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魏土崩(本書終)

第62章 大魏土崩(本書終)

治則合,亂則分歷史治亂更替,天下大勢也隨之分合變遷

自萬昌朝進行變法開始算起,僅僅一年時間,天下便已大亂,由治入亂的速度如此之快,歷史上前所未有,甚至比當年秦國還要崩塌得快但大魏崩塌之後的結果,卻與秦國不同

見過林堅之後的雲錚終於在兩日之後接受了林堅的投誠,輕易得到了洛陽最後的天險虎牢關其後以林堅麾下主力為兩翼,分奪洛陽周邊各要隘,親率主力大軍進軍洛陽

雲逸大軍自山東南下黃淮,順利攻佔整個蘇北洛陽外圍天險虎牢關失守、皇叔祖林堅投誠靖安帝林曦的消息傳到皖北,皖北的偽朝中央軍立即向分兵前來的雲逸投降

至此,雲家的北疆軍佔領整個中原、山東和黃淮平原,以長江為界,與青龍教隔江相對

關中周光帥的大軍則一路勢如破竹,擊敗早已筋疲力盡的冷家和西川叛軍,與林晟率領的龍翔衛和冷家殘存的軍隊決戰成都冷家戰敗之後,竟然毫無骨氣地投降周曄,此事實讓天下嘩然周家從此獨佔關中、蜀中,稱霸華西

雲錚攻破洛陽之日,偽帝林旭自焚與太和殿太和殿這座象徵皇權的金鑾殿,數月間兩度被焚,大魏末日氣象顯露無疑

得到中原的雲錚遂親率大軍南下,與林曦合圍擊潰張劍淵的亂軍,而後便留下部分軍隊繼續清剿叛軍,自己卻帶着林曦回到洛陽正式登基

只是,回到洛陽的林曦悲哀的發現,此時的洛陽,再不是林家的洛陽了至於他這個皇帝,也早沒了號令天下的能力

其實歷史治亂分合的演變有其自身的邏輯,地理環境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統—首先必須以社會政治方面的凝聚力、向心力為基礎,其次才是地理上的經營措置;分裂也首先是社會政治方面出現離心力,然後地理上的離心力才顯現出來

若單從地理因素來看,中國的地理環境的特點是整體的統一性和局部的獨立性並存,既存在有利於統一的因素,也存在着離心的因素

中國現有版圖所包括的這片地域基本上是中國歷史展開的舞台由於地形地勢的緣故,這片地域的東、南二面都是浩瀚的海洋,西南、西北都是險峻的山脈,北面是大漠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相對獨立,自成一統秦和西漢相繼建立起了大一統的帝國,並為確保帝國的安全而進行了積極的拓邊,帝國的疆域基本上達於這片地域的天然極限統一的觀念隨着統一帝國的建立而逐漸深入人心,並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天下紛亂之際,逐鹿的群雄也大多懷着重新統一天下的抱負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統一的大局基本上得以維繫,這種跟中國地理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廣泛深入人心的統一的觀念乃是一個最基本的因素

另一方面,中國的版圖如此遼闊,境內的山河分佈縱橫交錯,又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區域,各地域之間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諸方面的差異很大,要實現真正的統一,必須對上述各方面進行一種深度的整合,否則,上述諸方面的差異在一定的條件下便可能表現為潛在的離心力,在特定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被誘發出來

在中國版圖內的各區域之間,既存在促進彼此聯繫的有利條件,也有將彼此相對隔絕的天然屏障如長江和黃河這樣的大江大河,在東、西部之間就是一種聯繫的重要紐帶,在南、北方之間卻是一種天然的限隔像太行山、秦嶺、大別山等大的山脈,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的確就是一種天然的限隔;但這些山脈的斷層地帶或河流穿切而形成的河谷低地卻又提供了可供穿行的交通孔道

至於地理因素究竟是發揮出促進聯繫的積極作用,還是發揮出離心的消極作用,則視當時社會、政治的整合程度和中央政權經營措置上的得當與否而定

當一個王朝強盛的時候,它的統治者往往能夠以一種王者包容天下的寬廣胸懷,推行比較積極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和文化政策,而且,所推行的政策也往往能收到比較積極的效果,從而將中國地理中有利於統一的積極因素髮揮出來,將潛在的離心力降至最低,使其並不發揮實際的消極作用,統一的局面因此得以維繫

而王朝衰弱,往往積弊太深它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下許多的矛盾和問題在積弊中醞釀着廣泛的矛盾,在積弊中滋長著各方面的離心力隨着社會上廣泛的矛盾和離心力的滋長,地理上的離心力也開始顯現出來這種離心力增長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破壞統一,形成分裂的局面

在治與亂的更迭、統一與分裂的交替過程中,地理因素是在社會、政治等其它更為根本性的因素起作用的前提之下才發揮出來的

治亂更替,統一和分裂也隨着交替變遷王朝衰弱,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通常普遍而且廣泛;當其積弊難返之時,矛盾和問題往往就集中在某幾個主要的尖銳的問題上這時候,稍有契機,矛盾便迅速地激化,而形成燎原之勢這種契機在歷史上通常表現為周期性出現的嚴重的自然災害、窮兵黷武不能自拔的對外戰爭、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等等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統治秩序便隨之迅速崩潰,統一的局面也迅速解體,而出現群雄逐鹿的局面

在舊的統治秩序和統一局面解體之後,歷史常常藉分裂和動蕩而醞釀新的統治秩序和新的統一局面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三次比較長時期的分裂三次長時期的分裂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及宋夏遼金先後並存的時期在這三次長時期的分裂之後,分別完成了三次大一統的局面這三次大一統分別為秦漢、隋唐、元明清在每次大一統期間,又都經歷過短暫的震蕩從秦到西漢、從西漢到東漢、從隋到唐及元、明、清的嬗代,改朝換代的過程都經歷過短暫的震蕩每一次大分裂之後的統一都比以前的統—更深刻、更廣泛,社會的整合程度也更高

舊的統治秩序解體通常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離心力滋長,統一的中央集權遭到削弱,各地域的獨立性突出出來,地理上的離心力也開始顯現山來,從而使天下呈現出分裂的局面

要重建新的統治秩序,重建新的統一局面,就必須先整合各種社會矛盾,消弭各種政治上的離心力,才有可能消除地理上的離心力,結束分裂,重建統一隻要社會上廣泛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政治上的離心力並未消除,地理上的離心力就會繼續存在,統一局面的重建便很困難

王夫之曾論及王朝衰亡的兩種形式:一種是土崩,一種是瓦解他說:「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勢以異瓦解者,無以施其補葺,而坐視其盡;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蜂起,不數年而社稷夷、宗枝斬,亡不以漸,蓋瓦解也棟本不固,榱本不安,東西南北分裂以墜,俄頃分潰而更無餘瓦,天下視其亡而無有為之救者;蓋當其瓦合之時,已無有相浹而相維之勢矣隋、元亦猶是也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於秦;漢之屢危,而後受篡於魏;唐之京師三陷,天子四齣,而後見奪於梁;宋之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而後終沉於海此則土崩也或支庶猶起於遐方,或孤臣猶守其邱隴,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寧宇,社移而下有逃祿之遺忠;蓋所以立固結之基者雖極深厚,而嚙蝕亦曆日月而深,無可如何也土崩者,必數百年而繼以瓦解,瓦解已盡而天下始寧」

王夫之描述了兩種王朝衰亡形式所表現出的特徵大體說來,瓦解意味着全面的混亂和無序,持續的時間通常比較短,重建新的統治秩序通常也比較快;土崩則意味着在整體的秩序崩潰之後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新的統治秩序和新的統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秦、新、隋和元的滅亡便屬於瓦解,東漢、西晉、唐和宋的衰亡則屬於土崩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原因當然是複雜的

一般說來,那種zhuanzhi程度比較高的朝代在統治秩序解體之後,容易出現瓦解的局面這種朝代高度zhuanzhi的統治往往製造了一個權力結構單一的社會,在最高統治層與最下層民眾之間,缺少與皇權分享權力的中間勢力其暴虐的統治遂在最高統治層與最下層民眾之間造成了最直接的矛盾徐樂在上漢武帝書中說:「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說的實際上就是這種最高層與最下層之間最直接的矛盾因為缺少與皇權分享利益的社會階層,也就缺少可以緩衝和分散矛盾的中間力量,一旦它的統治因某種原因而削弱,稍有導火線,即可導致矛盾的普遍爆發,結果其皇權遭到的是普遍的反對所以,它在整體的秩序解體之後,連局部的秩序也沒法維持,因而出現王夫之稱之為瓦解的那種普遍的動蕩和混亂

秦、新、隋和元在這方面比較典型這些朝代大多統治暴虐,高度zhuanzhi,橫徵暴斂,輕用民力這樣的王朝在皇權削弱后,逐鹿的群雄往往大大小小數以十計但在經歷了時間並不長的一段動蕩和混亂后,大多灰飛煙滅,天下重歸一統

而那種zhuanzhi程度不高、或是其zhuanzhi因某種原因受到削弱的王朝,在其統治秩序解體之後,容易出現土崩的局面這種朝代的統治秩序中存在與皇權分享權力的中間勢力,這種中間勢力既是削弱皇權的力量,也是維繫皇權的力量在皇權受到挑戰時,這種中間勢力可以起到緩衝和分散矛盾的作用這樣的朝代,即令整體的秩序解體了,但那些中間勢力尚可維持或建立局部的秩序這種勢力作為政治上的離心力,若與地理上的離心力結合起來,往往導致分裂割據的局面

東漢、西晉和唐的衰亡就屬於這種情況東漢的皇權本已受到宦官和外戚的削弱,在經歷黃巾大起義的衝擊之後,權移州牧、刺史後來割據四方的軍閥大多便是這些州牧、刺史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最終演變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晉懲曹魏之亡而重用宗室,重行分封制「八王之亂」中,導致西晉衰亂的是這些宗室藩王,「永嘉之亂」中,負責維持地方秩序的也是這些藩王,重建司馬氏社稷、保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司馬睿也是藩王出身在西晉的統一「土崩」之後,出現的是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

唐經「安史之亂」后,權移藩鎮,漸漸演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導致唐室衰弱的是這些藩鎮,最終取唐而代之的是藩鎮;但在唐最終滅亡之前,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使唐的統治在「安史之亂」后衰而不亡又得以維繫了百餘年的也是這些藩鎮唐亡之後,五代十國的建立者們實際上也是這種勢力的演變

作為王朝衰亡的兩種形式,瓦解是全面的混亂和無序,無跡可尋;而土崩尚存局部的秩序,有跡可尋

大魏,便是亡於土崩

如今之大魏早已名存實亡

華北、中原、黃淮和江漢皆被雲家掌控,此天下第一大勢力

關中、蜀中為周家把持,此天下第二大勢力

東南的蘇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為青龍教佔據,此天下第三大勢力

唯一安寧未變的,唯有江家兩廣,而江家卻趁機佔據了雲家沒有來得及佔領的湖南此為天下第四大勢力

四分天下,至此開始

--------------------本書終

&]

返回書架.熱書.返回個人空間

書看完了,你不想說點什麼嗎?

這本書不錯,推薦給好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極品少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極品少帥
上一章下一章

第62章 大魏土崩(本書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