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派往遼東

第三章 派往遼東

這一個回合,唐寬敗給了饒安,但是這並不是他的錯,只能說明這個五品的刑部郎中,是一個有良心的人。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任何一個軍人的死亡,都會導致已經岌岌可危的大明朝邊防力量的損失,無異於自毀長城。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旦處分了這個小小的百夫長。那麼其他的高級軍官呢?

過了很久的時間,堂下的衙役差官們都覺得真的是過了很久,唐寬輕輕的咳了一聲,說話了:「饒百戶,我唐寬與你並無冤讎,我來審問於你,也是奉了上憲的令,希望你有什麼說什麼。我雖是科甲出身的文弱書生,比不上你們的黃沙碧血。但是我也不是只會尋章摘句的昏聵無能之輩,這個你可以放心,在我的手下,從不出冤案。」

饒安看着這位認真,或者說是有些動情的審官,作了個揖說,:「一切全憑大人做主。」說着就簡略的陳述了一下戰爭的經過。由於對明史比較清楚,這樣的敘述還是不會露怯的,也沒有引起懷疑。至於為什麼別人都陣亡了,自己還或者,那隻能解釋為幸運了。昏迷了,又醒來了,就這樣的簡單。

這樣的辯護詞似乎並不算的上是高明的,但是比較實際,更重要的是,唐寬信了。他命令把饒安暫且帶下去收監。但是不要為難他,等待下一步的指令。

唐寬把書吏的記錄要過來看了看,覺得也還屬實,就按例在上面簽署了自己的名字。

在他給自己的上司刑部侍郎的報告裏,他寫出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此人必然有冤屈,不是逃兵,也不是姦細。所謂是心不正,眸子眊焉,而這個小小百戶給他的印象,只是行雲流水般的淡定和從容,似乎根本就沒有把刑部這個地方當回事,來這裏就是一日游的。

刑部侍郎,也就是司法部的副長官,認可了唐郎中這個判斷,其實並不是侍郎大人也這樣容易發善心和慈悲,實在是因為迫不得已。大明朝處在這樣的邊緣狀態,本來就缺兵少將的,你再殺殺殺砍砍砍,把這些打仗的人都自己幹掉了,那麼誰去和清兵對抗,誰去鎮壓李自成和張獻忠。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也不僅僅是和老百姓的關係,也有和軍方的關係,你要是一次次的得罪部隊,估計在有一天,清軍和起義軍攻打過來的時候,這已經為數不多的明軍部隊,可能會臨陣倒戈,那樣的景象真的是不能想像的,實在是太可怕了,決不能允許那樣的情況發生。

部議的結果是,無罪釋放,發往遼東邊軍效力。

應該說,這已經是個很不錯的結果了。不過,發往遼東效力,以為着也就是去山海關,因為實際上,大明在遼東能夠控制的地盤,已經僅僅剩下了山海關。

說到這裏,不得不再次水一下,介紹一下遼東三傑,袁崇煥自然就不必說了,很厲害,很厲害,很厲害,三個很厲害足以概況生平,但是因為不懂政治,擅殺了一品武官,朝廷在皮島的總鎮總兵毛文龍,最後被千刀萬剮,另一個就是孫承宗,這個也不多介紹了,更厲害,至於有多厲害,就說一句話,他是袁崇煥的老師,袁督師以前是跟着孫老師提包的。至於孫承宗的影響力,也只說一句話,那就是。盧象升之所以手裏只剩下五千人的時候還會去尋找清軍決戰,干這種以卵擊石的事情,就是因為他得到了一個人的死訊,這個人就是孫承宗。好的,說完了袁大人和孫老師,該說說最後一位了,他叫熊庭弼,人稱熊蠻子,人很蠻橫,性格也比較倔強,之所以能幹得上遼東經略,也是因為這人太蠻橫,大家覺得他再朝里看着比較彆扭,一致推薦他去了遼東。

就是在那裏,熊經略的人生開始綻放了光彩,清朝,哦不對,當時還是后金,后金的扛把子努老先生,對他相當的不滿意,因為在熊經略的守衛之下,遼東簡直就是一塊銅牆鐵壁了。他是一點轍都沒有。甚至有個別人說,熊經略這個熊蠻子的外號,就是努老先生氣不過給取的,是不是真的這當然還有待考證,不過也能就此體現熊經略的實力了,不過實力還是不如人緣,人緣不好的熊先生在天啟末年被註銷了戶口。

到了崇禎末年。遼東三傑的故事基本上已經默默的成為一種茶餘飯後懷念的談話作料了。因為現在的遼東守將,估計你翻遍了史書也找不到這些名字。

因為,名將都打光了,二線的都變成一線的了,原來的千戶能幹參將,原來的參將就能當副總兵,原來的總兵自然就能幹經略了。這事,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過這也是體現了預備役制度的重要性,要是弄的國家真沒有二線部隊了。打光了就是打光了,那倒還不如現在這個樣子。

不過話有說回來了,說是遼東,但是除了山海關,其他的土地已經基本丟掉了。朝廷能控制的也只有山海關那巴掌大的地方,如果山海關也被突破了,顯然就是門戶洞開,只等長驅直入了。所以山海關的守衛,很重要。

此時的遼東經略兼任山海關總兵,叫做袁應文,是原來的總兵袁應泰的弟弟,哥倆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都是文官,這也是兩人唯一的相同點。袁應泰戰死之後,袁應文主動請纓去守遼東,當兵部的領導確定他沒有瘋,也沒有自殺傾向以後,第一時間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因為在當時,所有的人都一致認定,守遼東就是和閻王爺打交道,去遼東就是闖刑場。既然袁家兄弟都以這種大無畏的思想和境界,正愁找不到替死鬼往遼東戰場塞的朝廷以及不太厚道的兵部領導自然不會不同意。

不過他們似乎想的也並不太對,因為袁應文到達山海關以後,幾個月內,山海關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

饒安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來到了山海關,見到了他新的上司。

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可以稱為關塞的要衝,事實上,這是大明在遼東地區最後的據點,山海關以里,就是關內,山海關以外,就是關外。大明的屏障,僅僅就剩了山海關。所以,山海關至關重要。

在前面說過了,現在的遼東經略叫做袁應文,他是原來的總兵官袁應泰的弟弟。他的哥哥在遼東戰場戰死了,所以他接替了哥哥的位置,來到了山海關。

袁應文的風格有點像熊庭弼,他是一名不喜歡喊打喊殺的大明將領,在士兵們的眼裏,似乎有點略顯懦弱。但是士兵們慢慢的就發現了,這個經略大人的防守功夫,實在不是蓋的。

在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時代,有一員戰將,叫做耿炳文,被封為長興侯,賜予鐵券,世襲罔替。雖然朱元璋的鐵券和爵位對於大多數被授予者來說,更像是一道催命的符印,但是耿炳文是個例外。洪武年間的功臣宿將被殘殺殆盡的時候,耿炳文是倖存者。奧妙就在於他的封號里。

長興侯,這個侯爵的來歷就是耿炳文曾經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之下,堅守了長興城十年之久。原因也就在這裏,這是一個擅長防禦卻不太會進攻的人,留着他,他即使有異心想造反,也不會翻起來什麼大浪。但是如果有別人造反,想要奪取大明的天下的話,那麼這位長興侯的用處就大大的體現出來了。

袁應文的防禦能力,不次於熊庭弼,甚至不次於老前輩耿炳文,雖然他只是一個沒有真正披堅執銳上過陣殺過敵的文官。然而明朝就是這樣的傳統,文官掌兵。

兵部和刑部聯合的滾單很早就到達了山海關,說有一位天雄軍百戶將被發到山海關軍前效力。讓袁經略妥善安置。

袁應文今天的狀態比較好,他頭戴紗帽,身穿明朝官員的圓領官服,官服上是二品大員的錦雞補子,腰間系著一條犀帶,海水江牙的下擺,真顯的這位遼東經略面如三春桃李,神似玉樹臨風,天生一股不怒自威的氣質。讓人不敢小視。

大帳外的鐵桿上,寶藍色的大道旗,上面綉著金線大字:欽命遼東經略使袁。一陣風吹過。大旗隨風而動,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昭示著遼東經略在遼東地區的無上權威。

一名大帳親兵一路小跑過來,單膝跪下給袁應文行了禮,然後說:「大帥,兵部的官差到了,押送原天雄軍百夫長饒安前來軍前效力,請大帥示下,如何處置?」。

兵部就是國防部,是國家所有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者,雖然兵部尚書也是正二品,和遼東經略的級別是一樣的。不過此刻的兵部尚書兼領着建極殿大學士的銜,算是閣員。明朝的內閣首輔大致相當於總理,閣員基本也就相當於副總理了。袁經略對此是不能怠慢,也不敢怠慢的。

袁應文問那親兵:「帶隊前來的,是什麼職銜?」,親兵回答:「是兵部正五品郎中李雲李大人,從五品員外郎孫康孫大人,兩位大人已到轅門外!」。

正五品和從五品,要放在地方上也是個知府、通判了,算不得小官,但是在正二品文官遼東經略面前,他們仍然只是芝麻綠豆的級別,這很正常,看官大官小,要看和誰比較。

然而就算是這樣,袁經略也沒有打算擺什麼官架子。不過如果親自出門迎接的話,也有失了朝廷大員的體統。思慮了一會,吩咐那親兵說,:「你去傳我的話,讓劉參將帶着游擊以下軍官,到轅門迎接上差。並解釋一下,說本帥公務繁忙,不便出迎,就在大帳等候。」

那親兵答應一聲去了,在轅門外的兩位兵部差官也等了挺長時間了,卻見三聲炮響過,一名穿着三品武官豹補服的年輕軍官,帶領着一大群中級官員接出來轅門。

這樣的面子也是相當的大了,三品武職一般就是參將了,按照明朝制度,雖然以文制武,正三品的參將無論從地位上還是職權上,都比五品官員要高的許多,更何況這裏是邊塞要衝,稱得上是黃沙碧血,這些人每天過的都是渴飲刀頭血,醉卧馬鞍橋的日子,一般脾氣不會太好,所以他們基本都是不能得罪的,這時候,能給這樣的面子,已屬是相當的不容易了。

劉參將看着兩位兵部的差官,拱手一禮,兩位兵部大人,經略大人公務繁忙,未能親自前來迎接,特么劉洪前來迎接,還請勿怪。

郎中李雲連忙還禮,「劉將軍太過客氣了,下官不過是奉命前來,安可受此大禮,真是折煞了。就煩請劉將軍引路,我等去見經略大人交令。」

劉洪點點頭,對於這兩個懂事有禮貌的兵部司官,他還是比較有好感的,不過他更感興趣的,還是那個小小的從七品百戶饒安,按說押送一個犯官到軍前效力,讓一個把總押送也就是了。讓兩個五品官員來押送一個七品的百戶,這倒是咄咄怪事了。

其實劉洪不會想到,這裏面,也有那位刑部郎中關照的結果,雖然唐寬的官階並不算高,但是他的人緣一直是挺好的,在他的奔走之下。不僅饒安獲得了保全,還獲得了這樣特殊的待遇,由兩名比他官階大很多的人親自押送到山海關。

說是押送,其實無異於是護送,因為這兩位前來押送的兵部官員,和唐寬唐郎中的私交都是不錯的。

唐寬並不了解饒安,也無心收攏他,因為唐寬是個比較純粹的人,他之所以為饒安做這些事情,除了明朝的邊防力量確實需要加強之外,就是一個理由,自己人不整治自己人。

大帳很快就到了,袁應文站在大帳口,朗聲說了一句:「兩位,袁某公務繁忙,未曾遠迎,見諒了。」

兩人趕緊向前行庭參之禮。一陣客氣過後,袁應文升帳高坐,為了表示對兵部的尊重,他給這兩個差官都設了座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之特種兵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之特種兵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派往遼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