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此情難了

第八章 此情難了

京滬鐵路,火車上。

京滬鐵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天佑皇帝改革初期,當時擬定修建的鐵路有兩條,除了滬寧鐵路,就是兩京鐵路,後來兩條鐵路合併,就成了京滬鐵路。

朱清嚴心神恍惚地坐在車廂的床鋪上,對面是莫存鋒和朱清清,唯獨少了一個人。

鍾文貞在中南海拔槍殺人,鑒於身份特殊,林婉芸親自過問,因為安藤千惠本來是可以不死的,奈何她一心求死,竟然咬舌自盡,這人命官司到底能不能算在鍾文貞頭上,在兩可之間。鍾家高堂匆匆趕來,懇求林婉芸看在鍾家三百年前中興大明的薄面上,留他們的女兒一條命,鍾文貞說到底只是被仇恨蒙蔽了雙眼。

中南海在帝國時期本是宮禁重地,共和后因為朱家兄妹不再是皇帝,也沒有了朱明皇室,雖然中南海依然讓朱家人居住,但派遣的守衛力量大大減少,警惕性更是大大降低,若是以前,鍾文貞絕對連槍的一個零件都帶不進中南海。林婉芸委實難以抉擇,雖說共和了,鍾家對於共和國沒什麼貢獻,但正像鍾家人說的,崇禎中興有鍾家先祖的功勞,沒有鍾家,就沒有後來大明帝國的三百年國祚,這一點誰都不能否認。

共和國脫胎於帝國,而不是通過暴力革命取得全國政權,從這一方面說,就是承了鍾家人的情。

林婉芸在朱清嚴清醒后詢問意見,後者聽說安藤千惠中了一槍咬舌自盡,萬念俱灰,只是說:「人都死了,主席,放文貞一條生路吧。」

最終,鍾文貞被判處「終身監禁」——但鑒於情況特殊,並不在監獄里,「監獄」就是北京城,只要鍾文貞不走出京師範圍,就不算「越獄」。

朱清嚴則等傷好了一點后,不顧勸阻,和妹妹妹夫、聯邦總理景瑾乘火車經兩京鐵路南下,決定立刻前往南京。明帝國時期是兩京制,北直隸南直隸,就是北京南京,北京是國都,南京是陪都,共和國建立后,北京為首都,保留了帝國時期的行政劃分,但南京並沒有混到陪都的地位,只是掛着一個副省級城市的名頭。

「大哥,你累了,休息一下吧。」朱清清見朱清嚴神情恍惚,顯然是陷入了回憶不可自拔,不禁擔心地說。

朱清嚴苦笑一聲,此情難了,誰又能想到安藤千惠會在明明還有生存希望的情況下咬舌自盡?

或許是累了吧,安藤千惠有太多秘密,作為她的丈夫,朱清嚴無意去探究,但獨自保守秘密,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顯然是一種沉重地負擔,最終導致安藤千惠藉著鍾文貞復仇的機會以自殺方式解脫。其實安藤千惠就是日本間諜又如何?帝制結束,朱清嚴是普通人了,安藤千惠既然選擇繼續待在他身邊,就說明一定程度上已經依附於朱家,不會輕易離開。

誰曾想到,這一「離開」是以如此貞烈方式?

莫存鋒為了不讓大舅哥多去回憶往事,改口說起中美爭霸,自從鐵幕拉開,冷戰正式爆發,先前在戰爭期間同依同存的中美兩國開始進入東西對峙狀態。許多後世的歐美學者對此集體稱呼為「兩極格局」,美國名義上打着消滅共產國際的旗號,但在蘇聯沒落的情況下,美國最大的對手是中國,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事實上,共和國正越來越霸道。

雖然共和國內部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後世網民戲稱之為「林氏帝國」的林婉芸政府,在對外政策上多有霸道之處。就說說勘定陸上邊界問題,共和國目前的鄰國有蘇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朝鮮等十二國,朝鮮、尼泊爾、錫金、不丹四國的邊界問題早在很久以前就敲定了,原本法屬印度支那和英屬印度的邊界也劃定了,但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相繼獨立,這邊界問題又需要重新勘定,畢竟這不是政權更迭的問題。

越南和老撾的邊界問題非常容易解決,中國做了一部分讓步,越老也不敢過分緊逼,所以很快就簽署陸上邊界勘定協議。緬甸複雜一些,因為南坎、江心坡、果敢這些緬北的明朝羈縻統治地區在緬甸獨立時被共和國連嚇帶哄奪了回來,甚至設立了「果敢自治區」,在正式勘界上,緬甸要求索回失去領土。

共和國方面當然不同意,但緬甸政府吃准了中國現在不能出兵在國外作戰,所以有恃無恐。林婉芸非常震怒,如果這時候不立威,那周邊國家乃至美國都認為中國是軟柿子了,隨時可以揉捏。

但國內的實際情況告訴中國元首,軍隊的確不適合出國作戰,所以,林婉芸只能採取折衷方法,命令西南軍區司令白崇禧中將在轄區內調集二十萬大軍,做出一旦談不攏就刀兵相見的態度。緬甸方面依舊強硬,但心底已經虛了,沒錯,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容許出國作戰,但一旦中國元首強行出兵也不是不可以,畢竟要立個下馬威,立個規矩,哪怕損害國力也要做。

談判桌上,緬甸政府在中國軍隊雲集邊境的重壓下,口風強硬了一段時間,後來慢慢軟化,最後同意將上述地區無條件還給中國。緬甸投之以桃,共和國報之以李,面對緬甸政府地方政權尾大不掉的局面,共和國許諾會派遣軍事教官,並提供軍火,加大訓練緬甸的中央軍隊,保證緬甸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全國。

巴基斯坦有求於共和國,所以在邊界上(以克什米爾為基礎的邊界,因為克什米爾日後一定會還給印巴)做了讓步,印度為了不讓中國徹底傾向於巴基斯坦,所以也在邊界勘定上做了讓步——本來印度當局對藏南聲索主權,這次是偃旗歇鼓了。

伊朗和阿富汗的邊界勘定皆在中國表示願意援助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最難纏的要數老毛子。

斯大林並不想做邊界勘定工作,因為他認為蘇聯還有奪回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希望,後來嘛,蘇聯為了對抗歐洲,也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緩解國內矛盾,斯大林不得不讓步,但同時要求中國派遣科技人員幫助蘇聯研究核武器。共和國政府本來是不答應的,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之後,林婉芸認為,世界上不會永遠只有兩個核大國,遲早要有新的強國走上歷史舞台,兩強並存把持世界話語權並不現實。

再說了,蘇聯全面沒落,勢力範圍縮回歐洲本土,中國的核心地帶依然在東亞,就算紅色帝國擁有了核武器,但水準比不上共和國,也難以對共和國本土產生威脅。

最終,共和國和蘇聯就邊界勘定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以共和國實際佔領區為準,作為中蘇邊界。

隨後,中國宣佈派遣科技人員進入蘇聯,幫助蘇聯發展核武器,華約集團的隱性領袖如此高調,顯然是在刺激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北約做出的反擊行動非常迅速,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經過考慮了歐洲的強烈要求之後,宣佈派遣科技人員進入英法,幫助英法研究核武器,作為對華約挑釁的回敬。

1946年4月21日,朱清嚴等人抵寧,南京地方政府派人迎接。

這一天,林婉芸政府正式將「大中華聯邦」更名為「中華聯邦民主共和國」,確立了共和國時代的最後國名。

註:一個國家是不是共和國,並不在於它的國名是否稱之為「共和國」,而是在於它的政體是否「行共和之政」。有些國家,雖然國名不稱為「共和國」,實際上卻是共和國。例如:英國雖然保留了君主,並且稱之為「王國」,但實際上卻是「行共和之政」的「虛君共和國」;有些國家,雖然國名稱之為「共和國」,實際上卻並不是共和國,而是「實質上的專制國家」或者「實際上的君主專制國家」。

二戰後林婉芸領導的大中華聯邦雖然名義上是聯邦制度,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權力,但和美國聯邦政府是比不了的,所以稱為中華聯邦政府便有所不妥。想來想去,雖然林婉芸政府專政,卻旨在建立一個民選政府的現代化國家(雖然林婉芸不願意放權,但確實在往那個方向努力),故此,中國勉強可以稱之為共和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決戰大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決戰大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此情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