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第306章 逍遙登基

306.第306章 逍遙登基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一夜之間死去了三個兒子,他什麼話都沒有說,就這麼一路走着,大步流星的走向皇宮中。此時,李淵的心中只有無盡的寒冷與悲痛,卻無法向任何人說明心中的這種的傷痛,唯一能夠感受到他心中所想的是徐徐而來的微風。

一路上氣氛都顯得異常的壓抑,眾人皆是沉默不語,只有堅定的步伐聲不斷地傳來;李淵目不斜視的望着前方的皇城,他也是首次感覺到那個地方的寒冷。眾位兒子為了皇位,不斷地明爭暗鬥,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李淵非常的恨,李家的確坐穩江山,而他卻失去了三個兒子,他的心在滴血。

縱然李淵心中悲痛萬分,他都不能有絲毫表露出來,只因他是大唐的皇帝,一國之君。偌大的大唐與李家來說,李淵明顯要選擇前者。對於大唐的未來,身為一國之君的李淵知道犧牲是有必要的。對他而言,李淵既是慶幸自己成為一國之君,名揚四海;又對自己是皇上的身份感到非常的無奈,有時候身不由己。即使是一天之內死去三個兒子,而且這三個兒子各個都是人中龍鳳,卻英年早逝;但是,他們又怨不得旁人,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與他人無憂。

眾人抵達紫宸殿,唐高祖李淵穩坐在龍椅上,這張龍椅上雕刻有威武龍騰,飾以金漆,是顯示皇帝的尊貴和高尚的地位。但是,李淵沒有感覺到絲毫的尊貴,只有無奈與孤獨。太穆皇後去世,李淵就很少回到紫宸殿,尤其是坐在龍椅之上處理朝政。

李淵強忍着心中的傷痛,從容不迫地問道:「逍遙,你與朕說實話,今日作亂到底是誰領導的?」

李逍遙見父皇詢問自己,他沉聲道:「作亂者乃是大哥以及二哥!」

「朕問你,你是否之前就已經知道建成與世民要在玄武門發動兵變?」

面對着李淵開門見山地質問聲,李逍遙鄭重地點點頭,回道:「回稟父皇,兒臣事前就已經知道!」

「既然你知道,那為何沒有勸阻?」

李淵再次質問李逍遙,不怒而威地眼神目不轉睛地盯着李逍遙,使得李逍遙無話可說。如今,李逍遙是百口莫辯,他知道自己沒有及時奏明父皇,以致李淵沒有制止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的糊塗行徑。如果李逍遙早些奏明,李淵可以將事情平息掉;李逍遙卻知情不報,暗中部署一切。

每每想到此處,李淵心中的怒火再也壓制不住,畢竟他們也是自己的兒子,在太穆皇后駕崩不到兩個月時間,又白髮人送黑髮人,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兒子為了皇位,手足相殘,李淵實在是恨透了自己。若是早點發現端倪,一切都可以挽回,面對着李淵的質問聲,李逍遙無言以對。即使李逍遙解釋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

長孫無忌見李逍遙沉默以對,他躬身回道:「啟奏皇上,蜀王等人在玄武門叛變,乃是臣的建議,與逍遙王無關;蜀王等人自刎而亡,逍遙王也是所料未及。自始至終,逍遙王都沒有想過真的對他們痛下殺手,然而事與願違,事發突然,根本就來不及阻止。」

李淵陰沉着臉,怒目而視地盯着長孫無忌,他心中非常的憤怒。事實上,李淵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只不過他更加痛恨的是長孫無忌。若非長孫無忌的建議,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不可能會走上最後一步,兵行險招。因此,李淵藉此向李逍遙發難,目的就是讓長孫無忌自己承認是他所為。

「既然你親口承認是你所為,朕也不想多說什麼!」李淵怒不可遏地大吼一聲,道:「來人,將長孫無忌推出午門斬首示眾!身為朝中重臣,明知親王們犯錯卻不思勸阻,反而變本加厲,蠱惑親王發動兵變,罪不可赦!……」

長孫無忌臉上沒有絲毫的恐懼,泰然處之,從容不迫地笑了笑。他知道話說出口,唐高祖李淵的怒火必定會遷移到自己的身上來,而這個也是長孫無忌心知肚明的。畢竟,李淵不可能真的對李逍遙下手,必須找一個替罪羊,而這個人又必定是他才行。只有這樣,李淵才不會大動肝火,李逍遙才能真正的名正言順登基為帝;並且,秦王李世民已死,長孫無忌心中的憤怒早已平息。李世民等人死去時,都自行懺悔,為得就是李逍遙能夠登上皇位,那麼他一人的性命與李逍遙登基為帝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長孫無忌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怡然不懼。

眾人見唐高祖李淵直接下令處斬長孫無忌,李逍遙大驚失色道:「父皇……」

李淵見李逍遙等人驚詫不已的神情,又看見李逍遙心急如焚地模樣,還想到長孫無忌的確有治國之才,對大唐的忠心,李淵是知道的,死者已矣。如果長孫無忌的死,能夠換來李建成等人的復活,李淵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將他處死;縱然長孫無忌死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而且大唐還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無奈之下,李淵猶豫再三還是決定重新處置長孫無忌,沉聲道:「朕念你多年來為大唐立下不少功績,將功折罪,免除汝斬首之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革除一切官職,杖刑一百,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入朝為官!」

長孫無忌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乍聽之下,他愣住了,急忙回道:「謝皇上不殺之恩!」

隨後,李淵命令護衛直接將長孫無忌帶出紫宸殿,押赴刑部,交由刑部查辦。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以一人之力,抗下所有的罪責,仕途一路再無任何的前景。然而,長孫無忌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他一人的犧牲,換來的是李逍遙的一步登天。

長孫無忌被貶黜,罷官查辦,此時暫且告一段落。此時,紫宸殿不僅僅聚集著李逍遙及其麾下將領,還有一直以來都跟隨在李淵身邊的肱骨大臣。紫宸殿內氣氛再次顯得壓抑起來,唐高祖李淵打破沉默,略過李逍遙等人,直接望向了黃門侍郎裴寂,李淵開門見山地問道:「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裴寂見李淵詢問自己,毫無任何的準備,他沉默不語。畢竟,裴寂也是東宮的人,一直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擁護者,李淵詢問於他,使得裴寂精神恍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江國公陳叔達站出來,沉聲道:「蜀王與齊王雖然參與了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但是沒有真正的為大唐立下功勞;秦王率領大軍立下些許戰功,卻在朝中拉幫結派,勢力龐大。他們都是嫉妒逍遙王的赫赫戰功,軍中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姦邪的陰謀。現在,逍遙王已經給過他們機會,然而他們卻不知道珍惜,最後自刎謝罪。逍遙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眾人見陳叔達建議唐高祖李淵立逍遙王為太子,皆是大吃一驚,就連李逍遙、李淵兩人都驚詫不已。李逍遙自知與陳叔達甚少交集,就連李淵都愣住了,他們都沒有想到陳叔達居然開門見山的諫言。眾人以為就陳叔達一人如此說道,沒想到宋國公、尚書左僕射蕭瑀也躬身奏請道:「啟奏皇上,臣也覺得江國公所言極是,此乃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理當立逍遙王為太子!」

蕭瑀乃是蕭皇后之弟,乃是前隋的國舅爺。並且,蕭瑀的妻子是獨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淵是獨孤皇后的親外甥。因此,李淵與蕭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使得他們兩人當年同在隋朝做官時交情就非常的好。只不過後來投奔唐朝,效忠大唐。最重要的是,蕭瑀曾經是秦王府李世民堅定地擁護者,也是李世民招攬的重要大臣,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李淵授命的,他讓蕭瑀潛伏在李世民的身邊,就是想要知道李世民的一舉一動。因此,李淵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只不過三個兒子的死,給他造成沉重的打擊,必須尋找一個宣洩口,那個人就是罪魁禍首——長孫無忌。

實際上,蕭瑀在朝中一直以為都是唐高祖李淵的人,處於中立;在得到李淵的授命后,他才選擇跟隨在李世民的身邊。唐高祖李淵見蕭瑀都替李逍遙說情,也是非常的驚訝。李淵知道蕭瑀根本就不可能與逍遙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蕭瑀說話在李淵的心中有些份量。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蕭瑀之所以幫李逍遙說話,是為了報答李逍遙當年安全護送自己的姐姐蕭皇后回到京城。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

隨着蕭瑀出聲附和,唐高祖李淵心中也覺得是時候立逍遙王為太子了,這一天李淵等了很久,終於盼到了這一天。李淵鏗鏘有力地點點頭,撫掌大笑道:「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愿啊。」他的目光又回到目瞪口呆地李逍遙身上,笑臉盈盈的說道:「近些日子以來,我幾乎產生了投杼的疑惑;事實上,朕心知肚明,逍遙你就安心的接下這份責任吧!」

於是,李逍遙在精神恍惚之下,驀然地點點頭,被唐高祖李淵立為太子。倏爾,李逍遙放聲大哭,眾人皆是沉默不語,唯有唐高祖李淵溫柔地將李逍遙摟在懷中,輕聲撫慰道:「朕多年前就想過立你為太子,如果當時朕這樣做了,今天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建成他們的幾人的死,不是你的錯,你無須將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朕知道你的志向不是天下。但是,朕與你母后都希望大唐未來的新君是你,這也是你母后臨終前的心愿,朕就算死去,也可以向你母後有所交代了!」

李逍遙聞之更是心中難言悲痛之情,嚎啕大哭起來,淚水再也止不住的往下流淌;唐高祖李淵心中的悲痛稍稍好轉一點,卻也是老淚縱橫,兩行淚水悄悄地流了下來。眾人全部都轉身迴避,心中都是感概萬千。隨後,唐高祖命令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領着聖旨從東上閣門出來宣佈敕令,眾人便這樣安定下來了;李淵又讓黃門侍郎裴寂前往東宮開導原李建成麾下的諸將士,派遣蕭瑀安撫秦王府眾人,使得將士們全部都棄職而散。

當天,唐高祖頒佈詔書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三人,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僧人、尼姑和男女道士都應當依照原先頒佈的詔令處理;國家的各項事務,都任憑逍遙王處置。自此李逍遙成為大唐帝國的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執掌朝政。

次日,唐高祖李淵在朝堂上,當着眾位文武百官的面前,大眾傳旨道:「自今日起,凡是大唐軍隊和國家的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託太子處理和決定,然後再報告給朕。」並且,唐高祖李淵將親筆詔書賜給裴寂等人時,說道:「朕是適合加上太上皇的尊號了。」

李逍遙入主東宮,成為大唐帝國的太子殿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重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在玄武門陰謀叛變,李逍遙不僅沒有對他們的子嗣有絲毫的責罰,使得他們依然享受爵位。只不過,李逍遙撤去了他們手中的實權,只有虛名而已。無論是李建成的幾名兒子,還是李世民的子嗣,全部都感恩戴德,根本就不敢有絲毫的野心,全部都安分守己。

曾經有人勸諫李逍遙將他們斬殺殆盡,以除後患,卻被李逍遙拒絕。李逍遙的理由很簡單,一是李建成等人的子嗣年紀尚幼,根本就不足為懼,且是李家的後代,他不忍對這些無辜的孩子下手。再怎麼說他們也是自己的侄子輩,也是李家的骨血,父輩的恩怨不允許留在下一輩;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李逍遙認為手足相殘已經是大大的有悖禮數,若是再下旨除去後患。縱然是明君,也不可如此做。畢竟,李逍遙已經是太子了,群臣歸附,民心所向,無人能夠撼動得了他的太子之位。因此,群臣建議的謀略被李逍遙全部否決。

唐高祖擔心李建成等人去世,會造成朝野動蕩不安,為了進一步促使李逍遙登基為帝,不受任何的干預。他任命秦王府麾下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為右庶子,秦王府舊臣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太子洗馬,大肆重用秦王府的舊臣,目的就是讓這些人與李逍遙相處融洽,使得大唐更加的繁榮昌盛。

接着,唐高祖李淵又大肆的加封逍遙王府麾下將領,秦瓊為左衛大將軍,又以程知節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右武候大將軍,右內副率張公謹為右武候將軍,右監門率長孫安業為右監門將軍,右內副率李客師為領左右軍將軍;還加封太子及秦王麾下將領,左虞候段志為驍衛將軍,副護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

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及齊王李元吉的餘黨流散逃亡到民間,雖然朝廷連續頒佈赦免令,他們仍然感到內心不安,圖謀僥倖獲利的人爭相告發捕捉他們,以此邀功請賞。諫議大夫魏徵將這種情況告訴了太子李逍遙。於是,李逍遙首次以太子的身份,頒佈太子令曰:「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以前與東宮、秦王府及齊王府有牽連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與李瑗謀反有牽連的人,一概不允許相互告發,對違反規定的人以誣告罪論處。」

太子令頒佈一個月後,李逍遙擔心之前的人心中還有所芥蒂,就派遣諫議大夫魏徵安撫崤山以東地區,並且給予魏徵他見機行事,先斬後奏的權力。諫議大夫魏徵來到磁州的時候,遇到州縣枷送前任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前往京城。

他們兩人看見魏徵,就準備遠遠地逃遁而去,卻被魏徵所擒。他見眾人惶恐不安,尋思道:「我奉命出使的時候,對原來的東宮與齊王府的屬官已經一概赦免,不予追究。現在又押送李思行等人,那麼誰會不對赦令產生懷疑呢!雖然朝廷為此派遣了特使,又有誰會相信他呢!我不能夠因顧慮自身遭受嫌疑,便不為國家考慮。何況我既然被視為國中才能出眾的人士而受到禮遇,怎敢不以國中才能出眾人士的本色來報答太子呢!」

於是,他將李志安等人一律釋放。此事,魏徵沒有絲毫的隱瞞,毅然決然的上報給朝廷,李逍遙得知此事後,不僅沒有絲毫的怪罪,還大加讚賞魏徵機智過人。隨後,李逍遙一紙詔令讓魏徵將之前流放的王矽和韋挺召回,重新錄用,唯有杜淹依然在外流放;還任命秦王府的將領屈突通、屈突蓋為陝東道行台左、右僕射,鎮守洛陽。

屈突蓋得知李逍遙不盡前嫌,不僅沒有怪罪自己賣主求榮,還重新重用,願意誓死追隨李逍遙;屈突通得知李逍遙的詔令來到他的面前時,他都無法相信李逍遙如此寬宏大量。但是,屈突通知道這一切都是拖了自己弟弟的福,不然不會重新被朝廷重用。

至於逍遙王府的其他人等全部都被唐高祖李淵賞賜,擔當朝中重要職位,並且兵權也交給了李靖手中,就連逍遙王府的家丁都成為皇宮大內的侍衛統領,地位水漲船高。『曉』組織中的餘下之人,也全部都被李逍遙冊封,成為東宮宿衛,他們也是真正第一次走上枱面,李逍遙成為太子后,組織就被解散了;但是形成了新的機構,成為直屬於皇上的獨立部門,表面上是東宮宿衛,實際上是監察百官的官職,而這支機構由伍氏兄弟兩人掌管,伍氏兄弟被百官暗地裏稱之為『黑白雙煞』。凡是被他們兩人抓住的官員,無論是職位高低,還是達官貴人一律嚴懲不貸,甚至是原本是同僚的大臣們,只要犯事的把柄被他們兩人抓住,那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情面可將。

由於朝中在無人能夠與李逍遙相抗衡,百官對李逍遙的能力也是心悅誠服,眾人都在期待着李逍遙登基的那一天。時間悄然而逝,李逍遙早已將原屬於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等人勢力全部拉攏至自己身邊,為了考慮平衡,他也重用了這些人,避免逍遙王府舊部一家獨大。若是不及早處理,對於日後的大唐皇上就留有很大的掣肘。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九月三日,唐高祖李淵頒佈制書,在紫宸殿中宣佈,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逍遙,自稱為太上皇,仍然居於大內皇宮正殿——太極殿。李逍遙聞之大驚,他反覆拒絕,卻被李淵強逼着接受。李淵這些年來,他已經身心疲憊,只想早點退下皇位,好生休息一下。於是,李逍遙接替皇位后,唐高祖李淵就將李逍遙與長孫秀敏所生的李昇等孫兒全部帶在自己的身邊,終日逗孫為樂。

高祖頒佈傳位制書的第二天,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太子李逍遙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並大赦天下;李逍遙冊立長孫秀敏為皇后,一國之母,掌管後宮,是為文德皇后,李昇為皇太子,入主東宮。李逍遙汲取唐高祖李淵在位的教訓,就是一直沒有確定太子之位人選,導致手足相殘。於是,他就早早的將李昇立為太子,重點培養。

由於李逍遙在大唐初建時,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文治武功皆是歷史少有;登基之後,李逍遙在位期間更是大漲闊斧的改革,重視商人的地位,打擊地主以及貴族層級,使得百姓安居樂意,人民豐衣足食,國運昌隆。並且,李逍遙在即位第二年,也就是正月初一乙酉日改元號『太平』,史稱「太平盛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之逍遙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之逍遙王
上一章下一章

306.第306章 逍遙登基

%