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後勤,補給

第二百二十四章 後勤,補給

六月二十一日,陳剛的鐵血軍第三團(西江軍)就接到,位於肇慶端州城鐵血軍總參謀部的命令,限韓亮的第三營,必須二天之內解救西寧縣,和雷廉參將邵廣義的雷廉營牢牢地把住西山大道,其他清茶門教教匪向廣西的通道。

鐵血軍第三團的韓亮第三營,有標準的鐵血軍配置。編有六個步兵連。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輕步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步兵連編製各十個班,每連一百十五個人。還有,輕炮連,輜重連,和警衛排,騎兵排等等。一共是920人。

鐵血軍隨着軍隊人數的增長,伴隨軍隊的輜重也大大膨脹起來。一支有正規建制的軍隊,無論採用何種補給制度,其第一位的需要總是金錢。

以連為單位,鐵血軍給每位士兵發最起碼的必需品,包括給養、飼料、武器,被服,當然還有白花花的現金銀元。打仗時這些現金銀元是交給連部里的一位出納官,而不是直接發給士兵個人。這種建立在公開勒索基礎之上的制度,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方面能保證士兵得到正規的薪餉,另一方面使他們不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搶劫老百姓。

17世紀初期的大明所有軍隊,不論是官軍也好,還是李闖,張獻忠之流,甚至是清茶門教教匪都是一些臃腫笨重的團體。一支部隊,假定為五萬人,後面跟着一大群婦女、兒童、僕役和隨軍的商人,其人數相當於部隊人數的50-150%。無論開往何處,都必須拖着這條巨大的尾巴。

尤其是李闖,張獻忠之流,甚至是老道士王砌要搭建「烏托邦」的守教規的清茶門教教匪們。

最驚人的事實是:如果一支軍隊不能相對固定地以城鎮為基地,那麼,為了活命,它就不得不經常處於運動之中,像崇禎十四年的李闖,張獻忠之流。

無論採用什麼方法,不管是官軍的「三響」,還是李闖,張獻忠之流直接的搶劫虐殺,總之,大明朝官軍,李闖,張獻忠之流,那毫無紀律人群很快就會把一個地區搞得民窮財盡。

好在,鐵血會在西江流域快速的起了幾十座棱堡,他們和官府的城鎮一起抵擋,教匪流民的侵襲。

朱浩大少爺跟曹明府稍微分析過,之所以大明朝的中原西北流民四起,把一個另一個地區搞得民窮財盡,老百姓流離失所特別不幸,還因為大明內閣不作為。

朱浩大少爺拿起一副棱堡的圖紙給曹明府看,就接着說講。如果把圖紙上的棱堡堡壘進行推廣,這種棱堡堡壘,就使的大明的城鎮防禦迅速地加強起來,流民教匪就不利於進攻。

如果說李闖,張獻忠之流還有關外的滿清,而大明朝的力量已不再野戰軍了,更因修建堅固築壘的城鎮棱堡。一個到處都有堅固築壘城鎮的大明朝,就是完全沒有真正的野戰軍也能夠打仗。實際上朱浩大少爺,第一想叫曹明府給推銷水泥,二是,朱浩不想大明朝那麼快完蛋,朱浩總覺得時間緊迫啊!

一個到處都有堅固築壘城鎮的大明朝在這種條件下,朱浩大少爺認為,官軍對李闖,張獻忠之流還有關外的滿清的戰爭,在崇禎十五年會是一系列周而復始的圍城戰,而深入大明領土的關外的滿清,通常總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當需要決定圍攻哪一個城鎮,或解救哪一個城鎮時,補給方面的考慮常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後勤的實際情況來看。一座城鎮,若其周圍地區已被洗劫一空,一般就不會遭到圍攻,對已經被圍的則很難前往解救。

開封之役的失敗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崇禎十五年(1642)五月初二,李自成第三次進攻開封。崇禎帝急令丁啟睿、左良玉等明軍來援,明軍總數18萬,號稱40萬,在朱仙鎮和農民軍擺開決戰架勢。李自成主力暫且移師朱仙鎮,稍經接戰,主力左良玉部七千人避戰而逃,李自成於五月二十五復圍開封。

平賊將軍左良玉之退卻,實在是故意,此人跋扈難用,但崇禎帝又不便「修理」他。左部號稱兵多將廣,實際骨幹兵力不過兩三萬人,相當一部分是平賊將軍左良玉招安過來的原流民部隊。

崇禎皇帝也明白,左良玉招安過來的原流民部隊一個處置不當很可能使之一鬨而散,復為「流寇」。此時的明廷,可資利用的軍隊一是吳三桂遼東部隊,二是湖北的左良玉部隊,三是陝西孫傳庭部隊。因預防滿族入關,即使在北京被圍攻告急直至覆滅時,也顧及邊患沒有調動最精銳的吳三桂部。陝西因處決原總兵賀人龍后,尚需穩定軍心,解除開封之急,崇禎首先指望的還是左良玉。

對於左良玉這個軍閥,崇禎採取了結之以恩的籠絡方法。左良玉年輕時曾犯軍規被削官去職,屈身走卒之列。後來被河南歸德府人侯洵看中授予兵權,又在遼東戰役中嶄露頭角,從此官運亨通。左氏對侯洵感恩戴德。崇禎帝對此瞭然,所以釋放了在獄中服刑的侯洵,委以兵部右侍郎等軍職,意在利用他和左氏私交,調動左部與保定、山東、河北等官兵南北合擊李自成。

侯洵倒是能通盤考量時局的人,策略是「維城當不急於社稷」,主張各省固守本境,等待時機,他認為河南已是赤地千里,糧食窘絕,李自成有百萬大軍在河南,只能蹲著挨餓,到那時再督率左良玉北上,會同陝西總督孫傳庭夾攻農民軍。

卻不說官軍能否固守本境,防堵農民軍的流動作戰。侯洵的主張正好與崇禎的本意相逆,侯洵建議一經提出,立刻被否決。侯洵無奈,只得下令左良玉北上,先行令五千兵卒開拔,聲稱30萬大軍隨後跟進。這30萬人馬的弦外之音是糧餉的數字,還算聰明的侯洵明白左的用意,連忙回函言說,無法解決30萬人的糧餉,請他不必北上。崇禎起用侯洵不靈,開封無援。同年底,罷侯洵官職,重新將其投入牢獄。

開封之役造成這次失敗的原因是,有無數種原因,但是大明官軍的給養保障困難才是最主要的。

但這種困難是一定不要發生在鐵血軍這支1,000人來人的部隊身上的。鐵血軍三團三營前一天時間就跑完了100里的行軍。二十二日早晨韓亮第三營已在西寧縣城外以南靠近西江設營,當天無數流民一聽是瀧水縣的深井營,就蜂擁擠到第三營的營寨門口,求鐵血軍賞口吃食,搞得營長韓亮和教導員大胖子傅明很是緊張,問清楚情況大胖子傅明就哈哈大笑,表弟的「難民營」居然在流民傳的神乎其神。大胖子傅明叫士兵在營門口右手邊一里路設立西寧縣難民營,專門救濟西寧縣的流民。

西寧縣一場圍城戰,幾萬清茶門教的教匪流民將使其周圍農村地區的給養資源,不管原來有多少,通通被吃個精光。因此,攻打西寧縣的清茶門教三個小天將們,他們自己的教徒軍隊可以從西江上得到補給(實際上朱浩的珠江水師早就監控,之所以不搞清茶門教的補給船,朱浩大少爺有自己的想法)

但不幸的是而幾萬流民,靠西江上的補給是杯水車薪,於是在有的人的秘密宣傳下,許多的流民跑到了第三營的駐地。

在清茶門教圍着西寧縣的條件下,像李闖之流吃光一個地方之後可以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由於李闖之流軍隊不是從後方基地得到補給,所以交通線對於決定軍隊的運動方向意義不大。而清茶門教在老道士王砌的率領下,萌發的一點點近代軍隊後勤補給的味道。朱浩大少爺看了最近清茶門教的情報,覺得這個清茶門教的教尊很有意思。

如果,朱浩大少爺把清茶門教的西江補給給收緊的話,朱浩心裏計算了一下,清茶門教主力部隊十日上下就要斷炊了。

朱浩大少爺以為就目前清茶門教暴動所引發的戰局看了。這個時期的軍隊,確是要服從肚子的需要像流民的老大李闖之流,在大明中原自由地到處流動,開往能夠提供給養的任何地區,一兩百萬流民像蝗蟲一樣,根本不考慮不存在的後方基地的交通聯絡。

所以,朱浩大少爺隱約的告訴曹明府,水泥炮樓,是一種四周有槍眼,可以瞭望並射擊的高碉堡,跟大明的軍堡不同,炮樓修建極其簡單。

用棱堡和炮樓割裂流民大軍。尤其是炮樓,上川島賣新式的虎蹲炮和上川島牌乙種火繩槍,要攻打炮樓除非,炮樓內的鐵血軍彈盡糧絕或者人員損失慘重才會陷落了。

朱浩提點曹明府,在這樣的戰爭中,流民大軍的高層,不提倡向著一個明確的方向作持續而有目的的進軍,總是本着有吃食的地區去,曹明府頓時眼睛就亮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暴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暴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 後勤,補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