順港口才真正結束。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刀鋒1941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刀鋒1941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是以鮮血書寫!怎能忘記!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