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紙壽千年

第375章 紙壽千年

老戴感嘆道:「好多歷史上的名墨都已經失傳,剩下的只有一點文字記載,讓咱們後人苦苦追尋其秘方不可得!」

「說完筆墨,第三項就是紙!」

老戴拿出小心翼翼拿出盒子,裏面有幾張宣紙道:「東漢紙的遺存很少,有些出土古紙又早已流失海外。如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盜走的文物中,就有數封寫在麻紙上的殘信。」

「魏晉時期造紙技術有了較大發展,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就是用一種「蠶繭紙」寫的。由於原本真跡已被唐太宗殉葬於昭陵地下,現在我們無法看到這種紙的實物,但古籍上說:「以綿繭造成,色自如綾,用以書寫,發墨可愛。」可以想像,這一定是一種潔白如絲、堅韌光潔的優質紙。」

「唐代的造紙,在原料上比以前要豐富,除了用麻、藤以外,還用竹、楮樹皮等造紙。此外還有一種「水紋紙」,迎著光亮可以看到發亮的線紋和圖案。唐宋時期,徽紙、池紙和宣紙著名於世。徽紙是徽州地區所產的紙,池紙是池州所產。頗具詩文書畫天賦的南唐後主李煜曾命人在池州監造紙張以供御用。所制的紙細薄光潤、潔白如玉,這就是著名的「澄心堂紙」。

「到了宋代,造紙業逐漸集中到了安徽的涇縣,現在通常所說的「宣紙」就源於涇縣生產的紙。元、明、清以來,造紙的原料更多,花色品種也更加豐富,上等的紙趨向於藝術加工,成為可供人觀賞珍藏的藝術品。」

「紙工將精細的畫工與造紙術結合起來,以各種生動明快的山水、花鳥、龍鳳作為箋紙的底紋圖案,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藝術性,如明宣德年間的素馨紙、磁青紙、金花五色箋,清初內府的梅花玉版箋、灑金五色蠟箋等,都是價格昂貴的加工紙。」

老戴喝了口水道:「在如今的收藏市場上,古紙較之古筆、古墨和古硯而言,似乎還不被人們所重視。然而隨着近年來古代書畫和古籍善本收藏價值和拍賣市場價格的上揚,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古紙開始引起藏家們矚目。」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古代書畫和古籍善本的造假時有發生,令人防不勝防。收藏者若掌握了各時代紙質和紙的製法、形式、裝飾圖案的基本知識,便可在鑒別古代書畫作品和版本書籍時使用上,正所謂「識畫先看紙」。

「2006年就在琉璃廠舉行的一場「古籍書刊資料春季拍賣會」曾引起藏家們的普遍關注,該場拍賣會的壓軸戲是舊紙素絹等非書非畫的邊緣拍品。舊紙素絹是這幾年隨書畫熱帶動起來的搶手貨,人們購買它們是為了在鑒別名家書畫的真偽時作原始旁證用,同時也用來修補明清善本書。」

「最後拍賣結果「素紙民國制50張」的成交價達3520元,「素箋紙,民國木版套色印製4冊」以15400元成交,「美濃紙,日本制2卷」以1100元易手!」

「而對於我們所熟知的宣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於它的收藏和交易就已逐步啟動,而且呈現出持續升溫的態勢。不僅清代、民國年間的名宣賣出了較高價格,而且建國后乃至20世紀70至80年代的宣紙精品價格也扶搖直上。」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的前身——安徽涇縣宣紙廠在20世紀70年代為國畫大師李可染定製的「師牛堂」紙,現在達到了每刀10萬元以上的價位,即每張紙在1000元以上。」

「此外1999年由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生產的「紅星牌」建國50周年紀念紙,當時售價為每刀980元,僅隔不到十年時間,目前其市場價格已超過了每刀3000元。」

吳天緣第一次聽說宣紙現在竟然這麼貴,看來這門生意大有可為。老戴笑着拿出幾張老紙,演示道:「現在有很多做假手段,就連古紙也不能例外,比如紙質收藏品出現黃斑后,就把一小勺精鹽溶解在加熱的牛奶里,待牛奶涼后,把藏品完全浸泡在牛奶中1至2小時,然後取出,用軟布輕輕擦拭,再用清水將其漂洗乾淨,晾乾后黃斑便已除去。」

「還有紙質收藏品染上了藍色墨水,可將漂白粉和小蘇打以相同的比例溶於水中,然後將紙質藏品放入,浸泡片刻后藍墨跡即可除去。有折皺缺陷的紙質收藏品,可放入清水中浸泡15至20分鐘后撈起,用吸水紙吸干其表面水分,再將其夾入書籍中壓干即可。」

「紙質收藏品一旦沾有油漬時,可用棉花球蘸些汽油或酒精,將其輕輕擦拭,即可除去油漬。沾有蠟跡的紙質收藏品,可將其放在兩張吸水紙之間,用熨斗在上面熨一下,即可將蠟跡除去。」

老戴正色道:「不光是你想搞這門生意,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直至今日,一些國家的情報人員特別是經濟情報人員,相繼對宣紙產地進行過探訪,千方百計地搜集宣紙生產技藝的情報,企圖進行仿製,以假亂真,便獲取高額經濟利益。」

二戰日本利用侵略中國的機會,多次派遣特務深入皖南,搜集了一些涇縣的青檀樹籽,運回日本精心種植,因氣候、土質等條件不盡相同,所以生長出來的檀皮質量低劣,用之製造不出高質量的宣紙,潤墨性差。

新中國建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門未打開,外國人無法進入宣紙產區對宣紙技藝進行竊取,有關國家只能在祖國大陸和香港等地購買宣紙,然後用現代科學手段化驗出了宣紙所含的各種成分,然後競相仿製。

改革開放之初,日本人藉著我國地方官員和民眾熱情迎接外賓,毫無商業保密頭腦的機會,去涇縣「參觀考察」,官員和工廠負責及技術人員陪同參觀,每一道製作工藝詳細講解,從而日本人輕而易舉獲取了宣紙製造的整個流程,以及「紙葯」的配方。國寶流失,讓人扼腕嘆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黃金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黃金耳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5章 紙壽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