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問第三十二

堯問第三十二

堯問於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對曰:「執一無失,行微無怠,

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於內,賁於外,形於

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庄

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

事而當,群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

庄王曰:『不穀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

「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

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國幾於亡乎!是以憂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喜。」

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伯禽將歸於魯,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對曰:

「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嗚呼!以人惡為

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出無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

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

士,不與士爭知。彼爭者,均者之氣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

聞之曰:無越逾不見士。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不聞,即物少至,少至則

淺。彼淺者,賤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語女:我,文王之為子,武王之為弟,

成王之為叔父。吾於天下不賤矣,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

人,貌執之士者百有餘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於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

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於十人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

故上士吾薄為之貌,下士吾厚為之貌。人人皆以我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

而後見物,見物然後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魯國驕人,幾矣!夫仰祿之

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不可驕也。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

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

語曰:「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曰:『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

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為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孫叔敖

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是以不得罪於楚

之士民也。』」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

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樹之而五穀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

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息。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並之,萊不用子馬而齊並之,紂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

不親賢用知,故身死國亡也。

為說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孫卿迫於亂世,䲡於嚴刑,上無

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

大傾。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

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詩》曰:「既

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不眾,光輝不博也。

今之學者,得孫卿之遺言餘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觀

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雲非聖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

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

嗚呼!賢哉!宜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紂,殺賢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

接輿避世,箕子佯狂;田常為亂,闔閭擅強。為惡得福,善者有殃。今為說者又

不察其實,乃信其名。時世不同,譽何由生?不得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

孰謂不賢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荀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荀子
上一章下一章

堯問第三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